三字经第七课

2020-03-02 03:18: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三字经第七课

《曰春夏曰秋冬》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而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告诉我们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至于说“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

一、

二、

三、

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古人认为,水火金木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并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这就是既简单又神秘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在政治上、哲学上、医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本节课采取“扶”与“放”结合的方式,把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格律规则、用韵规律、达情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引权威解读以晓其源,插时代背景以入其情,拓同类词体以悟其法,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构建由感性到理性、由物象到意象的发展阶层。

二、目标设定

1、初读经文,读准经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经文的意思,并找出韵脚。

2、明白一本四季春、夏、秋、冬是循环往复的,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并了解五行学说。

3、引导学生运用三字经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经文格律,结合经意填词仿写。

三、策略构建

为了充分贯彻国学教育中传承与弘扬并举的教育宗旨,国学诗词教学诗以晓词牌、识格律、明词意、察词情、习写法五项技能为教学目标,遵循读、思、悟、练四能一体化发展的培养思路,加强朗读、思考、感悟、用法的整合,巧妙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广开学生视野,构建读中启智,思中明法,悟中察情,练中习法的课堂流程。

四、流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你知道一年之中有几个季节?

2、分别写出季节的名称。

(二)读文晓韵

1、初读正音 出示句子: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读文贵正,音正则字准,气正则韵出,先试着读一读,连续读两遍,注意把字咬准,音读正。 (生读。)

教师随机正音:特别留意文中的“曰、应、行、数”这几个字的读音。

2、划分节奏

文有节奏,句有停顿,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试着用节奏线画一画停顿的地方,(学生听并划出句子内停顿的地方)。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学生试着自读与对读,教师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并让学生汇报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注意停顿与延音是有区别的,停顿是无声而有气,延音是有声有气,是声音的延续,再来体会停顿与延音的区别.(学生试着练习,掌握停顿与延音的区别)

3、掌握轻重

读古文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现在听教师范读,看看你们能发现老师在轻重处理上有什么规律。(学生听) 学生交流发现:

学生1:第一二声的字读得轻,声音有延长。 学生2:第三四声的字读得重,声音更短。 学生3:在停顿的时候,声断而气相连。 学生4:韵脚读得比其他仄音更重、更长一些。

教师:这就是读诗词时常用的平长仄短的读法,平声读得轻而缓,仄声读得重而急,韵声读得沉而略长,现在请你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读法来试试。  ̄/ ̄↑  ̄/ ̄ ̄ ↑/↑↑ ↑/↑↑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学生交流展示这一句。然后全体学生按照这种读法读全文。

4、体会音韵

找出文中押韵的字,加重声调,略加延长,听听有什么效果?

(三)会文悟情

现在请大家先读一读译文,再来读文,看看这首古文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古文与译解对读,然后学生汇报。 文中描述了哪些天文、地理的知识? 四时、四方、五行

1、解“四时”“四方”之意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释“东”:远古时期的人们以为地球是方的,而我们中国人就居住在地球的中央。我们看繁体字\"东\",一个日,一个木,正是表示太阳从树上冉冉升起。古人一看,太阳怎么从树上升起了,还每天都从那里升起,固定的。好,就先把它定为东。古代人跟着太阳的轨迹看,每天差不多的时候,它又从西边落下去了。在甲骨文当中,西是什么样子呢?西就是一倦鸟,很疲倦的一只鸟,在树上歇息。这就是西,西有点歪歪的,好像迷迷糊糊要睡着了。这就是\"东西\"。相对着,我们才定下\"南北\"。

\"应乎中\"这三个字,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就拿北京城做例子,北京城的中心在哪里啊?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哪里啊?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哪里啊?在皇帝宝座。皇帝这个宝座是放在太和殿的正中间的,那都是\"应乎中\",对应着中间。相应地,北京有四城,东西南北四城。东西南北有什么?天地日月四坛,即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样的一个结构,就表明中国古人的思想,受《三字经》所表达出来的这类思想的影响有多深。\"应乎中\"在古人心目当中重要性有多大!

③举例:大家如果到太和殿去参观,稍微把头抬起向上看看,上面是个巨大的蟠龙藻井,里面有龙,龙嘴里衔着一颗大球,意思就是龙戏珠,非常吉祥。这个珠子的下面就是皇帝宝座,非常准的,也就是正对着皇帝的御头。皇帝的御头就应该是正对着这个珠子,一点不能差。按照古人的观念,如果偏差了要出大事。 袁世凯当皇帝,年号洪宪。他往这个宝座上一坐,抬头一看,顶上那么大个球,心里有点虚。他怕这个球掉下来,把自己那个袁大头给砸了。所以,他就叫人把宝座往后移了十几公分。如此说来,他登基的时候坐的宝座,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所以,洪宪闹剧八十三天,袁世凯就一命呜呼,没有能够如他所愿,当上千秋万代的皇帝。当然,我们知道,袁世凯之所以没有能够成功恢复帝制,是因为他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的潮流和民心,绝对不是搬了一下椅子,他就当不成皇帝的。但是,好多老百姓宁愿相信这个传说:袁世凯搬椅子,违反了什么规矩啊?\"应乎中\"的规矩,所以他八十三天皇帝梦完了。这正反映了我们传统中国人的一种思想。

2、解“五行”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至于说“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水火金木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并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这就是既简单又神秘的五行学说。)

水可以灭火,老百姓一看,水克火。金属做的工具,比如古代,用铜做的斧子,可以砍木头,那么金克木。那么,金属又是从哪里出来的?从土里面出来。我们去采矿,都要从土里面往外找,古人对岩石和土都是一块儿来看的,那么,就是土生金。我要煮饭了,我往火里泼一盆水这个饭就煮不熟了,所以水克火。为什么往里加点柴火,加点木材,火就更旺了呢?所以,木生火。为什么把有些金属用火高温烧,烧了以后就变成水了呢?所以火克金,因为火比它厉害,能把它熔化了。

(四)察文识律

今天的所学的三字经有怎样的格式?大家先数一数这首古文一共有几句?每一句有几个字?用“_”表示字,按句子的形式画一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全文共三句,36个字。

现在请你找找,这首古文的韵脚有哪些?韵脚的字是第几声?在哪些位置上?并标在横线上。

冬、穷、东、中、土、数

每半句的句末都要押韵,并且韵脚的韵母都是第

一、

三、四声,

三、四声的韵叫着仄韵。

古文之所以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是因为每一句其平仄要求,现在请再根据音的声调用平仄符号标一标,标出每一句平仄要求。 引导学生总结格律规律。

(五)仿文填词

1、选择合适的意思填入括号内。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A、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B、至于说“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并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

C、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2、循意成词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仿写:

曰一二,( )四五,

此五( ),紧相连。

五、板书呈现

第七课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第七课.doc》
三字经第七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