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Chapter_2

2020-03-04 06:43: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一座建筑物是否坚实精美,跟它所用的建筑材料直接相关。人们常常引用刘勰的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文心雕龙·章句》)大意是说:人们的写作,用字(词)造成了句子,用句子组成了章节,用章节构成了全篇。全篇写得有光彩,是因为章节没有毛病;章节写得明白细致,是因为句子没有毛病;句子写得清新挺拔,是因为字(词)没有乱用。他对字(词)、句子、章节、全篇著作相互间关 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形骸己与流年老,诗句犹争造物工(像神创造的那样精美)。”(陆游《幽居夏日》)

一、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朴实

准确朴实是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孔子说:“辞(文辞或言辞的表述)达(明白晓畅)而已矣。”他在反对“言之无文”的同时,又强调“辞达”,二者相辅相成。准确朴实就是“辞达”的重要内容。

准确朴实在法律条文和政策性的文件、条例以及某些说明、阐述性的文字中,尤其重要。在1999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九届第二次会议上,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了修改。原文有一处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修改后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正”改为“将长期”。这一修改得到了代表们的高度评价。他们说:“(这)特别有助于防止和克服超越这一阶段的‘左’倾行为和否定这一必然阶段的错误主张,为反‘左’防右提供了最高、最权威的法律依据。”可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准确而朴实地加以表述是多么重要。

《辞海》是一部深受欢迎的大型工具书。《辞海》在编纂上要求极其严格,被誉为“辞海精神”。在1999年版修改本中,他们精益求精,对某些不够准确的条目又作了改动。科学出版社周明鉴介绍对原书修改的情况时说:“例如‘魶’释为‘①鱼名,即大鲵。’因大鲵非鱼,属两栖类,故将‘鱼名’改为‘动物名’。‘墒’条称:‘指土壤中含有适于种子发芽的湿度’,‘含有„„湿度’搭配不妥,将‘湿度’改为‘水分’。‘吴哥寺’条中称‘„„全部用沙岩石叠成’,‘沙岩石’应是‘砂岩’。”(《科学时报》1999年9月10日)

语言的准确朴实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分不开的。例如:

(1)应该看到,这些年来,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很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形势很喜人,相对而言,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尤其是对危害社会治安,败坏社会风气,损害人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和丑恶现象,必须大力加以整治。(江泽民《1994年6月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

《讲话》在谈到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时,着重指出了“腐败行为”和“丑恶现象”两个方面。其中“腐败”与“行为”搭配,“丑恶”与“现象”搭配,十分确当。它们之前又有三个共同的修饰语:“危害社会治安,败坏社会风气,损害人民利益”。其中“危害”与“社会治安”搭配,“败坏”与“社会风气”搭配,“损害”与“人民利益”搭配,非常贴切。《讲话》语言平易朴素,不事夸饰,分析切中要害,精辟透彻;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站得高,对社会现象洞察入微,因而能给人以深刻的教育。

在文艺作品中,语言的准确朴实和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密切相关。例如:

(2)他给我拣定了靠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朱自清《背影》)

“他给我拣定了靠门的一张椅子”,不用“找”,也不单用一个“拣”,而用“拣定”,表明是经过一番挑选、比较才确定下来的。“一张椅子”之前还特意加了一个“靠门的”修饰语,以便发生意外情况时可以马上走出去。“他嘱我路上小心”,不用“要”、“叫”一类词语,而用“嘱”,表现了放心不下,千叮咛万嘱咐般的心情。“夜里警醒些”,“警醒”,含警觉、留神,不要睡得太死之意。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质朴而有神韵,字字传情,真切地表现了父爱,这和作者亲身的感受是分不开的。

下面的例子都不够准确朴实:

(1)*她爱人两年前不幸遇到车祸身亡,现在身边带着一个五岁的孩子,身处异国,遇到难办的事情连个商讨的人也没有。大家都很关心她,劝她还是回来好。

“商讨”,商量讨论之意,指为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带有书面语色彩。这里指个人生活中的问题,改成“商量”好。

(2)*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他们走访了北京、东北等几个劳改农场,审查了3000多盗窃犯的材料,终于发现了主要案犯叫秦建辉,为上级部门侦破此案,提供了重大线索。(报)

“审查”,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用于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这里说的是“材料”,改成“查阅”好。“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或指发觉。这里改成“查明”好。

(3)*在高山滑雪场滑雪,躺在湛蓝天空下的白桦林中休息时,尝尝吃雪的感觉,那一定是很久远了的回忆了。加入长白山“雪之旅”去滑雪时,千万不要忘记带泳装,在雪谷温泉游泳、煮蛋。(报)

“那一定是很久远的回忆了”,指回忆的是久远以前的事呢,还是久远以前在回忆什么事呢?为什么“尝尝吃雪的感觉”,就“那一定是很久远的回忆了”呢?费解。莫非作者想说的是回忆起童年吃雪的往事?在写作时应该先想清楚,再平实地表达出来。

(4)*随着面容的成熟,她的体态特征也逐渐妇人起来。关于婚姻,她好像走进了舞场,面对旋转的舞伴,犹豫不决。(报)

何谓“面容的成熟”?何谓“妇人起来”?是指女性进入中年身体发福?——并非人人如此。再说,“妇人”年龄跨度很大,包括中年,也包括老年。“面对旋转的舞伴,犹豫不决”,选择的对象多了才有个“犹豫不决”的问题,而“旋转的舞伴”不就是一个人吗?这也是想要说明的意思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朴实所致。

(二)简洁有力

简洁有力是要求遣词用字不要烦冗拖沓,做到俭约而有分量。古人很重视这一点,清代梁章钜《退庵随笔》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原稿起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都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

由原来的“数十字”,到最后“环滁,皆山也”五字,字数减少了,表现力却提高了。它描画了滁州群山环绕的地形特点,而且精当凝练,掷地有声,具有雄浑刚劲之美。

鲁迅的作品惜墨如金,但字字玑珠,耐人咀嚼。例如《故乡》中的一段: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喜欢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整个这一节都很生动,尤其是对闰土的刻划非常精彩。“他站住了”,一个“站”反映出人物见到儿时的挚友意外,发怔。“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色调丰富的彩笔,把人物内心的种种情感都展现出来了:久别重逢的兴奋,甜美往事的回忆,生活艰辛的酸楚„„尽在其中了。“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人物思想、感情的活动和急速变化清晰可见——被唤醒的天真无邪的童心,最终还是被世俗等级观念冷酷地扼杀了。作品写到这里已使人感到寒气逼人,接下去又写道:“分明的叫道:‘老爷!„„’”“分明”,预示人们不愿意出现、害怕出现的事情终于出现了。“老爷!”——与其说是恭敬的呼唤,无宁说是纯真的童友之情,美好的儿时回忆被埋葬的宣告。它重重地撞击着读者的心,人们心潮起伏,思绪绵绵。

文章题目、新闻标题受字数限制,在简洁有力方面要求很高。下面例子中的重要词语只一两字,两三字,却很有力度:

(1)哭泣的原始森林(《文摘报》)

这是一篇通讯报导的题目,讲的是被誉为“植物王国”的云南,珍贵的原始森林严重被毁。标题在“原始森林”之前加上修饰语“哭泣的”,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使人触目惊心!

(2)残疾人不是残废人(《北京电视台》)

题目巧妙地根据“残疾人”,仿造“残废人”,突出了“疾”与“废”,再用判断句的否定形式将二者连接起来,从而向人们有力地显示出“虽疾不废”的道理,给人们以新的启示。

(3)冰上玩耍

注意安全

冰窟又吞噬两命(《北京晚报》)

“吞噬”,表现了“冰窟”有如吃人的虎狼,要是不注意安全会出现怎样可怕的后果。如写成“两儿童落入冰窟丧命”,倒是概括了报道的内容,但不能起到警策作用。 (4)他“捞”到了一付手铐(《工人日报》)

这是报道的一名贪污受贿干部,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的信条,事败锒铛入狱。其中一个“捞”字,颇能形象地表现出这名腐败分子张开一双黑手贪婪地敛财丑态。标题借用这个“捞”和“一付手铐”搭配,具有讽刺效果。

(5)南京一律师盲目追求知名度

贪官“包装”竟成廉洁干部(《报刊文摘》)

标题不用“美化”、“打扮”一类词语,而用市场经济中的流行用语“包装”,把贪官也当作了商品,有嘲讽之意。律师的“知名度”岂是靠“包装”手段颠倒黑白所能取得?

下面的例子不够简洁有力:

(1)*国外经营的食品、饮料很多是不加糖的,食用时可以随不同人的口味多加糖、少加糖或不加糖。(报)

例中三处用了“加糖”,宾语“糖”均可承接上文省略,加上其他地方的改动,宜改成:“„„可以随不同人的口味多加、少加甚至不加。”

(2)*几年来,丰台区民政局坚持为老年人服务、为社会主义福利事业服务的宗旨,他们努力发行福利彩票。今年国庆节他们又设了2000万元福利彩票发行销售,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报)

例中有两处用了“他们”。原文分作两句,可将句号改成逗号,即合成一句。合成一句后,两处的“他们”都可以承上省略。即改成:“„„的宗旨,努力发行福利彩票,今年国庆节又设了2000万元福利彩票发行销售„„”

(3)*(美国)有的丈夫在妻子生孩子后便一心在家料理家务,甚至完全放弃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在家当起了“专业主夫”。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一项调查,在25—59岁的已婚男性中,辞职在家做家务的有2.5万人,比4年前增加了5%。(报)

例中有三处用了“在家”,第

2、第3处“在家”可省,第3处省略后宜加“专”字,即改成:“„„甚至完全放弃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当起了‘专业主夫’。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一项调查,在25—59岁的已婚男性中,辞职专做家务的„„”

(4)*南京万人坑的累累白骨,揭露了当年日寇大屠杀的罪行。这个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是不会被篡改的,今天不会,明天也不会!(电视)

此例中有三处用了“会”,“会”表示可能之意,不够有力。第一个“会”连同“被”可改成“容”,第

2、第3个“会”可改成“容许”。最好的办法是将第一个分句中的“会被”改成“容”,第

2、第3分句中的“不会”换个说法,全句统一改成:“„„这个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是不容篡改的,今天篡改不了,明天也篡改不了!”

(三)新鲜活泼

清代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信(确实)。”(《闲情偶记》)文章如果堆砌陈辞滥调,就显得单调呆板,只能使人望而生厌。 语言要做到新鲜活泼,很重要一点就是词语要用得巧,用得奇,韵味深厚,情趣盎然。例如:

(1)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梅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末句是写的水珠溅在胸前的衣服上,很快被吸干,看不出来。这么一个人们不加留意的、平平常常的小事情,作家却把它写得那么有趣味,“温暖的怀里”、“倏的钻了进去”、“寻它不着”,分明是一个小淘气躲进了人们怀里,和人们捉起迷藏来。这给美丽的瀑布景色,又凭添了一份灵动之气,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趣,为人们带来了欢乐。

语言的新鲜活泼,往往和放开笔墨,灵活地运用词语分不开。例如:

(2)那时,“同志”是推翻反动王朝,建立人民政权的高度凝合剂。一声“同志们,冲啊!”召唤起千万个志同道合的优秀儿女,打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后来,“*”搞窝里斗,整得人见人怕,跟剌猬窝似的,躲还来不及,还同什么志呀?所以有一阵子全国流行师傅,无论老幼男女,连同军人带干部都享受到车间待遇。但好赖算是尊称。(林鸣《称谓变迁再变迁》)

例中把“同志”称作政治上的“凝合剂”;用战场上冲锋时的呼喊“同志们,冲啊”使“召唤”形象化;用“窝里斗”、“跟剌猬窝似的”来比喻*期间的残酷斗争;不说“不再称同志”,而是拆用词语并用反问句说成“还同什么志呀”;不说“无论什么人”而是夸张地并带有戏谑的语气说“无论老幼男女,连同军人带干部”;不说“称呼师傅”,而说“享受到车间待遇”;“算是尊称”之前,还特意加上一个苦涩的修饰语“好赖”。整个一段文字作者以驾驭语言的熟练技巧,不拘一格,信笔挥洒,活泼风趣,用语新奇,无陈腐之气,使人耳目一新。

新闻语言,尤其是标题,特别重视词语的新鲜活泼,因为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例如:

(1)打它个“短、平、快”——发展对外劳务承包业的探讨(《人民日报》) (2)限期扭亏为盈 否则调整领导班子 昌平县对76个亏损企业亮“黄牌”(《北京日报》)

(3)什邡15家乡镇企业“安乐死”(《中国青年报》)

(4)中关村大学生创业风起浪涌 盖茨神话要出北京版(《北京青年报》) (5)北京商家忙“变脸”(《北京晚报》)

(6)奶牛冷冻胚胎移植获得成功 首批“双重国籍”奶牛犊诞生(《文汇报》) (7)唐国强洗心革面做“雍正”(《北京晚报》)

例(1)“短平快”,借用排球比赛用语,指创汇周期较短,投资数额、承包工程规模一般,见效较快。例(2)亮“黄牌”,借用足球比赛用语,指警告。例(3)“安乐死”,比喻被兼并、拍卖、内部职工筹资购买。例(4)“北京版”,指北京也将出现微软公司盖茨创造的那样的神话。例(5)“变脸”,指装修、改造、扩大营业面积,以便进行竞争。例(6)“双重国籍”,指加拿大的良种胚胎,上海的母牛。例(7)“洗心革面”,指演员唐国强过去曾演《小花》、《孔雀公主》、《高山下的花环》,角色多为“温情脉脉的形象”,此次出演的则是“逼父欺母、杀兄屠弟”的《雍正王朝》的主角——雍正。

(四)形象生动

心理学认为形象生动的词语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对客观事物获得真切的感受。古典诗词所以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为人们所传诵,其中的“闹”字确实好,它使人想到鲜花怒放,甚至想到蜂飞蝶舞„„总之,一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的联想和想象都会被调动起来,用以丰富诗的意境。无怪乎清末文论家王国维赞叹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

现代作品同样讲求形象生动。例如: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钩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老舍《内蒙风光》)

文中写到的草原上的白色羊群,人们很容易平平淡淡地直说,而作家却把这形象地比喻为“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下面写到辽阔的草原,人们也容易用“一望无边”一类词语描写,作家却写作“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样描写,使人浮想联翩,像被带入了那如诗如画的内蒙大草原。

不只是景色描写要求形象生动,就是表示一般叙事的词语人们也追求做到这一点。例如:

(2)不能这样一句对一句地叮当下去了,祝同康先自软了下来,叹了一口气。(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3)孩子们的妈才收早工进家,前脚张罗给我们沏红糖茶,后手急忙从柜子里找出藏着的柿饼、核桃;一边点火做饭,一边把几个月来当队干部的丈夫受气、受累,大儿子的对象,小姑娘的老师,以及娘家母、舅舅、表叔„„三亲六邻家里屋外的事一嘟噜一嘟噜地往外端。(黄宗英《大雁情》)

(4)但是,被查处的50多个违法毁林者中,都是平民,问题性质严重的干部和他们的子女,全都安然无事。群众感叹说:“抓了穿草鞋的,放了穿皮鞋的。”(《文摘报》))

(5)上去不坐“铁交椅” 下来不坐“冷板凳” 武钢解决干部能上难下问题(《人民日报》)

(6)少寄贺卡 多留绿色(《每周文摘》)

例(2)“叮当”,象声词,这里活用作动词,表示激烈的争吵。例(3)“嘟噜”,量词,常用于连成一簇的东西,如葡萄,这里表示话语多。例(4)“穿草鞋的”、“穿皮鞋的”,分别指平民和干部、领导子女。例(5)“铁交椅”、“冷板凳”,分别指职务不会变动和不受重视,不被重用。例(6)“绿色”,指用作造纸原料的树木。以上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给人的感受真切而深刻。

(五)和谐匀称

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构成音乐性的因素不少,如押韵、协调平仄、运用联绵词等等,但是节奏的和谐匀称是基本要求,对于非韵文来说,主要就是要求做到这一点。

汉语的节奏是怎样的?陆志韦先生说:“汉语有这么一种特性:我们听一段话或是念一段白话文,老是会觉得句子里的字(音节)会两个两个、四个四个地结合起来”。(《汉语的并立四字格》)确实如此。我们从四个字的成语或其他四字词组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不论其语法结构关系从哪里分开,都可以两字一顿。例如“我|为人人”(中间的竖线是对词组的语法切分,下同)和“人人|为我”,从语法结构关系来分,前者是1+3,后者是2+2;可是说的时候,这些都不管,统统从中间断开。成语里面这种情况很多。例如:

力|不从心 死|有余辜

万|无一失 自|圆其说

木|已成舟 过|犹不及

今|非夕比 切肤之|痛

喜|形于色 一衣带|水

关于节奏和音节的问题,周有光先生有一段论述:“把单音节的补充成双音节,把超过两个音节的减缩为双音节„„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周先生讲的这种“补充”和“减缩”的情况,成语里也不少,这里不谈,另外举个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例子:“吃请受礼”。从语法结构说,它是由两个述宾结构并列构成的联合词组。其中第二个述宾结构“受礼”好理解,第一个“吃请”呢?显然,“请”,“宴请”之意,但是说成“吃宴请受礼”就成了3+2了,显得不整齐,不平稳,所以用一个单音节的“请”来表示。

汉语里双音词占优势,但同时有很多单音词,这就给我们安排调整节奏的音节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在组词造句的时候,也要注意语音的修辞要求,使能具有和谐匀称之美。下面的例子值得学习:

(1)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鲁迅《孔已己》)

“书籍纸张笔砚”中,“书籍”、“纸张”均为双音词,“砚”按习惯说法也应为双音节的“砚台”,可那样音节数就成2+2+1+2了,所以把最后的两件紧缩成“笔砚”,与前两件并列,均可两字一顿。如果连同上文的两个单音词“连”、“人”也放在一起作为一可顿处,全句念起来就十分上口了。

(2)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鲁迅《狂人日记》)

“劝转”“劝告使回心转意”之意,这里择取两个关键语素临时组合在一起,就与下文的“吃人的人”构成两字一顿;特别是可与上文相应位置上的“诅咒”一致,均为两个音节,显得整齐而流畅。

(3)„„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夏衍《包身工》) “生死疾病”中,“生死”为两个单音词,“疾病”为双音词,按说也应该用一个单音词“病”,可那样就不匀称了。而补成四个音节,可两字一顿,且可与下文“一听天命”音节数一致。

(4)不久,我国政府组成了一个文化代表团,应邀赴印度和缅甸访问。这是新中国开国后第一个比较大型的出访代表团。团员中颇有一些声誉卓著、有代表性的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芝生先生是团员,我也滥竽其中。(季羡林《晚节善约 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滥竽”,“滥竽充数”之意,这里取其前二字,活用作动词,构成两个音节,从而与下文“其中”构成四个音节的语言段落,中间可稍顿。

下面的例子有缺点:

(1)*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以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去争取完成。(报) (2)*大学问家写“小文章” 176位院士签协议写科普书(报)

(3)*老师讲课时应力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生觉得学习并非苦事,而是挺有兴趣的。(报)

(4)*这个中医学院并不是缺人才,而是人不能尽其才,人才不能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最终是人才愤然而去。(报)

例(1)“百分之一百”中,“一”可省,以便与上文“百分之一”音节数一致。例(2)“大学问家”可改成“大学者”,以便与后面的“小文章”音节数一致。例(3)末句可改成“而是一种乐趣”,不仅能二字一顿,句子的结构也与上文“并非苦事”一致。例(4)第一个分句中“缺人才”可改为“缺乏人才”,第二个分句中“人不能尽其才”可改为“不能人尽其才”,均可二字一顿,句子结构也变得一致。第

三、第四个分句也欠妥,可改为:“人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最终愤然离去。

二、词语锤炼、运用的几种方法

(一)精心挑选

锤炼、运用词语首先要根据题旨情境的要求,选出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古今中外大作家的论述以及他们的创作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与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思索困难,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这段话告诉了我们挑选词语的艰辛和应有的严肃态度。

句子的词语一般比较多,对那些表现思想情感的关键性词语,要特别认真地挑选,这往往是信息传达的重点,对表达效果十分重要。

动词在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主谓句新的信息常常在谓语部分,在动词上。例如:

(1)北国传来快讯,说五台山和尚也参加抗战了,动员的口号是:“你们出了家,但你们却没有出国!”这种生动的、鼓舞人心的、含有真理的词句,就把几千个五台山和尚武装起来了!(陈毅《江南抗战之春》)

“你们出了家,但你们却没有出国!”说得多么好啊!前一句“出了家”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后一句“没有出国”,则是人们没有想过但又是明明白白不容否认的事。后者借助于前者的衬托,能使人们从身份的特殊性中,意识到作为全国人民一分子的共同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共同性;从而猛然醒悟,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形容词和状态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词,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景物的描绘、气氛的渲染等方面,常常配合名词、动词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2)一声清脆的婴啼,奏起一支欢快的生命交响曲,渐渐又恢复了宁静。窗帘拉开了,金色的阳光涌进产房,映得周围洁白耀眼。宇宙像是舒展一幅洁白的襁褓,拥抱着可爱的小生命!(理由《她有多少孩子——记妇产科专家林巧稚》)

这写的是林巧稚接生时的产房情景。其中用了很多形容词:“清脆(的婴啼)”、“欢快(的生命交响曲)”、“宁静”、“洁白耀眼”、“洁白(的襁褓)”、“可爱(的小生命)”,正是借助于这些词语,调动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人们可见,可闻,可感,展现了一幅迎接小生命的绚丽画面。这些生动的描绘,形象地讴歌了为人们所敬重的妇科专家。

名词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表示事物,似乎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其实不然。注意锤炼同样使语言生色。例如:

(3)叶芳压不住火气,突然用拳头发疯似的捶打着刘思佳的肩膀头。然后又把脸趴在他的肩上哭了起来。

刘思佳身子挺直,眼睛盯住前面,把住方向盘的手纹丝不动:“你别抽疯好不好,你也应该学学人家副队长,搞政治的人都是恒温,不管遇到什么事,不动感情,不动声色。哪像你这么忽冷忽热。”(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刘思佳的话是对解净的讥讽挖苦。“搞政治的人都是恒温”,“恒温”在这里有感情不外露,深沉,看不透等意思,字面平和,内在的感情色彩强烈,为其他词语所不能代替。

其他词类的词,如果用得好,也都可以起到提高表达效果的作用,不一一细说。

(二)修饰点染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一经修饰点染,就会增加信息含量,富于感情色彩。文艺作品中不难见到,在新闻报道以及其他作品中也常常运用。例如:

(1)赴南极访问圆满完成 吴弘、杨海蓝笑眯眯回来了(《人民日报·海外版》)

吴弘,上海中学学生;杨海蓝,北大附小学生。他们代表全国少先队员,随同南极科考队去南极参加“中国纪念标”落成揭幕仪式,这是归来时《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标题。当时其他一些报纸用了这样一类标题:“我国两名少先队员已从南极回到北京”、“两名中国少年南极归来”。后二者缺乏神采,前者抓住了电讯全文中的“笑眯眯”三字修饰“回来”,便表现出新中国少年儿童为能参加南极科考这样的活动而自豪兴奋之情。

(2)悲剧制造者的悲剧 夏斐生母自缢身亡(《人民日报》)

夏斐,青海省的一名小学生,他母亲望子成龙心切,因儿子成绩不好,加以痛打,失手致死。夏母后于看守所自杀身亡。这一事件震惊全国,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不少报纸用的标题是:“夏斐之母自缢身亡”。《人民日报》用了一个双音词“生母”,效果就大不一样。“母”,也可指继母、养母,唯有“生母”才突出了事件的悲剧性,使人震动、深思,富于教育意义。 (3)莺莺:“老夫人要嫁张员外,又是你的撮合不是?”(漫画《莺莺小姐拷红娘》)

《西厢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崔莺莺与张生相爱,相国夫人为维护封建礼教坚决不许,婢女红娘从中撮合。事情暴露后,老夫人严加拷打。这幅漫画讽刺的是老人再婚,有的子女受封建礼教思想影响,也阻挠反对。漫画莺莺所说“又是你的撮合不是”,加一状语“又”字,尖利辛辣,使人哑然失笑。

一些名词性词语加上某些修饰语,常常会表现出对象的特点,如“故事爷爷”(指常在广播中给孩子讲故事的孙敬修爷爷)、“英语奶奶”(指教幼儿园小朋友英语的老龄女教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超出组合习惯的词语。——这类词语不少,人们常常可以见到、听到。例如:

马列主义老太太(指满口马列主义词句而一身官太太习气的老龄妇女) 奶油小生(指缺乏阳刚之气的年青男子) 高价姑娘(指采礼等要求高的姑娘)

超生游击队(指没有户口、到处流动,不进行计划生育的夫妇) 胡子工程(指拖拖拉拉、工期旷日持久的工程) 豆腐渣工程(指质量低劣的工程)

拉锁马路(指市政施工缺乏统一计划,填了挖、挖了填的马路路面)

以上这些例子因为修饰成分和被修饰成分不谐和、不协调,所以具有讽刺、戏谑、批评的独特效果。

(三)巧妙配合

句子当中的有关词语,如果巧妙地加以配合,可以大大提高表达效果。常见的有: 1.相同词语的配合

(1)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叶圣陶《苏州园林》)

(2)我在想,祥林嫂啊 ,怎么才能够让我一下子就像你了呢?原来感觉似乎还容易,这时要试镜头了却感到有些为难了。好在想到试镜头毕竟还是“试”镜头,于是心又放宽了。(白杨《我怎样表演祥林嫂》)

例(1)“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只八个字,两个结构各自首尾同形,显得简练而整齐。例(2)“好在想到试镜头毕竟还是‘试’镜头”,其中有两个“试镜头”,第一个是电影拍摄术语,第二个顺着上文将第一个借用过来,改作述宾词组“‘试’镜头”,语言简洁而有趣味。

新闻标题中这种用法很多。例如:

(1)献出友谊 赢得友谊 北京友谊医院受到社会赞誉(《北京晚报》) (2)石景山区添石景(《人民日报·海外版》) (3)无锡有锡了(《人民日报》) (4)羊教授羊年话羊(《人民日报》)

例(1)正题中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友谊”一词,与医院名称巧妙地同形,使“友谊”这个词显得十分突出。例(2)指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增添了许多石雕。主语中区名“石景”与宾语“石景”同形,新巧。例(3)指江苏省无锡市在太湖地区发现了一批新矿点。秦末汉兴之时,这里锡山之锡被挖尽,故名无锡。主语城市名称“无锡”中的“锡”与宾语“有锡”中的“锡”同形,“无”与“有”意义又正好相反,颇为奇巧。例(4)此为新华社记者黄威于1991年(羊年)采访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蒋英教授所写的一篇报道的题目,蒋教授从事羊品种资源及羊生态研究40多年。此标题三处用“羊”,重点突出,生动风趣。

2.含有相同语素的词语的配合

(1)当初决定下嫁给荷西时,我明白地告诉他,我们不但国籍不相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结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于打架。(三毛《沙漠中的饭店》) (2)这是震后送往外地的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孤儿„„这些不幸而又万幸的孩子啊„„(钱钢《唐山大地震》)

(3)有的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官僚衙门作风严重。(《人民日报》)

例(1)“吵架”、“打架”,表现出摩擦冲突不断升级,语言幽默。例(2)“不幸”、“万幸”,构成巨大反差,既能反映出孩子遭受的灾难,又能反映出他们所得到的关心爱护。例(3)“难进”、“难看”、“难办”,突出了一个“难”字,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对官僚衙门作风的不满。

汉语当中词语配合巧妙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再介绍几个例子:

(1)七品芝麻官(豫剧剧目)

(2)且说“五个支委八颗牙”(《人民日报·海外版》) (3)荆江分洪,舍小家保大家。(中央电视台)

(4)中“凤”洋“凰” 韵味十足——中美演员同台演出《凤还巢》(《文汇报》) (5)开字当头 只开不封 河南开封扩大对外开放(《人民日报》)

例(1)剧目不说《七品小县官》,而说《七品芝麻官》,“芝麻”修饰“官”,喻其小,形象生动,含揶揄之意。(2)这是《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3月10日一篇文章的题目。当时一些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农村干部已严重老化,干部的年轻化迫在眉捷。文章把某一农村支部的干部人数和他们残留的牙齿总数组合在一起,从而鲜明地表现出问题的尖锐性。例(3)以“舍小家保大家”构成对比,显示出了当地人民以国家为重,以全局为重的高尚风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例(4)将“中”、“洋(美演员)”同《凤还巢》剧目名中的“凤”、“凰”交叉组合,新奇而有趣。例(5)将地名“开封”二字拆开,分别组成二肩题,以示他们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新鲜巧妙,很有吸引力。

修辞

修辞

修辞

修辞

修辞案例

修辞习题

修辞教案

修辞教案

高中语文修辞

句子—修辞

《修辞Chapter_2.doc》
修辞Chapter_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