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学教案

2020-03-02 00:37: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成本会计学》讲义

第1章 总论

学习目标:

1.理解成本的内涵,以及实际工作中的成本开支范围与理论成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成本会计演进发展的几个阶段,理解成本会计的学科定位。

3.明确成本会计的职能和成本会计的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成本会计的各项职能之间、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职能和各项具体任务。

4.理解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含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对象,并区分成本会计的对象与成本对象,理解成本对象对成本会计的重要性。

5.掌握成本会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明确成本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了解成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成本会计制度所包括的内容。

1.1 成本的内涵和作用 1.1.1 成本的内涵

成本的内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

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成本概念与理论成本有一定的差别。 1.1.2 成本的作用

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 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1.2 成本会计的演进发展与学科定位 1.2.1 成本会计的演进发展 1.2.2 成本会计的学科定位

1.3 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 1.3.1 成本会计的职能 1.3.2 成本会计的任务

1.4 成本会计的对象与成本对象 1.4.1 成本会计的对象 基本含义:

成本会计对象是指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狭义含义:

企业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 广义含义:

成本会计对象包括企业的财务成本(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所计算的成本)和管理成本(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所计算的成本)。 1.4.2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分配成本的客体。产品是我们最熟悉也最为常见的成本对象,但是成本对象绝不仅仅局限于产品。

随着成本对象的不断丰富,成本会计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宽。

1.5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1.5.1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

1.5.2 成本会计机构

1.5.3 成本会计人员

成本会计人员应在企业总会计师和会计主管人员的领导下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完成成本会计的各项任务。

1.5.4 成本会计制度

第2章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学习目标

1.理解成本核算的要求。

2.掌握费用按各种标准的分类,以及这些分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费用的各种分类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3.掌握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需要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及其用途和结构,以及明细账的设置口径、账页格式和登记方法。

2.1 成本核算的要求

2.1.1 算管结合,算为管用 2.1.2 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正确划分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的界限 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正确划分各月份的费用界限 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

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2.1.3 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 2.1.4 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2.1.5 按照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不同,所采用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应该有所不同。还应根据管理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2.2 费用的分类

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生产费用的其他分类

2.3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主要会计科目 2.3.1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2.3.2 成本核算的主要会计科目

第3章 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学习目标

1.理解选择费用横向分配标准时应遵循的原则,掌握各项要素费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分配的方法以及账务处理过程。

2.掌握辅助生产费用各种分配方法的适用情况及优缺点、具体应用,以及在不同方法下的账务处理过程。

3.掌握制造费用的特点以及制造费用的各种分配方法。

4.掌握可修复和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及账务处理过程;了解停工损失的会计核算过程。

3.1 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 3.1.1 要素费用分配概述 常见的分配标准有:

成果类,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等; 消耗类,如生产工时、原材料消耗量等; 定额类,如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等。

3.1.2 材料费用的分配 1.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费用:

按照产品品种(或成本计算对象)分别领用的,直接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

不能分别领用、而是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可以采用产品重量、体积、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进行分配。

2.燃料费用的分配

按照产品品种(或成本计算对象)分别领用的,直接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

不能分别领用、而是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可以采用产品重量、体积、燃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进行分配。

3.低值易耗品摊销

用于生产、计入产品成本的低值易耗品摊销,应计入制造费用;用于组织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低值易耗品摊销,应计入管理费用;用于产品销售的低值易耗品摊销,应计入销售费用。 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

一次摊销法:领用时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计入当月(领用月份)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等。 分次摊销法:五五摊销法

3.1.3 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

在有计量仪器记录的情况下,直接根据仪器所示的耗用数量和单价计算;在没有计量仪器记录的情况下,按照生产工时比例、机器功率时数比例、定额消耗量比例等标准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3.1.4 职工薪酬的分配

职工薪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资费用的分配

(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计算

1)工资计算的原始记录包括工资卡、考勤记录、产量记录等

2)计时工资的计算:计时工资有按月计算的月薪、按日计算的日薪和按小时计算的小时工资。月薪制计时工资的计算有四种方法:

a.按每月30日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b.按每月30日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 c.按每月20.83日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d.按每月20.83日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

3)计件工资的计算

a.个人计件工资的计算:

b.集体计件工资的计算:集体计件工资要在集体内部各工人之间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分配。通常按每人所属级别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数(或工时数)乘积进行分配。

3.1.5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分配

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记入制造费用科目。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分别记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科目。 3.1.5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分配

3.1.6 利息费用 3.1.7 税金 3.1.8 其他费用

3.2 跨期摊提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3.3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2.顺序分配法 3.交互分配法 4.代数分配法 5.计划成本分配法

3.4 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生产工时比例法 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3.机器工时比例法

4.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3.5 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3.5.1 废品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1.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2.可修复废品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3.5.2 停工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3.6 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4章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日常核算和在产品清查核算的基本内容。

2.理解在选择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费用分配方法时应考虑的具体条件。

3.掌握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各种方法的特点、适用情况、优缺点以及具体的分配计算过程。重点掌握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和定额比例法。 4.1 在产品数量的核算

4.1.1 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日常核算 4.1.2 在产品清查的核算

4.2 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方法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按年初数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费用计价法 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定额比例法

4.2.4 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测定,对于费用分配的正确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常针对直接材料费用和加工费用分别确定完工程度(投料率和完工率),并在此基础上分配各项费用。 1.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

直接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投料率为100%。

直接材料随着加工进度分工序投入:按工序分别确定各工序在产品的投料率。

(1)直接材料随着加工进度陆续投入,且投料程度与加工进度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各工序投料率可以采用分配加工费用的完工率。

(2)直接材料随着加工进度陆续投入,且投料程度与加工进度不一致:一般以各工序直接材料消耗定额为依据,各工序投料率按完成本工序投料的50%折算。

(3)直接材料在每一道工序开始时一次投入:在确定各工序投料率时,应以各工序直接材料消耗定额为依据,投料率按完成本工序投料的100%计算。

2.加工费用的分配

测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律按50%作为在产品的完工率。适用于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和单位产品在各工序的加工量都相差不多的情况下采用。

按工序分别确定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在确定各工序完工率时,一般以各工序工时定额为依据,完工率按完成本工序工时的50%折算。

4.3 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

第5章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

学习目标

5.1 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 5.1.1 生产按工艺过程特点分类

单步骤生产:亦称简单生产,是指生产工艺过程不能间断,不可能或不需要划分为几个生产步骤的生产。

多步骤生产:亦称复杂生产,是指生产工艺过程由若干个可以间断的、分散在不同地点、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的生产步骤所组成的生产。按产品的加工方式,又可分为连续式生产和装配式生产。

连续式生产是指原材料投入生产后,要依次经过若干个生产步骤的连续加工,才能成为产品的生产。

装配式生产是指先将原材料分别在各个加工车间平行加工为零件、部件,然后再将零件、部件装配为产品的生产。

5.1.2 生产按生产组织特点分类

大量生产:不断地重复生产相同产品大生产。在进行这种生产的企业或车间中,产品的品种较少,而且比较稳定。

成批生产:按照事先规定的产品批别和数量进行的生产。在进行这种生产的企业或车间中,产品的品种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成批生产按照批量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大批生产和小批生产,前者性质近似于大量生产,后者性质近似于单件生产。

单件生产:根据订货单位的要求,进行个别的、特殊产品的生产。在进行这种生产的企业或车间中,产品的品种很多,而且很少重复。

单步骤生产和连续加工式的多步骤生产的生产组织多为大量生产。装配式的多步骤生产的生产组织则有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的区别。

5.1.3 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 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 对产品成本计算期的影响

对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费用分配的影响

5.2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5.2.1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品种法: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于单步骤的大量、大批生产;也可用于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的大量、大批生产。

分批法: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的单步骤生产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的单件、小批生产。

分步法: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于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也适用于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单件、小批的多步骤生产。

5.2.2 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分类法: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工业企业,为了简化成本计算,可以按产品类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成本,类内不同品种或规格的产品的成本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确定。

定额法:在定额管理工作基础好的工业企业中,为了配合和加强定额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更有效地发挥成本计算的分析和监督作用,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脱离定额的差异分别核算。 标准成本法:为了加强成本控制,正确评价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实现成本的标准化管理,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

第6章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

6.1 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 6.1.1 品种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单步骤的大量、大批生产;

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的大量、大批生产。 特点:

成本计算对象:产品品种。

成本计算期:定期于每月月末进行。 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单步骤生产中,费用不必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多步骤生产中,费用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6.1.2 品种法的计算程序和账务处理举例

6.2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 6.2.1 分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小批、单件生产,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 特点:

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批别或件别。

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不定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致。

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问题,但如果批内产品跨月陆续完工情况较多,则需要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

6.2.2 分批法计算程序举例

分批法按产品批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每批产品的成本计算程序与品种法一样。

6.2.3 简化的分批法

如果同一月份投产的产品批数很多,且月末未完工的批数也较多,可以考虑采用简化的分批法。

在简化分批法下,仍按照产品批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但在总账和明细账之间设置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

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的作用:

提供企业或车间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费用(包括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和生产工时资料;

在有产品完工的月份,计算并登记全部产品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 计算和登记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累计间接计入费用;

用全部产品累计生产费用减去本月完工产品总成本,计算和登记月末各批在产品总成本。 在某批产品完工之前,明细账内只需按月登记直接计入费用和生产工时。每月发生的间接计入费用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按成本项目累计起来。只有在有产品完工的月份,才对完工产品按照其累计工时的比例分配间接计入费用,计算完工产品成本。

这种方法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因此又称为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各项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率,既是各批产品之间分配间接计入费用的依据,也是完工产

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间接计入费用的依据,因此这种方法又称为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法。

6.3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 6.3.1 分步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6.3.2 逐步结转分步法 1.综合结转法 2.分项结转法

第7章 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学习目标

1.掌握分类法、定额法的特点、计算程序、适用范围、应用条件和优缺点。

2.掌握联产品、副产品和等级产品成本的计算。

3.掌握标准成本法的特点、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账务处理,以及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的异同。

4.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一种产品成本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结合采用几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7.1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类法 7.1.1 分类法的特点

按照产品的类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成本。

类内不同品种(或规格)产品的成本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确定。

7.1.2 分类法的计算程序

(1) 根据产品所用原材料和工艺技术过程的不同,将产品划分为若干类,按照产品的类别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按类归集产品的生产费用,计算各类产品的成本。

(2) 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分别将每类产品的成本,在类内的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每类产品中各种产品的成本。

7.1.3 分类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和应用条件

分类法的适用范围:凡是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又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别的企业或车间,均可采用分类法。

分类法的优缺点:

优点:不仅能简化成本计算工作,而且能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分类掌握产品成本的情况。

缺点:类内各种产品的成本都是按一定标准分配计算的,因而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假定性。 分类法的应用条件:

对产品分类时,类距既不能定得过小,也不能定得过大。

在产品结构、所耗原材料或工艺技术发生较大变动时,应及时修订分配系数,或另选分配标准。

7.1.4 联产品、副产品和等级品成本的计算 1.联产品成本的计算

联产品是指使用同种原材料,经过同一加工过程,同时生产出的各种主要产品。联产品只能归为一类,采用分类法计算成本。

联产品成本计算的两个阶段:

采用分类法计算联合成本,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联合成本在各种联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对于分离后还需进一步加工的联产品,还应采用适当方法计算其由于继续加工而应负担的

成本,从而计算其全部成本。

2.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副产品是指在生产主要产品的过程中附带生产出的一些非主要产品。

可以将副产品与主产品合为一类,计算该类产品的总成本,然后将副产品按一定的方法计价,从总成本中扣除副产品价值后的成本作为主要产品的成本。

副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售价减去税金和按正常利润率计算的销售利润后的余额计价,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确定固定的单价计价。

为简化计算工作,副产品也可以按照计划单位成本计价。

如果副产品与主产品分离后还需进行单独加工,则应单独计算成本。

3.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

等级产品是指品种、规格相同,但质量等级不同的产品。

由于工人技术操作不当或管理不善导致的不同等级的产品,其成本不应有区别。 由于所用原材料质量不同或工艺技术要求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产品,如果各等级产品的售价相差很大,可按单位售价作为分配标准,计算各等级品的成本。

7.2 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 7.2.1 定额法的特点

定额法是为了及时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把产品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结合在一起,以便加强成本管理,从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定额法的主要特点:

将事先制定的产品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和定额成本作为降低成本的目标。

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时,就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以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

月末,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各种成本差异,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为成本的定期考核和分析提供数据。

7.2.2 定额法的计算程序 1.定额成本的计算

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的比较:

相同之处:都是以生产耗费的消耗定额和计划单价为依据确定的目标成本。

不同之处:计划成本所依据的消耗定额是计划期(一般为一年)内平均消耗定额,在计划期内通常是不变的;定额成本所依据的消耗定额是现行的定额,应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断修订。

2.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就是在发生生产费用时,为符合定额的费用和脱离定额的差异,分别编制定额凭证和差异凭证,并在有关的费用分配表和明细分类账中分别予以登记。 (1)直接材料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1)限额法:原材料的领用实行限额领料(或定额发料)制度。

2)切割核算法:对某些贵重材料或经常大量使用且需要切割后才能进一步加工的材料,通过材料切割核算单核算用料差异、控制用料。材料切割核算单,按切割材料的批别设立。

3)盘存法:在大量生产,不能按照上述方法分批核算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情况下,除仍要使用限额领料单等定额凭证和超额领料单等差异凭证,以控制日常材料的实际消耗外,还应定期通过盘存的方法核算差异。

(2)直接人工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计件工资形式下,直接人工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其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与直接材料类似。凡符合定额的生产工资可反映在工票、工作班产量记录、工序进程单等产量记录中;脱离定额的差异部分,应设置¡°工资补付单¡±等差异凭证予以反映。

计时工资形式下,直接人工脱离定额差异不能在平时按照产品直接计算,只有在月末实际直接人工费用总额确定以后才能计算。 无论采用哪种工资形式,都应按照成本计算对象汇总编制定额生产工资和脱离定额差异汇总表,汇总反映产品的定额工资、实际工资、脱离定额差异及其原因。

(3)制造费用及其他费用脱离定额(或计划)差异的核算

制造费用一般属于间接计入费用,日常核算中不能按照产品直接确定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只能根据月份的费用计划,按照费用的发生地点和费用项目,核算脱离计划的差异。

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只有到月末实际费用分配给各种产品以后,才能以其实际费用与定额费用相比较加以确定。

3.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

定额法下,材料的日常核算都按计划成本进行,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是按计划单位成本反映的数量差异。月末计算产品的实际原材料费用时,必须考虑所耗原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即价差。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一般均由完工产品负担。

多步骤生产中,若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则半成品日常核算也按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进行,月末计算产品实际成本时,也应计算产品所耗半成品的成本差异。

4.定额变动差异的核算

定额变动差异是指因修订消耗定额或生产耗费的计划价格而产生的新旧定额之间的差异。 定额一般在月初、季初或年初定期修订。定额修订后,应该计算月初在产品的定额变动差异,以调整月初在产品的定额成本。

可以根据定额发生变动的在产品数量和修订前后的消耗定额,计算修订前后的月初在产品定额消耗量,进而确定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在构成产品的零部件种类较多的情况下,如果零部件成套生产或零部件成套性较高,为了简化计算,可以按如下公式计算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7.2.3 定额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 1.定额法的主要优点

能够在生产耗费发生的当时反映和监督脱离定额(或计划)差异,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便于对各项生产耗费和产品成本进行定期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有利于提高成本的定额管理和计划管理工作的水平。

能够较为合理、简便地解决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 2.定额法的主要缺点

由于采用定额法必须制定定额成本,单独核算脱离定额差异,在定额变动时还必须修订定额成本,计算定额变动差异,因此核算工作量大。 3.定额法的应用条件

定额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定额管理工作基础较好。 产品生产已经定型,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稳定。 7.3 标准成本法

7.3.1 标准成本法概述

1.标准成本法的特点 2.标准成本的种类 3.标准成本的作用

7.3.2 成本按习性的分类 1.固定成本 2.变动成本

3.总成本习性模型

4.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

7.3.3 标准成本的制定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4.标准成本卡

7.3.4 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4.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7.3.5 标准成本法的账务处理

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将当期的各种成本差异,按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产成品和本期已销产品。

第二种方法,将当期的各种成本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7.3.6 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的比较

联系:二者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实施环节,都要在事先制定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并据以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追查发生差异的原因,落实责任,以便采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产品成本。

区别:

定额法下,要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标准成本法下,一般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

定额法下,只核算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且不为各种成本差异单独设置会计科目;标准成本法下,对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进行分解核算,且为各种成本差异专设会计科目。

定额法下,要将成本差异在各种产品之间、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标准成本法下,对成本差异的处理通常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将各种成本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7.4 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

第8章 成本会计前沿

学习目标

1.了解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概念,掌握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理解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局限性和我国企业借鉴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2.理解质量和质量成本的概念,掌握质量成本的核算、计量与控制。

3.理解环境成本的概念,掌握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

9.1 作业成本法

9.1.1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深刻变革,都要求成本会计进行革新,呼唤新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出现。作业成本计算法应运而生。

9.1.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1.作业

2.作业链和价值链 3.成本动因

9.1.3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 1.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 2.作业成本法的一般程序

在作业分析的基础上,确认作业、主要作业,并以主要作业为主体,将同质作业合并建立作业中心。

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归集费用,计算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

将各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成本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或劳务,计算产品或劳务的成本。

9.1.4 作业成本法举例

9.1.5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局限性和借鉴时应注意的问题 1.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2.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

3.我国企业在借鉴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9.2 质量成本 9.2.1 质量的定义

9.2.2 质量成本的定义与分类

9.2.3 质量成本核算 1.非独立核算形式 2.独立核算形式

9.2.4 质量成本计量

9.2.5 质量成本控制

9.3 环境成本

成本会计学教案

成本会计学

成本会计学参考书目

成本会计学内容简介

成本会计学思考题

《成本会计学》教学大纲

成本会计学毕业论文

成本会计学各章小结

《成本会计学》作业(推荐)

成本会计学总复习题(答案)

《成本会计学教案.doc》
成本会计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