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反思

2020-03-03 06:36: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育教学反思性案例

如何提高《旅游政策与法规》的教学质量

——关于一堂公开课的反思

从09学年第一学期起,我担任了08级文化与旅游(2)班《旅游政策与法规》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导游证资格考试的理论培训课程之一,主要讲授旅游行业相关的规定和标准。

这个班级从08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学习这门课程,一学期下来,已经学习了课本中前十章的内容。自从我接手这门课程继续教学开始,就明显感觉学生对该门课程普遍存在一种无奈的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尽管我课前都认真备课,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有目的的教学,但是总感觉相当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对于教学内容掌握不理想。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基础与态度呢?一堂这门课程的公开课给了我很大触动,并从中获得了不小的启发。

那堂公开课我上的是关于旅游保险的复习课,旨在通过一节课的时间,把旅游保险的知识点系统化地梳理,再结合现实案例,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简单介绍那堂课的教学思路。首先,我选取了2009年初上海旅美团客车侧翻事件作为引入案例,通过介绍该旅游事故的严重损失以及事后保险赔付情况,引起学生对旅游保险的重视,从而进入该堂课的教学,主要分理论讲授和案例讨论两部分。在理论讲授部分,复习回顾了旅游保险的概念和旅游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理论重点放在了旅行社责任险相关知识上,同时考虑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对旅游保险的另一大类别——旅游意外保险——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适当补充。在理论部分最后设置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对旅游保险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案件讨论部分,首先给出一个综合案例,并设置了一系列逐层递进的问题,以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接下来通过三个简短小案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该类案例的分析方法,最后提出汶川地震这一旅游保险业的热点话题,请学生课外思考,旅游者应如何购买旅游保险以及如何保护自身的相关合法权益。在课堂尾声,进行本课小结并给出知识点的理论框架结构图,以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由此结束本课教学。

总体上讲,整堂课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理论完整,案例充实,但是一堂课上下来,我对自己这堂课不满意,甚至觉得比较失败,原因有二。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理想,理论部分讲到后面时,竟然有两个学生趴在了课桌上;而在案例部分,学生讨论的氛围也不如我预想得热烈。第二,由于是复习课,所以在梳理知识点时,我的进度是比较快的,初听此课的老师在课后个别反映,在听理论部分时,对于整个框架体系并不十分明白,直到最后展示出框架图,才有一目了然的感觉;另有老师提出,尽管结合了大量现实案例,但法规这部分理论还是显得比较抽象,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一定难度。

结合平时上这门课程的情况,我就这一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我认为首要问题出在:自己对于本门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特点的认识还不够到位。

首先,政策法规这门课程讲授的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颁布的有关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其中涉及我国旅游业宏观管理体制、旅游经营管理法律制度、旅游纠纷处理和旅游者

教育教学反思性案例

权益保护制度、旅行游览管理法规以及相关行业的管理法规等。而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分为两个层面,从素质的层面来看,旨在通过授课,使学生对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发展和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若干重要的旅游法规、文件有较为全面、准确的把握;而从应试的层面来看,是学生考证辅导,帮助他们在导游资格考试理论部分的政策法规考试中顺利通过。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程涉及面广,内容相对枯燥、抽象,条条框框的理论很多,同时又与现实紧密联系,对于学生的知识阅历以及理解记忆、分析判断等能力的要求较高。

而我任教的这个班级,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有爱学习、会思考的好学生,也有每天纯粹来学校报到的学生。而作为中职学生,整个班级普遍基础不是很好,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弱,并且对于这门课,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这门课程的内容枯燥难懂,想要通过考试只能死记硬背。我后来比较注意和学生沟通,他们告诉我,哪怕他们确实想用心看书,但没看几行就不知不觉走神了,如此一来,本来就不高的学习积极性就更成问题。

明确了本课程教学中的两大主要症结,我意识到,要上好这门课程,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如:更细致地钻研教材、更广泛地留意时事、更灵活地设计教学、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调动课堂等等。在此结合我在上政策法规课时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对症下药,浅述提高政策法规课课堂质量的几点对策。

一、体现教学的生活性

要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政策法规的一大授课原则。掌握理论是联系实际的基础,掌握好理论知识,才能较好地分析当今社会——主要是旅游市场——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势必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学中就会把政策法规讲成纯理论条条,变成是“空洞的说教”。因此关键在于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而选择贴切的实际问题极为重要。我认为,教师选择的“点”应是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或是学生感兴趣、希望了解的。

比如,上完这堂公开课以后,有一位老师向我提了个问题,“我也很喜欢旅游,以前还没真没出门旅游买保险的意识,现在我知道了,我可以选择购买旅游意外保险,但是我实际去买保险时,一般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一下子点拨了我。如果在课上我把现实中的保险费用以及赔付限额这些内容结合到理论教学中去,那么这块理论不就一下子充实丰满了吗?而且我在进行讲授时,却忽略了听众希望了解的信息,错过了一个极佳的结合点。

紧扣社会现实实际的“生活化”教学,既能促使课堂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从而轻松地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加以理解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具有活力的“生命体”,教学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

比如,在教学中可运用“读、议、讲、练”教学方式,通过情景设置,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互动交流,让教学成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最优化结合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的形象和“灌输者”的地位,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缺乏趣味性,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

教育教学反思性案例

生“厌学”。因此,教学要让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学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现实运用时,他们会感到满足和乐趣;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掌握理论知识。

我曾经给学生讲过一段自己的经历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案例,内容是关于在美发店和收银员就充值和打折问题所产生的分歧。我先讲到分歧的产生,接下来问学生,当时换成他们会如何处理。其实类似的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在碰到,所以他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开始讨论,很多学生还去翻书寻找《消法》中的相关理论依据,等讨论告一段落后,我接着把经历讲完,告诉他们我当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这个环节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听得很认真,认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确实是有用的。

现实中可供挖掘的兴奋点并不少,但需要教师投入相当的精力。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课前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可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拥有一年半教龄的年轻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培养情感的重要性。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当学生内心对教师产生认同时,他们才会怀着信任接受教师的教导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情感点”去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关心他们的成长,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以博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就如何改进政策法规课堂质量的一些思考。在后续的现实教学中,我也在尝试实践上述“四个点”的结合,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年轻教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教学风格的专业化成长过程。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幼儿教育政策法规

民族政策法规

导游政策法规

导游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反思.doc》
政策法规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