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2020-03-03 03:45: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塘学小学 黄开文

今天课堂上学生一个个精彩的回答使这节课很顺利地进行下来。观察与思考二的问题:哪种方式更公平?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明确这里的公平是指每个人到小旗标志的距离要相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认一认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并能够总结半径与直径的特点,做到正确辨认。

画一画的活动中, 学生在画半径是2厘米的圆时,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画法,并在对比中得出了相对更准确的画法。

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我没有预设到的问题。

第一个没想到出现在观察与思考一: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因为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已经对图形进行了分类,而且对分类的依据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我以为学生至少能够说出圆是曲线。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什么思路?我临时决定将问题分解为:

1、以前学过的图形有哪些?

2、它们和圆有什么不同?并在黑板上画出了相应的图形。通过对比,才有几个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图形边是直的,圆是弯的。在进一步的引导之下学生才明白,以前学过的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第二个没想到出现在学生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记得在四年级上学期作平行线和垂线时,我要求学生准备三角板、直尺,就有很多学生买的是成套的用具,其中就有圆规。而且在科任课或自习课上也常常看到学生用圆规在画。我

以为这里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事实上,并不如我所愿,课堂上我及时指导学生边画边找成功的经验。逐渐很多孩子画得好一些了。第四节课我领着学生做了3道题,可是交上来的作业还是不尽人意。

学生的精彩回答与这两个没想到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 学生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正是由于学生有相关的知识经验才使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却呈现了精彩。而恰恰是我以为没问题的地方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还比较直观,不能从图形的组成上去分析图形的本质特征。另外,当学生没有任何目的使用圆规时,能使他们得到满足的可能就是那一个个弧线。但在今天的课堂上要求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弧线,而是要画一个较为标准的圆。要求的不同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2010-9-2

圆的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塘学小学 黄开文

圆的面积这一节课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对这些我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今天的课堂上在第二个问题时就碰了钉子: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很多学生在自学课本的过程中明确了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估计,但在数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受到书中正方形的影响,数了几次之后学生得出的数据相差很大,我只好领着学生一起数,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此教学时间上出现了一些浪费。于是我及时调整课堂,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让我记忆犹新的亮点。尤其在推导圆的面积时,由于学生的转化方法不一,所以也带来了不同的思考。那种殊途同归的感觉真的是很好。这节课的教学时间显得不足,尤其是课堂的结尾显得很仓促。于是我在课后也在对自己说:“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就圆面积大小的估计对学生的思维来说是有价值的,仔细思考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大多数是有效的,因此这里的教学内容分配应作相应的调整。

2010-9-09

圆的面积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塘学小学 黄开文

今天数学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已知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时怎样求圆的面积?应该说大体上还算顺利,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准确地解决问题。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计算时所应用的公式,强化学生对直径与半径,周长与半径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具体的练习题中,我发现以下几方面还需引起学生的注意,对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率。

对于已知半径求圆的面积这个问题,学生的错误主要出在计算上,一部分学生在计算一个数的平方数时,出现乘2的现象,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已知直径和周长求圆的面积时,问题更为隐蔽一些。因为学生的计算结果没有问题,只是在计算过程的书写上出现了错误,其余步骤都是正确的。

面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练习中,提醒自己要注重随时纠正。

2010-9-13

圆的面积 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塘学小学 黄开文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的练习题中有周长和面积同时出现的情况,为了减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因为不能正确判断求周长还是求圆的面积而导致错误的情况发生。因此今天的数学课,在完成各练习题后,我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判断是求圆的面积和周长,学生能根据前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基本就在我的预设之内,较顺利地完成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我还将19页第5题增加了一问: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一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是在描出一周之后,解决了问题。看到学生在我说出“对”之后出现的笑容,我猛然想起了三年级教材中安排的《什么是周长》一课,那节课的作用在这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看是简单的“描一描”,在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总结思考方法时,很多学生想到了先要描出图形的一周,再计算。可见,学生也尝到了这“描一描”的甜头。唯一遗憾的是,部分同学还没有品出其中的“味道”。

2010-9-14

百分数的应用

(一)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塘学小学 黄开文

今天的数学练习课进行得很顺利,学生不仅仅能正确解决问题,而且能说明自己的分析过程。尤其是那几名平时见到此类问题就会无从下手的学生,今天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24页第三题,当我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后,学生很顺利的将问题“2004年的进口额比前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几?”中的“前一年”换成了2003年,并把问题分解为:

⑴2004年的进口额比2003年增加了多少亿元?

⑵2004年的进口额比2003年增加的占2003年的百分之几? 经过这样的分解,问题的难度也就降低了。学生对这种方法很接受,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主动使用这样的方法分析问题。

需要改进的地方:

1、23例题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但是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钟爱远远大于第二种解法,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还不过准确,需要进一步练习。

2010-9-21

百分数的应用

(二) 第一课时

塘学小学 黄开文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区别在于:将题目中的分数换成了百分数。尤其是试一试的题目里,学生用“十分之八”来表示“八折”时,其实这就是上学期已经学会解决的问题。因此这节课我除了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分析过程之外,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中等偏下的那些学困生,给他们发言的机会。

但在他们身上还是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以25页试一试为例做以简要说明:

师:要解决“购买一张门票省多少元?”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生:原来每张门票多少元?现在每张门票多少元? 师: 每张门票多少元? 生:30元。

师:现在每张门票多少元? 生:30元的80%,用30×80%。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都可以解决出来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对答如流。可是,当学生独立做的时候,还是会看到错误。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里?还需要我慢慢寻找答案。

2010-9-22

图形的变换教学反思

《图形的变换》这节课就知识内容来说没有新的知识等待学生去探索和讨论,更多的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应用。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在用语言描述时能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平移现象是学生语言描述时出现问题最少的一种,学生能够说清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对于旋转现象学生知道要说清旋转的方向、角度和旋转中心,但在叙述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在解决试一试的问题时,学生能够看出5号图形顺时针旋转180°,7号图形顺时针旋转45°,应该说这些角度都是第一次出现,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渐渐找到了感觉。能够用语言准确叙述的同学越来越多。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空间观念,加之学具准备不到位,这节课很多时候不能赶上思考的节奏。

图案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图案设计》这节课在研究第一个问题: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出现了预设的情况,有一部分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就用圆规开始研究怎样画图?于是我及时引导学生:(出示图形A)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花瓣图案?学生思考后回答应该是图形A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这样学生的研究方向正确了,研究的方式也就灵活了。

组内交流后,我采用组内同学合作的方式展示组内同学的思考:一人到前面操作,一人说明,大家观察判断。在把图形A旋转时,学生说不清旋转的角度。于是对此展开了深入思考,思考结果可以找图形A的对称轴,这样看起来就方便了。在完成38页练习2时,利用找对称轴的方法观察,同样使问题顺利解决。

在完成练习时,学生还归纳出了一些解题的小窍门。看到学生这些令人欣慰的表现的同时,我也发现一部分学生还没有适应课堂的节奏,我鼓励他们借助操作来解决问题,仍遇到一些困难。

数学欣赏教学反思

《数学欣赏》这节课主要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欣赏图案,二是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课本中的图案显示了数学的美,学生看到这些图案和数学联系起来,兴趣很浓。在制作图案的过程中,我要求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课堂上出现了我印象中很少出现的情况:所有的同学都在专心的绘制图案,就连平时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学生绘制过程中,学生逐渐找规律想办法。

1、每次旋转的角度尽量一致。(也可以看最外面的角,每两个角的距离一样)

2、每次旋转的角度要小一些。

3、描边时要画直。(硬纸板薄的借助直尺)

除此之外,还有图形在纸上的位置等等,可以说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就有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有三组同学却怎么也画不出来书中的图案,我及时引导他们和前后桌的同学研究。原来问题出在那个小孔上,这又成为我教育学生要仔细审题的一个资源。

整理与复习

(一)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复习第一单元的知识,因第一单元的知识较松散。为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及时引导学生将第一单元分为两部分来整理:图形特征和公式。图形特征学生按照教材的顺序独立整理后,组内互相补充,在汇报时重点澄清了圆的直径、半径、对称轴等知识;公式的整理是结合41页的练一练第一题进行的。学生一边填表,一边回忆应用的公式,完成填表后,引导学生重点分清楚哪些公式更为基本?哪些公式可以由基本公式推导出来,并对字母简写的方法进一步练习。整理复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孩子对这样的整理重视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完成练一练的其他问题时,除了注重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外,我还注重利用简单的演示,提高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辨别是求圆的周长,还是圆的面积的能力。第2题使学生意识到:车轮转一圈行驶的就是车轮的周长。因教材中要求用计算器计算,结合实际的考试情况,对试商的技巧上进行了一些研究,应该说笔算求值难度还存在,还需要提高。第3题利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栅栏,使学生弄清楚实际就是求大圆的周长。在第二问和第三问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确解题的思路,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稍大一些,需要进一步熟练。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9月份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doc》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