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案《秋收》

2020-03-02 09:00: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级:五年级 课 型:欣赏课 课 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秋收》原是一首陕西民歌,歌曲表现了农家在秋日的丰收季节中勤快劳作的情景和无限欢悦的心情。乐曲以歌曲的旋律作为A段的主题,分别用板胡和阮等弹拨乐器演奏,情绪欢快活泼。B段则将歌曲旋律加音装饰及节奏拉宽,使音乐舒展明朗,展示了人们喜悦丰收的幸福欢乐的心情。A段与B段虽然都取材于同一旋律,但在音乐表现的情绪上却有着鲜明的对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情绪及作品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热情。

2、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记A、B两个主题旋律,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歌词、视唱旋律、画图形谱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对比感受它们在情绪、旋律、节奏上的不同;通过听辨作品中乐器的音色,模拟乐器演奏姿势,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作品的情绪,记忆A、B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听辨板胡、阮的音色,理解A、B乐段节奏情绪的变化,进行创作构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阮、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设计思路:

1 本课的教学理念为:在音乐中师生共同体验、感受、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模仿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因此,本课采用营造氛围、歌声表现、对比分析、画图形谱、模拟演奏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音乐。通过音乐要素的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思考。音乐与其他艺术不同之处,就是转瞬即逝,在体验的基础上加以表现,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表现中享受美的愉悦,同时可以让学生将美好的音乐保存在记忆之中,引领学生在聆听中一步步走进音乐。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歌曲导入:

1、师引导激趣:欢迎同学们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送给大家一首歌曲,你来听一听歌曲中唱到的是什么季节?歌中的人们心情如何?

2、教师范唱歌曲《秋收》,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及内容。 (学生聆听感受,然后回答。)

师补充介绍:《秋收》原是一首陕西民歌,歌曲表现了农家在秋日的丰收季节中勤快劳作的情景和无限欢悦的心情。

3、演唱第一段歌词

师:现在大家随琴唱唱第一段歌词,感受人们丰收的喜悦。

(学生跟琴演唱第一段歌词,师引导学生把人们丰收的喜悦体现在歌词当中,注意嘿字的发音,情绪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学唱民歌《秋收》,使学生更快的熟悉曲调。有了歌曲的主旋律做基础,学生在聆听器乐曲的时候很快就把握住了主旋律出现的次数,这对于学生从感性的欣赏上升到理性的欣赏有很大的帮助。]

二、乐曲欣赏,感知音乐主题

1、初次完整欣赏《秋收》,学生提出欣赏问题。 师引导提问:欣赏乐曲,大家想了解什么?

(学生聆听音乐,在聆听过程中找出自己希望学习内容的关键词。) (学生提出,师板书)

[设计意图:感受作品的整体情绪,并与学生一道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欣赏第一主题,感受音乐情绪

(1)师设问:你认为这段音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视唱旋律,并画图形谱体会。 师:大家随琴唱唱旋律,边唱边画图形谱。

(学生尝试随琴视唱旋律,边唱边画图形谱,记忆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听辩音乐情绪,视唱旋律,画图形谱,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提高学生对音乐主题的理解能力。)

3、完整欣赏,听辩原型旋律出现次数。

师提问:在器乐曲《秋收》中,民歌的原型旋律出现了几次?还有什么旋律与民歌原型旋律有关系? (学生听辩记忆,然后讨论回答:出现了6次。)

师鼓励引导:同学们听得非常准确。我们把民歌原型的曲调称作A主题,把与A有关的另一主题称作B,那么 B段音乐在情绪、节奏上和A有什么不同呢?大家仔细听!

4、欣赏主题B,和A比较在情绪、节奏上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节奏拉宽,音乐舒展明朗,展示了人们喜悦丰收的幸福欢乐的心情。)

师总结:A段与B段虽然都取材于同一旋律,但在音乐表现的情绪上却有着鲜明的对比。

5、学生随琴视唱B主题,边唱边划旋律线,记忆音乐主题。

师:咱们随琴唱唱这段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它与上一主题的相同与 3 变化。

6、复听乐曲,学生用笔标记两个主题出现的顺序,

师:在乐曲中, A、B主题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A与B每次各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大家来听听看,看谁能听出来?

(学生边听边用笔标记主题出现顺序)

学生回答:A→ A→ B→ B→ A→ A→ B→ B→ A→ A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视唱主题旋律,画图形谱,对比音乐情绪、节奏的变化,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能力。)

三、听辩认识演奏乐器

师:同学们对A、B主题出现的顺序听得很准确。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听出来了吗?

(生可能会说:二胡、竹笛,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下环节,有目的的聆听。)

1、复听第一主题

师设问:大家来听听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听辩乐器音色,并举手回答。有可能学生会回答二胡。)

2、乐器简介

(1)出示板胡与二胡的图片

(板胡) (二胡)

师:板胡和二胡同属于拉弦乐器,在外形上也比较相像,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有哪些异同呢?

(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板胡与二胡形制方面的异同。)

4 (2)播放两种乐器演奏的片段,学生听辨二胡与板胡音色的不同。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现在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两种乐器的音色有什么不同。

(学生听辩感悟并回答)

师:在《秋收》这首乐曲中,是用板胡演奏的还是二胡?(生:板胡) (3)学生模拟板胡演奏姿势,随音乐模拟演奏练习。

师:大家想象着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板胡,来,美美的拉起我们的板胡好吗?(学生想象模拟板胡的演奏姿势)

师:同学们演奏板胡的动作都非常美。随着音乐拉起我们的板胡吧! (学生随音乐模拟板胡演奏,用动作体验音乐。)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对板胡不太了解,熟悉二胡这一状况,在此,通过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二胡与板胡的异同,并通过对比听辨,感受了解板胡的音色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听辨中自己找到答案。)

(4)聆听阮演奏的音乐

师设问:你能听出这段音乐中演奏的乐器是拉奏的、吹奏的还是弹拨的? (学生听辨演奏乐器并回答)

师:同学们听辨的非常准确,刚才的音乐就是由我们的民族弹拨乐器——阮演奏的。请看:(出示阮的图片)

师:出示实物阮,大家看,这就是阮,谁来弹弹试试? (学生体验弹奏)

(5)聆听阮独奏片段,认识和熟悉阮的音色。

师:同学们第一次弹奏,感觉还不错,想不想看看演奏家精彩的表演? (播放视频,阮演奏片段,加深学生对阮的了解。) (学生试听结合,熟悉阮的音色)

5 (6)模拟阮的演奏姿势

师:大家学学阮的演奏姿势,想象着试着弹弹。 (学生模拟演奏姿势)

(7)播放音乐,学生边模仿乐器演奏姿势边模唱旋律。

师:咱们边哼唱旋律边模拟演奏,看一看谁的演奏能跟上音乐的节拍。 (学生动、听、唱结合,在体验中加深对阮的认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图片、实物展示、模拟乐器演奏等方式,学生认识板胡、阮,并感受其音色特点,感受作品欢快的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整体听赏,加深感受

1、完整欣赏乐曲

师:现在咱们再来完整的聆听一遍乐曲,进一步熟悉演奏乐器的音色,感受乐曲两个主题情绪的变化,想象音乐描绘的情景,体验人们当时的心情。

(学生静听音乐,展开想象,加深体验感受)

2、围绕乐曲的标题,根据A 与B及其音色的变化展开想象与联想,进行创作构思,讨论音乐情绪的发展与变化。

师:乐曲《秋收》的A、B主题,在情绪及演奏乐器的音色上有着鲜明的对比,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音乐的情绪作如此的发展与变化?

(学生大胆想象,讨论,对音乐作品作深层次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环节静听乐曲,并让学生想象音乐描绘情景,体验人们当时的心情,再次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的距离,加深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并通过对比、讨论音乐情绪的发展与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五、课堂反馈与检测

师引导过度:同学们,我们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老师现在提出问题,请你们抢答。

乐曲的情绪怎样,…… 演奏乐器有什么,……

6 音乐主题的情绪有什么不同,…… 请你们哼唱一个主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答上课开始时提的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对照课前黑板上生成的教学目标进行逐个解答,检验学习效果,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分享聆听音乐的感受。]

六、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由陕西民歌改编的器乐曲《秋收》,了解了这首乐曲的两个主题在情绪、节奏上的不同。大自然四季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无究的乐趣,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找找其他的表现四季的音乐作品,把它们带到课堂上,我们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秋 收

陕西民歌

A 欢快活跃 B 舒展明朗

A(板胡)→A(阮)→B(竹笛)→B(弦乐)→A(板胡)→A(阮)→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 (竹笛、板胡、阮)

教学反思:

《秋收》原是一首陕西民歌,乐曲以歌曲的旋律作为A段的主题,情绪欢快活泼。B段则将歌曲旋律加音装饰及节奏拉宽,使音乐舒展明朗。对于用民歌改编的器乐曲,如果在熟悉改编前的歌曲的基础聆听,会使学生更快的熟悉曲调。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先学唱民歌《秋收》,有了歌曲的主旋律做基础,学生在聆听器乐曲的时候很快就把握住了主旋律出现的次数,并且对照图形谱,很快就听出了两段主题的变化。这对于学生从感性的欣赏上升到理性的欣赏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初次感受作品的整体情绪,并 7 与学生一道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听辩音乐情绪,视唱旋律,画图形谱,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实物展示、模拟乐器演奏等方式,学生认识板胡、阮,并感受其音色特点,感受作品欢快的情绪,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及时进行课堂反馈与检测,引导学生回答上课开始时提的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对照课前黑板上生成的教学目标进行逐个解答,检验学习效果,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分享聆听音乐的感受。 存在不足:

学生对两个主题的视唱不是很好,特别是十六分音符的演唱,有点难度,以后要多唱旋律,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 教学建议:

会拉板胡的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下,演奏音乐片段,会更好。

《秋收忙》教案

秋收

秋收

《秋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音乐研讨课《秋收》听课心得!

小学音乐欣赏课管弦乐《秋收》教学反思

秋收抒情散文

秋收秋种

秋收庆典

秋收工作总结

《音乐教案《秋收》.doc》
音乐教案《秋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