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备课教案

2020-03-02 03:57:5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三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目标

1.说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含义,叙述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各组成部分的内容

2.熟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流程,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

3.熟练使用三维目标和ABCD的目标编写方法阐述和编写教学目标 4.根据不同对象和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和开展活动 5.阐述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编写的方法

6.熟悉信息技术课程说课的一般流程,编制说课方案

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对方案试行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注重运用系统方法。 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开展教学设计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

迪克-凯里教学系统设计模型

图3-1 迪克-凯里教学系统设计模型

开始时就要清楚地知道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能做什么,注重要素之间的联系,可重复的过程,教学材料可重复使用。

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一、学习需求分析

指学习者的现状与期望到达的学习结果之间的差距。 这个差距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指明为何教,以及教学要达到的结果。

学习需求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在学校教学中,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定了该学科某一学段的教学所应培养的能力素质,以及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所应达到的程度,教材的内容描述了新课题的知识结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进行课标的分析,因为课标体现了社会大系统对教学系统的要求,是教学所必需实现的。

结合生活,结合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情况,让学习更多地融入生活之中。 表3-1 学习需求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的含义

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经验 确定“学什么”

 把握课程标准,熟悉课标规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能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进行内容设计

 吃透信息技术教材,站在人类对这部分知识已达到的认知水平,结合当地、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文化、生活信息,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更能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本土文化带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

(二)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类型

1) 理论课 2) 操作技能课

3) 综合实践课: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体验、陶冶情操。

(三) 学习内容分析的方法

a) 理论教学内容分析

分析概念的内涵、外延、之间的关系。特征、表现形式。 b) 操作技能教学内容分析

问题解决的程序和步骤,解决问题的规则。(逆向设问: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c) 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分析

不总是在教室中完成。

观察、调查、访谈、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方案——对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三、学习者和环境分析

(一) 学习者分析概述

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海涅克

(二) 学习者分析的内容

小学生的一般特征:充满好奇心,但不稳定,社会经验不丰富,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集中,需要形象思维才能理解失误,自律能力欠缺。 好奇、好问、好玩、好动、活泼。

中学生的一般特征: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兴趣相对集中,喜欢探索新事物、接受新信息。独立意识和反抗意识,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三) 学习者分析的方法

(四) 环境分析 第三节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编写

教学目标的概述

课程期望他们达到的行为或表现,是学习活动开展的一句,是学习评价的一句,是学习的归宿。

阐明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事先了解预期的学习效果,最终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教学目标的编写

(一) 陈述教学目标的ABCD方法

最为普遍,具有较好的明确性、可测量性、可操作性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学习以后,学习者能做什么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说明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评判学习者表现的标准(达到目标的程度)。

P50 表3-3

(二) 教学目标陈述的内外结合方法 很多学习结果影响的是学习者的思想、意识、态度,难以通过直观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ABCD方法并不适用。

内外结合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知道、理解、欣赏、尊重),然后列举反应这些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表现。 P51 比较差异

(三) 表现性目标陈述

不具体规定学习者外显行为或者认知心理的变化,而是注重学习者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学习者的感受和感悟。在表现性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学到说明。

例:学生踊跃参加信息技术探究活动,积极发言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帮助其他同学。

(四) 三维目标的陈述

针对具体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方法。0 开发考核量表

第四节 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操作行动方式,是对教学过程中各种活动的顺序进行安排和组织的方式。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具体包括教学内容传递顺序,教学过程中组织的活动,各种活动的顺序组织方式,以及在每一个环节使用的教学媒体等。

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在特定情况下适用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

加涅《学习的条件》:通过安排外在活动引起学习者内在思维变化的过程。 P053 表3-4 教学事件与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

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激活原有知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估学习行为——促进记忆与迁移

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练习——课外作业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

二、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

(一) 讲授法 1.讲授法的特点

1) 信息量大——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知识,传授新知识、阐明学习目的、教会学习方法、进行思想教育 2) 灵活性大

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4) 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有时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 2.讲授法适用的情况

在时间上不允许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3.讲授的基本步骤

1) 组织教学 2) 导入新课 3) 讲授新课 4) 巩固新课 5) 布置作业

4.使用讲授策略时的注意事项 1) 组织好授课内容 2) 组织好语言 3) 组织好学生

4) 掌握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建立连接

(二) 范例教学法

源自德国,20世纪50-70年代在德国发展应用达到高潮,成为德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范例: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实力(瓦根舍) 范例: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学生能够理解的例子(克拉夫基) 1.基本特征

1) 基本性 2) 基础性 3) 典型性 2.教学过程

1) 准备阶段

i.基本内容的分析 ii.内容结构的分析 iii.未来意义的分析 2) 掌握个的阶段 3) 掌握类的阶段 4) 掌握规律的阶段

5) 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经验阶段

(三) Webquest教学法

(四) 任务驱动教学法

(五)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论文

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备课教案.doc》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备课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