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2020-03-01 21:22: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词汇学是研究词语的学问,它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法、语音、词汇)。词汇学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词的性质、词的构成、词义的本质及发展、词的各种关系(同音、同义、反义等)。我们把词义放在第二讲集中讨论。

一、什么是词

词是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造句的最小单位,它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汉语词的划分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在书写时词和词之间是不分开的。就“独立运用”而言,许多虚词和量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于是增加了一条补充,一句话中把能独立运用的词划分出去,剩写的也是词。如:“我把这本书包了个书皮。”这个句子中的“本”“个”和“把”也是词。汉语中词和短语的界限也不很清楚。一般可以用扩展插入法来区分。能插入的是短语,不能插入的是词(意义不能变)。比如:

钢笔——钢的笔 # 白菜——白的菜 # 白布——白的布

吃饭——吃了饭

鸡蛋——鸡的蛋

睡觉——睡不睡觉 #

“钢笔”不能插入词,“白菜”插入后意思变了,它们肯定是词。“白布”可以插入且意思不变,可以做为短语。“吃饭”可以插入,“鸡蛋”可以插入,但“鸡蛋”的频度很高,可以把它做为词。睡觉可以插入,但两个语素的组合是固定的,把这类词做为离合词(理发、洗澡、打仗等)。

一个语素(有意义的汉字)能独立运用就是词。(米、吃、红、个、从)

两个语素组合后,意义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就是词。(钢笔、金鱼、)

两个语素组合后,不能扩展插入词,就是词。(钢笔,白菜)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是不能用别的语素替换的,则是一种特殊的词——离合词。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的使用频度很高,且大家约定俗成认为它是词。(“鸡蛋”是词、“鹰蛋”就有人认为是短语)。

综上所述,汉语的词与短语之间的界限是有模糊地带的。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概念,词是反映概念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月亮”、“月球”对应的是一个概念,“人民”这个词可以对应不同的概念。

二、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词汇由词和固定的短语——熟语、谚语等构成。

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1.语法分类——实词、虚词(词类)

2.结构分类——单纯词、合成词

3.音节分类——单音节词、多音节词

4.常用——常用词汇(基本词汇)、一般词汇

5.口语词汇——书面词汇

6.普通话词汇——方言词汇

7.汉语词汇——外来语词汇

8.古词语——新词语

熟语可以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成语表意凝炼、形象,在书面语中广泛运用。它来源于古代的典故,有的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原句意思的成分(乘风破浪——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有的用四个字概括寓言、故事等(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有的增加个别字(短兵相接——车错毂兮短兵接)。成语的意思有的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汗流浃背、无稽之谈、自圆其说);多数成语的意思不是语素义的相加,有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高山流水——表示知己知音),有的是取字面的比喻义(水落石出——比喻真相毕露了)。

三、词的结构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就是单纯词。(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人、额、由、蟋蟀、巧克力)有人统计《现代汉语词典》单纯词约占 15% —— 16% 。

单纯词有四类:单音节词、连绵词(双声叠韵)、叠音词(刚刚、蛐蛐)、外来词中的译音词(坦克、迪斯科)。 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是合成词。合成词的结构和短语的结构关系基本是一致的(这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合成词有两类:

1.复合词:由两个以上有实在意义的语素(实语素)组合的合成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偏正式——地瓜、红薯、汽车、热爱、冰凉、笔谈

并列式——山水、媒介、观察、打击、幸福、美丽

动宾式——下海、举重、知己、司令、执意、注意

补充式——改正、抓紧、放大、压倒、撤退、撤回

主谓式——年轻、人为、霜降、国产、肠断、自爱

汉语中字义和词义(合成词)的关系如下:

① 同义 A+B=A=B 声音 观看

② 合义 A+B=AB 品德 图片

③ 加义

A+B=AB+C 景物 水手

④ 偏义 A+B=A或 B 国家 窗户

⑤ 转义 A+B=C 毛病 鞍马

2.派生词:由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语素和一个词缀组合的合成词。主要有两类:

词缀在前:老师、老虎、阿爸、阿姨、老鼠、老姨

词缀在后:凳子、镯子、木头、人头、人性、科学性

四、同音词——多义词

读音完全相同的词是同音词,我们可以根据音形同异的不同情况做分类。

1.同音同形 仪表 1 用于测量的一种仪器。

仪表 2 人的外表。

黑人 1 黑色人种。

黑人 2 没有户籍的人。

以下是词和语素同音同形:

井 1 能取水的深洞:打了一口井。

井 2 形容整齐:井井有条。

2.同音异形

会意——会议、加法——家法、调理——条理、归功——归公

吉利——极力、著名——注明、酒精——久经、占有——战友

有多个意义的词是多义词。那么如何区分同音同形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呢?多数学者认为以现时感觉意义有无联系为标准来区分它们。

比如“米”(一斤米、一米长)和“角”(牛的角、一角钱)是同音词。“站”表示驿站是蒙古语的借词,后引申为车站,与原来的站立、停留有了联系,是多义词。“刻”表示雕刻与时刻,在古代是有联系的(用漏壶的刻度来表示时间),现在感觉不到联系了,是同音词。

运用好同音词和多义词可以在表达上形成双关语。

五、上下位词

词语是有系统性的,词语间意义上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

上下位关系 是指种和类的关系。如:

果子是浆果和干果的上位词,桃、梨、杏、苹果等则是浆果的下位词。

六、同义词——近义词

同义词 有完全同义的等义词和不完全等义的同义词。等义词有两种:

( 1 )概念义相同,附属义也相同,任何语境都能替换的等义词。

公尺——米 青霉素——盘尼西林 维生素——维他命

( 2 )概念义相同,但不是任何语境都能替换的等义词。

爸爸——爹——父亲 洋灰——水泥 番茄——西红柿

玉米——棒子 文法——语法 莱塞——激光

同义词是指主要的概念义相同,次要的概念义和附属义有同有异的两个以上的词。从词形上看有三种:

词形有同有异:卑劣——恶劣 保卫——捍卫 处理——处置 对答——应答——应对 躲避——逃避——逃跑 恶毒——歹毒——阴毒

词形颠倒: 力气——气力 整齐——齐整 样式——式样

词形不同: 超过——逾越 矛头——锋芒 怒吼——咆哮

近义词是指有某种近似关系的两个以上的词,如“含糊”“含蓄”,它们的意思不同,但都有让人不容易明白的效果。

同义词的辨析放到字义分析中再讲(见下讲)。

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意思相反的词。从逻辑上看,反义词有两种,一种是矛盾关系(肯定一方必须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必须肯定另一方)如:

正——歪 真——假 动——静 死——活 这——那

另一种是处在反对关系的两端,反对关系是指肯定一方必须否定另一方,但否定一方不能肯定另一方。如:大与小(中间有中)、开始与结束(有中间)、黑与白、优良与低劣、高大与矮小。

反义词从不同角度可做不同的分类。

a)从音节上分类:

单音节的:喜——悲 硬——软 强——弱 进——退 厚——薄 买——卖 疏——密 浮——沉 忙——闲 干——湿

双音节的:快乐——痛苦 前进——后退 上升——下降

高级——低级 正面——反面 上边——下边

先进——落后平坦——崎岖 公开——隐蔽

b)从词性上分类:

名词的:优点——缺点 成人——孩子 支出——收入

动词的:建设——破坏 扩大——缩小 增加——削减

形容词的:勇敢——胆小 高尚——卑劣 诚实——虚伪

c)从义项关系上分:

单义词对应单义词:孤立——联合 故乡——他乡 自大——自卑

单义词对应多义词的一个义项:“买”(用钱换东西)对应“卖”①用

东西换钱。与“②用国家或朋友的利益换取自己的好处”不对应。

多义词的多个义项对应多义词的多个义项:

冷 热

温度低 温度高 (冷水 / 热水)

使冷 使热 (冷一下吃 / 热一下吃)

不热情 热情 (冷心肠 / 热心肠)

说明:“热”表示物理学的概念,没有反义词。“热”表示受欢迎与冷表示不受欢迎的用法不是以词义出现,是以语素义出现:热门 / 冷门。“冷”的其他义项和“热”的其他义项也不能构成反义词。

多义词的各个义项都对应构成反义词:

光明①亮光——黑暗①没亮光(屋子里一片光明 / 黑暗)。光明②比喻正义的、有前途的——黑暗②比喻非正义、腐朽的(光明 / 黑暗的社会)。光明③比喻坦荡,无私心和黑暗③比喻有私心,不坦荡(内心光明 / 黑暗)

多义词分别和多个词构成反义词: 小人——大人 小人——君子 开——关 开——封 开——闭

单义词对应多个反义词:

忽视——重视 / 看重 进攻——后退 / 撤退 反对——拥护 / 同意

小互动——轻松片刻

小窍门 :一些成语里的语素构成同义、反义关系,如:只言片语、真凭实据、大题小做、巨细无遗。利用这个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推断字义哦。请你查查工具书,选出一些常用的,根据学生情况编个小练习,试试效果如何。

开心一笑 : @ 笑坛——牛说这么多人喝我的乳汁,却没人叫我一声“妈”。乌贼说:委屈,满肚子墨水居然成了贼!老鼠说:成天为了点吃的担惊受怕的,能不老吗?鱼说:打死我也不去…… 恐龙说:…… ( 你能编下去吗? )

第二讲 词义的分析与辨析

一、词义的特点 1.概括性

词义对现实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某一类事物取一个名称,这一名称的意义是该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特征,词和词义都是对事物的抽象,在抽象过程中,概括了公约数,舍弃了许多差异。

摇:摇摆,使物体来回动。包括上下摇动(摇铃)、左右摇动(摇头)、来回摇动(摇橹)、曲线循环摇动(摇纺车)。词义的概括性有时使词典中的释义与文句中的意思对不上号。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 大意罢了。(大概的意思——大致的轮廓)。

2.模糊性

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简单的底细,本身往往带有模糊性,它是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如:热、温、凉、冷。

天气很热( 35 度以上)。 水很热( 45 度以上)

3.系统性

某个词的词义不是孤立的,是要收与之相关的词的词义的影响。普通话:吃——饭(食物)、喝——水(液体)、抽——香烟。吴方言:吃——食物、水、香烟;“抽”少了一个意思。 .

二、词义的内容

词的意义就是词义,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其实词义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一个词的意义首先要区分语言义和言语义。语言义是从具体的语境中概括出来的,写在字典、词典中词的解释就是词的语言义。比如“车”指带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这”表示近指的代词。言语义是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有时在一个语境中言语义和语言义是一致的。比如:“大厅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车。”这里的“车”就是带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有时言语义和语言义就不一样,比如:“我的车换了。”(可以是自行车,也可以是汽车)。在不同的语境中“车”的指代内容就不同。“带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车”的概念意义,属于语言义,问题是一个客观事物一定有多重性质与特征。那么具体的语境中同一个词表示的该事物的属性与特征就有区别。所以言语义是在具体语境中获得的:

这辆 车真高。(侧重指车的底盘与地面距离大)

这 车好漂亮。(侧重指车的款式与装饰)

这 车最安全。(侧重指车的结构质量)

上边三个句子中“车”的具体意思是不同的,语言学家称之为隐含义。隐含义:表示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它随时代、民族、文化、个人的不同而不同。它相对是变化的,又叫含蓄义、联想义。如:孩子——天真、可爱、幼稚、贪玩、淘气等。又如:水——流的、易变的、清凉的。

词的语言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概念义:表示词所揭示逻辑的、认识的、本质的特征,它的特点是固定的、非开放的,概念义是词义的核心。如:妇女——成年女子。水——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分子式是 H2O 。

感情色彩:分褒、贬、中性三种。

语体色彩:主要指书面语和口语,孩子用于口语,儿童用于书面语。

根据词的语言义的内容可以给一个词填出一个表:

T

概念

对象特征

有角、体大、可拉车、可食用

附属色彩

适用对象

一种反刍哺乳类动物,有黄

牛、水牛、牦牛等。

D

感情色彩

中性

G

语体色彩 中性

Y

三、词的概念义的分析

1.表示名物的词语的概念义的分析

解释这类词概念义的基本模式是:被解释的词 = 种差 + 类词语 鱼网:捕鱼的网。

侨民:侨居国外而保留本国籍的居民。

侨胞:侨居国外的同胞。

比较上述的例子就明白,类词语是被解释的词的上位词。种差是揭示词语特征的词语。这个基本模式可以有若干个变形:

南货:南方出产的食品,如笋干腊肉等。(举了例子做说明)

黄鳝:鱼,身体无鳞像蛇,皮有黄斑点,生活在水边泥田里。(先出现类词语,再揭示特点——种差)

种差是用来限定类词语的,它可以表示领属、类别、形态、性质、功能、时空、数量等:

国都:国家的首都。

机工:机械工人。

腐竹:带曲卷的条状干豆腐皮。 人杰:杰出的人。

笔:写字画画的用具。

棚户:住在简陋房屋里的人家。

夙愿:长久的愿望。

类词语是用来揭示被解释词语的类别。它的范围大于被解释的词语,解释词语时有时需要两个以上的类词语,才能说明词的概念义。

体格:人体 发育的情况和 健康情况 。

名句:著名的 句子或 短语。

2.表示性状的词语的概念义的分析

解释表性状的词的基本模式是:被解释的词 = 适用对象 + 性状特征 适用对象是指被形容、修饰的对象。性状特征是指对该词所表示的事物性状的说明描写。如:

亲善:(国家间)亲近友好。

稀朗:(灯光星光等)稀疏而明亮。

适用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有时适用对象广泛,不好概括,词典中就不出现:结实——①坚固耐用。(适用对象是物品、建筑等)②健康(适用对象是人与一些动物)

性状的说明描写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对释语素义,用否定式,做具体的说明描写。

确切:准确恰当。清亮:清晰响亮。

自然:不局促,不呆板,不勉强。

迷漫:满天遍地,茫茫一片,看不清楚。

这三种方式可以交叉使用:简略——(表达的内容)简单,不详细。

许多不用这个基本模式解释性状词语的可以变换成这个模式:

灰溜溜:①形容颜色暗淡。②形容懊恼或消极的神情。②变换为:形容(神态精神)懊恼或消极。 3.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概念义的分析

表动作的词语的解释比较复杂,我们分几步讨论。

⑴释义包含一个动作与对该动作的限定。(动作用字母 D 表示,动作的限定用字母 d 表示,公式为 d+D )

揪: 紧紧抓住。 (d+D)

捏: 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 (d+D) 搔: 用指甲挠。 (d+D)

⑵释义包含一个动作与对该动作的关系对象。 ( 动作的关系对象用字母 E 表示,公式为 D+E)

办公:处理 公事。 (D+E)

扫雷:排除 敷设的地雷或水雷。 (D+E1+E2) 要饭:向 别人乞求 饭食和钱财。 (E+D+E) 拔:把 固定或隐藏的东西往外拉。( E+ d+D )

“乞求”的两个关系对象,一个是乞求谁,一个是乞求什么。这两个关系对象确定后,就把“要饭”的意思解释清楚了。“把”这个介词把“拉”的对象前置,一个关系对象(固定或隐藏的东西),一个动作限定(往外),就使“拉”这个动作缩小范围,也就确定了“拔”的概念义。

⑶释义包含一个动作和动作的施事(动作的发出者,用字母 B 表示)

捕食: (动物)捕取食物。(B+ D+E )

坠: (沉重的东西)往下垂。(B+ d+D )

扫视: 目光迅速向周围看。( B+d1+d2+D )

⑷释义包含多个动作和动作的限定(多个动作: D1、Dn 限定: d1、dn )

抚摸:用手轻轻 按着,来回 移动。( d1+d1+D1+d2+D2 )

⑸释义包含动作和动作的原因、条件(动作的原因、条件用字母 A 表示) 垂涎: 因为想吃而流口水。( A+D+E )

⑹释义包含动作和动作的结果和、目的(动作的结果和、目的用字母 F 表示)

摇头:把头左右摇动, 表示否定、不以为然。( E+d+D+F )

启发:阐明事理,使人产生联想或有所领悟。( D+E+F )

四、词语的辨析

词语辨析是指比较词语的用法异同,辨析的对象主要是同义、近义词和易用混的成语。

1.词的概念义(理性义)的比较 一个义项对一个义项

谣言:没有事实根据的话。

流言:背后议论的、污蔑的、流传的话。

谰言:污蔑的话。

三者都是指假话,但有所不同:“谰言”是可以公开说的污蔑的话,“流言”是背后议论且是污蔑性的话;谣言”适用广,不是污蔑的假话可以用它。它们的对象特征有差异。

优良:(品种、质量、作风、成绩等)好。

优秀(品行、能力、学问、成绩等)很好。

优异(成绩、贡献等)特别好

三者的对象特征都是好,但程度上“优异“高于“优秀”, “优秀”高于“优良”。 三者的适用对象都可以用于成绩,但用于“品种、作风”只能用“优良”,用于人(能力、学问)只能用“优秀”。这三个词的适用对象和对象特征都有些不同。

阻止:使停止行动。

制止:强迫使停止。

它们都有使停止的意思,但动作的限定有所不同,即动作特征不同,“制止”有强迫的意思,“阻止”没有。 一个单义词对一个多义词的一个义项

榜样:值得学习的人与事。

样板:①学习的榜样。②板状的样品。

“榜样”只和“样板”的义项①构成同义词,从语体色彩上看“样板”口语化,一般不用于书面语。“榜样”则没有这个限制。

两个单义词分别对多义词的一个义项

应酬:接待(客人)。

料理:办理,处理。

张罗:①办理。②应酬。

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对应

“黑”和“暗”有多个义项,在“不亮”这个义项上是同义(屋里很黑 /暗),其他义项不同义。

2.词的附属义的比较

从褒与贬、口语与书面语、敬辞与谦辞的角度比较不同:“摧残”、“摧毁”前者是贬义词,后者是中性的。“哆嗦”、“颤抖”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家母”是谦辞,“母亲”就没有这种感情色彩。“玉照”是敬辞书面语,“相片”则没这种感情色彩,口语书面都可用。

3.搭配功能的比较

“必须、必需”在词义上很难区别,但在搭配组合上可以区别异同:

必需去 √ 必须去 √

必需的物品 √ 必须的物品 ×

必需品 √ 必须品 ×

“必需”是动词(是只能带谓词做宾语的动词),动词带的可做定语;“必须”是副词,出现在动词前,但不能做定语。

小互动——轻松片刻 开心一笑:

动脑动手: “颁布”与“公布”的适用对象和关系对象分别是什么?

第三讲 案例分析与教学策略

本讲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提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做迁移与创新。

【案例】 1 比较下边两个教学片断设计,说说的异同,与改进意见。

A . 区别形近字“见”和“贝” 教学步骤:

1.出示“见”和“贝”。

2.老师出示读音,学生借助读音读准这两个字“见( jian)”“贝( bei)”。

3.老师出示两个字。在最后一笔“ 乚”“ヽ” 描红 ,让学生说说区别。

4.借助字义理解区分

贝 像水生甲壳动物的外形。后来发展为原始货币,与财富有关。让学生用

两手指尖相触做做贝壳的样子。

见 用眼睛看。

5.指导书写。记特点。

B .纠正“祖”的示字旁写成衣字旁

教学步骤:

1.观察组的示字旁的写法。学生书写。

2.用“祖”组词:祖国、祖先、祖坟、祖传…… 3.借助字义理解 甲骨文写作“且” ,像有台基 人的坟冢。

的土坟 。造字本义:供后人祭拜的先示字旁原来是祭神的石制的供桌,呈“ T”形。后来才演变为示,“示”旁大都与祭祀、崇拜有关。

衣字指 两袖宽松、两襟相掩的古代服装。与衣服有关。

4.带有示字旁还有那些字:礼、祝、视、社…… 5.带有衣字旁的字:初、被、袖、襟…… 6.学生写一写“祖”。

【评析】 案例 A只辨析了两个字的最后一笔的笔形,在字形上落实得好,但分辨字主要是让学生会用字,在学字的过程中要有意的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要帮助他们用对字。应该让学生用“见”、“贝”分别组几个常用词,案例B教师设计了组词的环节,改进的地方是第 6个环节可以设计一个选字填空题,让学生进一步分辨这两个部首的字,并体会部首的表义作用。

【策略】字词系联,扩大积累

从案例 1 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字与词的教学是不能分离的,教“字”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的词(这是汉语的特点决定的),处理词时也要回扣词中的字,用字系联成词串。

【案例】 2

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字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在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的日记、作文中发现词语搭配不当,用词不准确的现象,尤其是近义词的辨析、搭配使用问题更严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前总是就事论事,碰到一句改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能否利用语文活动,搞一个小专题学习,通过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字词能力呢?于是,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潜在的欲望。现代教育 家陶行之先生也曾说:“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语文趣味活动引入学习之中,目的是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合作、体验、感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于是我就组织学生搞了一个语文专题研讨,《走近你——近义词》。题目一出示,学生们就跃跃欲试。有的说:“近义词有什么难懂的?我能说出好多呢,没什么了不起!”有的说:“我不知道近义词的区别在哪儿?”还有的说:“我用了但不知道对不对?”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说:“没关系,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你们的这些问题在我们进行的研究中都能得到解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新奇开始的。”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活学习动机只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要取得自主学习成功,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每个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自主学习才能顺利进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提出:“人的能力本身是先天禀赋和他的活动成果的融合物。”其中后天形成的能力,占据着相当的比重。它包括习惯的养成、学法的掌握、思维的方式、知识的转化、情感的调控等多方面。如何培养这种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个性差异决定方法的差异,但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应依据规律。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教师的此导点拨下形成的,让学生掌握常规自学方法,在学习探索中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方案:

《让我走近你——近义词》

一、一字多组。(五个加☆☆,每多写出两个词加☆)

例:改(改变、改良、改进、改现、改正、改善……)

注:学生觉得这个题很容易,纷纷举手回答,热情很高。

二、从这些词中选 4-5个常用的近义词。(加☆☆)

例:改正、改进、改善、改变

注:这个问题也不难,可以独立完成。

三、结合查字典、词典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它们的词意。再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加☆☆)

改正:把错误的 改为正确的。

改进:改变旧有的情况, 使有所进步。

改善:改变原有的情况, 使好一些。

改变:事物 发生显著的差别。

注:这道题稍有难度,但只要认真查词典,将词义进行比较,不难找出差异。同时检查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四、想想这些词常与哪些词搭配使用?(每个词至少找出一对,加☆☆,多找一个加☆)

注:考察学生词语积累,运用的能力。难度稍大,需合作完成。

五、每位同学试用四组不同的词组,各造一个句子。(加☆☆☆☆)

(造句有新意的加☆,在他人帮助下完成加半☆)

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词语能力,说有新意的句子,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词语。

其次,双向反思,提升自主学习的品质,题目做完后,我做了统计:

全班 40人,共分为 11组。

题目

1 2 3 4 5

星数

38 22 19.5 32 50

合格率

100% 100% 63% 45% 72%

分析表明:组词和找近义词问题不大,而辨析近义词和词语搭配问题严重,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也会给造句带来困难。

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恰是引发学生思维,扩展学生认知的良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他们学做学习的主人。我将这两个难题留给学生,请他们想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张天新说:“辨析近义词,必须借助词典帮助,词典是最好的老师,她的解释最清楚,把这次近义词的意思找出来,再比较就容易多了。”王鹤补充说:“除了这些,还应注意词语使用的范围和词语的情感色彩。”闫承笈说:“平时多读书,注意积累词语,可以使词语搭配更准确。”马宏轩说:“向别人求教也是一种好办法,千万别不懂装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

(三)评价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学习应是一种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如果我们仅是追求一种学习的结果,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

仿照课上小组合作练习的形式,每人找一组常用的近义词,利用一周时间,做一份近义词的语文活动报告。优秀报告进行展示。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一周后报告全部按时上交,达到优秀的有 21人。良好的 12人,合格的 7人。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学生有了反思的意识。在“谈谈你对这项活动的认识和看法”时,贾潞说:“在收集、整理近义词时,自己有了新的收获。比如:整理„盼望‟、„期望‟、„希望‟和„渴望‟这组近义词时,发现它们虽然都可以和„实现‟搭配,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内心愿望程度不同。通过比较,我知道了渴望>盼望>期望>希望。所以,今后使用近义词时,要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朱月说:“过去,我经常说„增加了许多知识‟,但是整理了“增”字的近义词,才明白„增长才干‟才是合理的搭配,以后我不会再错了。”杨方闻说:“以前„争论‟和„讨论‟这两个词我一直拿不准用热烈还是激烈来形容,但现在我知道了„激烈的争论‟、„热烈的讨论‟更恰当。”

(四)评价满足学生成功的体验,使学习的过程良性循环

在持续三周的近义词活动后,学生整体水平如何?我从五年级评价手册上《笑口常开》中选取词语搭配的题型,又增加、修补了一些内容,进行一次测试。我请同年级的另一个班与我班进行对比测试。两班各选出 30名水平相当的同学,测验时间: 30分。测试结果如下:

1、判断下列词语搭配是否恰当。

全对

错 1个

错 2个

2、修改病句。

全对

错 1个

错 2个

错 3个

我班

13 8 5 4

对比班

4 11 7 8

我班

18 11 1

对比班

7 19 4

我把统计的结果告诉了学生,他们非常高兴,我说这是大家自主学习的成果,并趁热打铁启发他们,还可以研究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搭配规律,用自己方法去积累词语,使语文活动有序地开展下去。

我还请家长对这项活动谈谈想法。杨光的家长写道:“这样的语文活动很好,教给了孩子学习的方法。就好像给了孩子一把打开知识殿堂大门的钥匙一样。让他们自己去开启、发现。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评析】 这个案例将词语学习和造句写作结合起来,教学活动的内容有创意。好的教学一定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教学资源才能实现的。这个小专题学习将课上、课下的学习做了整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辨析同义词时可以做些指导,如何改进可以从本课程的前两讲中找办法。

【策略】防患未然,学会辨析

从案例 2 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用书面语表达时会有许多困惑,也会出许多错误,那么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去查工具书,主动去找办法,学会解决疑难,这就要掌握词语辨析的基本方法。

【案例】 3

学习活动产生的诱因:

我在《小学语文教师》期刊中看到这样一则信息:

江苏省无锡市初一期末语文试卷有一道题:阅读课文《春》中的“春风图”一段,要求在“春风”后面填上两个以上不同的双音节词。抽样调查两个班 102人,结果写出“春风拂面”的 1人,约占 1%;写出“春风和煦”的 2人,约占 2%;写出“春风温暖”的 4人,约占 4%……完全空白的是 23人,约占 23%。从中可以看出中学生普遍存在“词语贫乏”的顽症。

这则信息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教的五年级学生不久也要成为中学生,他们积累词语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于是我也进行了一次测试。

测试的题目是按要求填写词语。(每项至少写 5个,每写对一个 1分)

1.描写“山”的词语;

2.从寓言故事中演化来的成语;

3.看到春天美丽的景色你想到的词语;

4.表示“看”的词语。

测试的数据统计不容乐观,能够达到 20分(或以上)的孩子只有 5人,占 12.2%;15—— 19分的 11人,占 31.7%;有 14人在 12分以下,占 34.15%。这组数据让我吃惊不小,难怪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呼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是中小学阶段刻不容缓的任务。”

学习活动的过程

1.变指令性为自觉性,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面对糟糕的测试,学生本身已经产生一种沮丧的心理,如果老师再摆出一副批评指责的面孔,强硬地发出某种指令,无形中会造成学生的烦感,那么被动接受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我没有表现出对学生有任何的不满情绪,努力把低落的情绪转化成一次成功的体验。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小竞赛:

师:(出示词语后)看谁读得正确,然后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仰望 浏览 窥视 眺望 巡视 注视

张望 俯视 探望 欣赏 饱览 观察 怒视 瞻仰 凝视 目睹 侦察 端详

(由于要求不高,学生读词后很快说出这是一组带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师:根据下面词义选出词语,谁先举手,回答权归谁,答对一题 10分。

仔细地看( ) 恭敬地看( ) 向远处看( )

气愤地看( ) 粗略地看( ) 向四周看( )

偷偷地看( ) 注意地看( ) 向上面看( )

尽情地看( ) 和善地看( ) 向下面看( )

(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积极抢答,争先恐后地说出结果。)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表示“看”的词语吗?

(生又补充出“鸟瞰、瞅、瞧、了望、环视”等,他们头脑中的已有经验

也被发掘了出来,进行了词汇量的扩充。)

师:这么多表示“看”的词语,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它们?

生:可以把它们归类进行整理,一类类地记下来。

师:那就请你们把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吧!

(学生有的把“看”按照看的方位、看的态度、看的程度进行了归类;有的把词语中带有“视”“看”“望”的各分为一类;有的按照一字词、两字词、四字词的方式归类。)

师:现在你再请同学为你进行一次测试,表示“看”的词语你记住了几个?记住十个以上的同学请你想一句赞扬自己的话。 (有了铺垫,完成这项要求水到渠成,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积累词汇的方法教学顺利完成。)

师:(出示已经毕业的学生的摘抄册子)看,这些词就是已经毕业的 XXX在这本小册子中积累的词语,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我们也可以像他那样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呀!

(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争着传看这几个摘抄本。第二天马上见行动,每人都带来了一个摘抄本,竞赛达到了预期效果。)

2 .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活动。

形成性评价是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教师担当的角色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和改进学习方法,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的发展。在词语积累的活动中,我努力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让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的愉悦,不断进行反思,认识自我的价值,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1)选择任务,自觉发展,主动学习。

在此项活动中,由于每个同学的个性特点、阅读能力、生活的语言环境等有所不同,所以我没有让所有的孩子按照一个模式进行词语积累,而是让学生参与完成学习任务时有选择性,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自主权。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向大家推荐积累词语的归类方法供同学们选择,如:可以按描写人物、天气、景物等不同内容进行积累,可以按词组的不同类别进行积累;可以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不同方面进行积累;也可以按比喻拟人、俗语、成语等进行积累等等。这样使积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学生有发展的主动权,积累词语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记得在讲完《赤壁之战》一课后,一位同学提出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以用几个成语加以概括,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调兵遣将”“以卵击石”“得意忘形”等,有很多同学马上记录了下来,课后还有几名同学把《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演变的一些成语也摘抄了下来,如“望梅止渴”“神机妙算”“妙手回春”“放虎归山”等等。这让我很是欣慰,真像罗杰斯所说的:“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 2)多元评价,自我发现,反思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知识技能培养上,我们的评价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学会这些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我们的评价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时刻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们的评价要帮助学生不断发现学习的乐趣,增强信心,认真负责地为自己的发展自觉地学习。 基于上述思考,为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我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共同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地评价学生,激励他们及时发现不足,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取得更大成效。评价的具体做法是:

①每两周让学生对自己参与活动的效果按如下表格进行评价与反思:

②不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举办摘抄本展览,让学生学会欣赏、赞扬他人,养成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③教师随时进行评价。我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寻找语文材料,有目的性地提取信息,指导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摘录技巧提升为科学的归纳整理记忆方法。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将学生身上迸发的优点激发成他独特的优势,而且为他们颁发奖品以资鼓励,全班学生都得到过我的奖品呢。

(3) 定期反馈 ,自主检验 ,活学活用。

我们知道,学和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是为了用,用得好才能证明学得好。那么学生积累词语的情况如何需要及时反馈。我提供了几种检测的方式:可以从积累的词语选取几个(最少是五个)写一段话;可以与家长进行运用词语竞赛;可以与同学交换摘抄本,请同学出测试题;至于学生在哪个阶段采用哪种检查方式学生有自主权,老师和学生对活动状况进行周期性的分析,反思总结学习效果,更加促进此项活动的开展。

活动过程的反思 :

经过一年多词语积累的活动评价 ,我感觉每一个学生词汇量增加的幅度非常明显,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词语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这主要归功于注意有效地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1.尊重学生的自身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活动过程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

2.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使活动过程成为评价反思学习的过程

3.淡化成绩,对阶段性检测进行客观的分析,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活动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调整目标、发挥潜能的过程。

总之,语文课程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检验促改进,完善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虽然我在指导学生通过形成性评价、扩大词汇量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但是仍有许多困惑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比如开展活动与课本知识教学的时间如何进行合理调配的问题,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检测标准问题等等。

【评析】 案例 3从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受到启发,先设计好练习激活学生的兴趣,再用词语积累本让学生主动去积累词语,最主要的是考虑了学生的差异,设计了形成性评价,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用评价来控制过程,用评价来交流分享。可以改进之处是:在学习活动中嵌入课本阅读教学的有关内容,设计和课文中的词语运用有关系的学习活动。

【策略】运用评价,激活兴趣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词语的学习积累是课上、课下都要做的事,所以用形成性评价来做过程性的学习管理,而且要互动交流,把家长也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是快乐的。

小互动——轻松片刻

开心一笑

成语新解:一知半解

“一知”为何“半解”?因为“知”只是回答了是什么,没有回答为什么。因此是“半解”。

什么是“全解”呢?那就是“智”。知其然,是聪明,知其所以然,是智慧。知“日”者为“智”。日为天,是规律,是趋势。所以“知”和“智”就有小聪明和大智慧之分。

聪明人能把事做对,智者只做对的事;聪明人能过上好日子,智者能把日子过好;聪明人能改变环境,智者能调控心情。

一知半解,一智全解。教学中你是“知”,还是“智”呢?

(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作业

1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Word 文档

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词语

词汇学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一点心得

小学词语教学

《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doc》
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