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

2020-03-03 18:14: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章学前特殊教育概述

学前特殊教育是为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年龄段儿童提供的教育。这句话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属于特殊教育范畴;二是教育对象的年龄在0~

6、7岁间,即婴幼儿阶段。

本章将从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学前特殊教育的概念、意义以及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探讨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第一节学前特殊数育的产生与发展

特殊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特殊教育产生相对较晚,始于18世纪末西方国家的宗教团体为盲聋儿童开办的教育机构,直到20世纪中期才获得快速发展,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特殊教育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快速更新的背景下不断丰富并获得飞跃式发展。教育对象的年龄由最初的青少年阶段不断向两头拓展,向上拓展到高等教育,向下延伸到学前教育。由此,学前特殊教育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 (一)产生的背景

特殊教育的发展最初是围绕年龄较大的盲童和聋童展开的,我国自1874年开办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开始,(中国第一所专门的残障人学校,北京)随后在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和湖北省等地相继开办的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和盲哑学校等都主要是针对小学及以上年龄的儿童开办的。

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步认识到特殊儿童的教育重点放在青少年阶段已经错过了较好的矫正与治疗的生理时机,应该及早地发现特殊儿童在成为特殊儿童之前的特殊表现,并及早地给予预防、教育、治疗和康复训练,以争取时间帮助特殊儿童克服或减轻残障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其中的一部分特殊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从而尽可能促进特殊儿童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因而提倡对特殊儿童进行必要的早期教育和训练,井尝试在特殊学校开设学前班,在普通幼儿园增设特殊班或创设融合班,这即是我们现在所探讨的学前特殊教育。

同时,普通学前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得到大力发展,积极改进了托儿所教育,广泛进行家庭辅导,普遍开展早期测验、诊断及早期干预。这为一些普通幼儿园开设特殊班接收特殊幼儿,或者在普通班中容纳特殊幼儿以随园就读的方式实施学前特殊教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些办园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尝试与探索进一步使学前特殊教育的需要得到满足。

(二)产生的原因

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主要源于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教育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原因,具体概述如下: 1.学前特殊儿童的成长需要是学前特殊教育产生的本质原因

如果将所有儿童身心发展的平均水平视为正常水平(通俗地讲,即大众化水平),并以此为参照标准,则围绕着这个正常标准存在不同水平的儿童,一般而言,高于正常标准的称为超常儿童,低于这个标准的则视为低常儿童。所有不同于正常水平的儿童,都可称作特殊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现他们的身影。根据天赋人权的思想,作为自然人的学前特殊儿童天生就应具有生存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因其身有残疾或障碍而剥夺其生存的权利;而在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里,显然,作为社会成员的学前特殊儿童应该享有与普通儿童同等的发展权利,即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学前特殊儿童的自然成长及社会成长的需要,以及社会发现并积极满足这种需要,是学前特殊教育产生的本质原因。

1 2.教育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是学前特殊教育产生的理论支撑

儿童的发展主要指的是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两个方面。学前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生理解剖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一生中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从大脑发育来看,脑科学的研究表明,0~3岁期间,儿童的大脑重量已经发育到成人的75%,到5岁时能发育到成人的80~90%;在0~6岁的婴幼儿成长中存在着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候,对这些关键时候的把握可以事半功倍地促进婴幼儿的自然成长。例如,0~3岁是语音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发展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在这样的时期内儿童能较快地学习各种语言,并能快速培养起图文阅读能力,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想获得同样的发展,可能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

\"狼孩\"回归人类社会后的语言能力很难获得较大发展,除了社会环境的原因之外,就在于错过了成长为正常人的关键时期。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具有这样的共性特点,只是其发展的速度和程度有所差异,如果尽早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帮助,就可以减少其残障的症状和减轻其残障的程度,促使其更趋向正常水平发展。

(狼孩的故事)狼孩。狼孩的故事,最有名的狼孩是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当时,那里的森林里经常有“神秘的生物”跟狼一起出现,当地居民也发现晚上三只大狼带着2只小狼,后面跟着2个用四肢爬的像人的怪物。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才发现是两个小孩。辛格把她们送进了孤儿院。据辛格讲,因为是狼养大,所以狼孩的生活习性与狼一样;他们对在孤儿院的生活做了观察和研究,他们刚进院的时候用四肢爬行,慢走的时候用膝盖和手着地,快跑的时候用手掌和脚板着地;他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睡觉,晚上悄悄出来活动,他们怕火、光和水;不让人们替他们洗澡。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生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晚从午夜到早上三点,像狼似地引颈长嚎,不会讲话。他们缺乏情感,只知道饥时觅食,饱了休息。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不过他们很快学会了向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辛格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中的一个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她就死去了。在他死的时候,人们看到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另一个人们做了不少努力,但还是不能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在最后的两三年里,她终于学会晚上睡觉,甚至也不怕黑暗了。有时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

3、4岁的孩子。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错过了成长为正常人的关键时期。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大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错过了成长为正常人的关键时期,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3.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是学前特殊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特殊教育的产生,也为学前特殊儿童的父母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并有效提高了家庭在承担特殊儿童受教育和治疗方面的支付能力。18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处于上升趋势中,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也是飞速发展,社会主体人群的生存状态已经由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逐步提高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激发了人们对更高的文明程度的追求,这在教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对学前特殊教育的需求也随之日益突出,并急需得到解决。

2 学前特殊教育的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成为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动力,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逐步解决。一些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在满足自身运营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钱来回报和帮助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在满足了普通教育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财力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来,并成立专门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设置并开发特殊教育课程教材,促使特殊教育系统性地发展起来,并带动了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发展的阶段

学前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进程中,依据与特殊教育的关联程度,将其发展轨迹概括为三个阶段,即启蒙阶段、依附阶段和独立阶段。

1.启蒙阶段

学前特殊教育的启蒙阶段主要表现为人们对残障幼儿的受教育问题的关注。其启蒙时间可视为与特殊教育的起始阶段一致,大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讨论的是年幼的特殊儿童需不需要接受教育,如果需要则应接受什么内容的教育,由谁来授教,该采用何种方法来教育,在何处受教育等问题。此时还处于家庭教育范畴内。在启蒙阶段,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一些宗教团体和社会人士以收容和保护措施为主的教养形式,给予轻度残疾的特殊儿童一些基本的生存与交往的能力训练。

2.依附阶段

随着特殊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尝试与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将其他年龄段所实施的特殊教育的方法搬用到低幼特殊儿童的教育上来,利用其他学段特殊教育的方法、课程、教师及场所等来实施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

这个时期为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之间,主要讨论的是能否提早发现特殊儿童的特殊状况并预防其程度加重,在何时给予帮助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哪些方法能较好地治疗某种类型的特殊儿童,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对于这些特殊儿童最有帮助等问题。这个时期各类特殊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任务主要由医生和心理学家们承担,他们尝试出了许多有益的训练治疗的方法,同时对产生残疾的原因也进行了积极研究。

3.独立阶段

20世纪中后期至今,学前特殊教育进入了独立的阶段,不过目前尚处于探索独立的早期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普通教育中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学前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学科开始尝试独立和寻求自身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和心理学等专业的执教教师积极研究学前特殊儿童及其行为发展,编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中高等师范院校尝试在特殊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学前特殊教育课程,使这两个专业的师范生都了解学前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施方法,为其进入教育一线打下良好的基础;各类教育科研课题也拓展到学前特殊教育领域,一些教科研单位增设特殊教育专职研究人员;一些特殊幼儿园创办起来,普通幼儿园采用随园就读的形式接纳各类特殊儿童入园接受早期教育,特殊学校也增开学前班;一些社会团体和医疗机构捐资兴建康复中心;同时一些社会机构开办的育婴师和心理指导师培训吸引了一批幼儿教师,这些都预示着学前特殊教育正在学科独立的道路上前进。

(二)发展的趋势

我国学前特殊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较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前特殊教育与学前普通教育逐步融合。学前特殊教育最初因其特殊性,是与普通学前教育隔离开的,实行的是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其场所主要不是在教育场所而是在非教育的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和家庭范围内。随着特殊教育受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特殊教育逐步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呈现出与普通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这不仅表现为在普通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班,在普通幼儿园开设特殊儿童班等教育空间的 3 拓展,而且表现为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综合型教师的出现和队伍的扩大,教育理念的融合发展等。

第二,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步走向专业化。在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及幼儿师范学校的相关专业中(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开设独立的学前特殊教育课程,不再只作为普通教育学中的附带介绍性的章节出现,而是为培养专业的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作了准备;同时,专业化的发展还表现在学前特殊教育场所的布置与设计上,学前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都可借助教育场地的合理布局而得到满足,不仅从教学需要的角度来布置场地,还考虑儿童的特点,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设计适宜的教育情境;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和学前班已经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分类设立专门活动室,如音乐教室、语音活动室、多媒体活动室、计算机室、手工教室、语训教室等,都配备专门的设备和仪器。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教育场景中的矫治更科学、更专业。

第三,学前特殊教育对象由明显的残疾儿童逐步包含了不明显的障碍儿童教育。最初开办的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中的特殊教育班都是招收明显有障碍且程度较轻的儿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有些儿童带有不易被发现的障碍,这些隐性障碍对儿童的发展极其重要,如果不及早采取教育和治疗措施,可能难以补救。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障碍型的特殊儿童。障碍的类型主要有:精神障碍、行为障碍、交往障碍、学习障碍、人格障碍等。学前年龄段儿童因其年幼,活动范围不大,表现出的障碍不是特别明显,但主要是交往障碍、学习障碍。例如学习障碍儿童的特殊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习场景中,不经过考评很难检测出来;还有一些幼儿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或过度恐惧等心理障碍。这些虽然都不易被发觉,但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必要的检测手段和测量量表也开始扩大试用,以便尽早发现井采取措施。

(三)存在的问题

学前特殊教育在发展的进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仍然表现出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存在的不足有: 第一,教育机构规模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很大,现有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远远容纳不下那么多的学前特殊儿童,而且因为教育经费的筹措及国家拨款相对不足,带来办学条件的改善有限,从而使每年扩大的学前特殊教育规模不能与每年诞生的学前特殊儿童的比例相匹配,表现出教育机构过少,部分特殊儿童不能人园人学的情况。

第二,学前特殊儿童入园入学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受到重视,教育部门和社会团体为3~6岁的幼儿康复训练做了大量工作,开办了训练的机构和场所,吸引了不少学前特殊儿童入园,据调查其入园入学率还是低,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改进办园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入园入学率。

第三,专业的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增强。由于我国特殊师范教育从开始到现在也才刚刚几十年时间,(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我国大陆教育史上最早的特殊教育专业,并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而且主要培训中小学特殊教师,几乎没有像培养普通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那样,培养专门的特殊教育的幼儿教师。目前,中高等师范院校中主要通过增设\"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及相关课程来达到培养特殊教育的幼儿教师的目的。在幼儿园或学前班中承担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主要是普通幼儿教育的教师或小学特殊教育的教师,部分经过了继续教育的在职培训。在当前推行的随园就读的实践中,如何培养合格的随园就读的幼儿教师不仅是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而且关系到特殊教育的其他阶段衔接及整个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现在的幼儿教育师资规模和数量远远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亟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四,其他问题。例如,没有正式而系统的学前特殊教育课程和教材;农村和城镇郊区的障碍儿童相对较少受到关注和重视,仍然以在家的自然养成为主,缺乏教育投入和教育机构;学前期对残障儿童非常重要,当前的教育机构不能满足教育需求,而残疾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又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与护理方法等。

第二节学前特殊教育的概念与理念

一、学前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学前特殊儿童 1.学前特殊儿童的概念

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其特殊的需要包括:特殊的教育场所、特殊的教育方法、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教育者和教学手段等,因其在正常教育环境下无法发挥其最大潜能,必须借助特殊方法,才能使其有最大的发展。简言之,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为特殊儿童,而具有特殊需要的0-

6、7岁儿童即为学前特殊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

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对特殊儿童提出了多种分类方式,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归纳成几个大的类别,具有综合性划分的特点,将特殊儿童划分为听觉障碍儿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指智力落后、学习障碍和孤独症儿童)、视觉障碍儿童、超常儿童等。

本门课将其综合划分为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异常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和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等四种:(1)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生理发展障碍指的是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异于正常水平(或平均水平)。生理发展障碍儿童障碍的方面主要包括: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和身体病弱等四种。由此,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又包括听觉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肢体障碍儿童和身体病弱儿童。(2)智力异常儿童。智力异常儿童主要包括智力正态分布两端的儿童,即智力超常儿童与智力落后儿童。智力超常儿童主要是指智商超过130的儿童或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智力落后儿童主要是这些儿童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其适应行为的缺陷(格罗斯曼,1983),按智力落后的程度一般可划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等四类。(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不能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其语言理解或语言表达能力与同年龄者比较而言,存在显著偏差或迟缓现象而存在沟通困难的儿童。它主要包括构音异常、流畅度异常、发音异常、语言发展异常等类别的儿童。(4)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如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等。这类儿童的各种功能活动都具有广泛性质的异常特征,但他们在程度上有所差异,症状常在5岁以内已很明显,以后可有缓慢的改善。

(二)学前特殊教育

学前特殊教育属于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其概念缘于\"特殊教育\"概念的具体化。在《特殊教育辞典》中,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概念因研究的进展而发生变化,现在人们普遍认同以特殊儿童的\"需要\"来对其进行界定。特殊教育即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活动;学前特殊教育即是为满足O~

6、7岁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而提供的特殊帮助和支持活动。

(三)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在教育领域,我国的教育学者普遍认同的是,特殊教育主要指的是对残疾人的教育,有的学者在研究范围上拓展为残疾和障碍儿童的教育,故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主要是为轻度残疾和障碍儿童提供教育的场所。目前,根据举办主体的不同将这些场所划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是民政部办的福利机构(包括福利院和托儿所),以救助弱势残疾人为主体。第二种是中国残联办的康复机构(包括儿童青少年残障人群和成人的职业培训中心、康复中心)。第三种是教育部门主办的残障儿童幼儿园(在中小学校主要有盲校、聋校、弱智学校),特殊中小学的办学现在更趋于向综合型的办学方向发展。目前,在幼儿园还仅限于招收某一类残障的幼儿,如只招收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和训练机构,又如专门开办的 5 听觉障碍儿童幼儿园等。第四种是教育部门要求普通教育中开办的特殊教育班,即在普通幼儿园中开设特殊教育班,接收适龄特殊儿童,让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同校受教育,例如在普通幼儿园中开设智力落后儿童班、行为训练中心以及言语缺陷训练班等。第五种是我国现在大力推行的一种教育培养方式,即随园就读制,即在普通园所的普通班中接纳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在一个班级中同步上课。目前,部分幼儿园和学前班采用的随园就读制,其对象主要局限于轻度障碍的儿童,重度障碍儿童入园和入学的比率不高。

二、学前特殊教育的理念

从不同的角度来归纳,学前特殊教育的理念很多,现就最主要的早发现、早干预和平等的儿童观两种理念来阐述。 (一)旱期发现,早期干预

学前特殊教育是依附于特殊教育而发展的,在特殊教育中人们对学前特殊儿童从相对忽视到逐步关注,从注重较大年龄儿童的特殊教育逐步延伸到对年幼的儿童进行关注和预防,从而形成特殊教育要趁早发现并及时给予干预教育的观念。

1.早发现,早预防

早期发现的方法和途径已经超越了教育的范围,涉及医学手段和心理学技术。早期发现的年龄范围主要是婴幼儿期,即婴儿受精体产生前,最大的延伸到6,7岁。

因为先天残障的主要原因在于遗传和环境因素,遗传方面主要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而造成的疾病,环境因素则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和药物等多种因素。根据妊娠前后的时间顺序,一般建议进行三个阶段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

第一个阶段,-1~0岁期间,普及婚前保健,尤其在农村地区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婚育咨询指导。例如对准备要孩子的父母进行婚前检查和婚后孕前检查,主要采用医学手段防止近亲结婚和严重病体带病妊娠。

第二个阶段,0岁期间的胎儿时期,加强孕期指导和检查,严格控制孕期用药,禁烟戒酒,远离毒品。因而在妊娠期间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与询问,及早发现可能导致残障儿童产生的原因,通过孕前的检查和筛查,如果发现有异常,应提出合理的医学建议,让孕妇的家庭作出比较合理的抉择,提前预防出生缺陷。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在出生之前,在母体子宫内就发生的发育异常以及肢体缺损或畸形。

第三个阶段,即0~

6、7岁的婴幼儿时期,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和乡镇开展婴幼儿系统体检工作,及早发现先天性的一些疾病并及时诊断和治疗。

2.早发现,早干预

早期发现有利于争取时间进行早期干预。早期干预的概念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补偿措施,其本义为对处境不利的婴幼儿进行的一种补偿性教育,现在这个概念有所发展,普遍认为是为了减轻和消除残障儿童的残障程度,促进其向健康正常方向发展所采取的预防、教育、训练和治疗等措施。

早发现,早干预的意义显而易见,首先,有利于减少残障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其次,有利于把握残障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治疗以便减轻残障程度并促进其向正常方向成长;最后,有利于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功能缺陷,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弥补其不足。例如对听觉障碍的婴儿给予丰富的视觉刺激和触觉剌激,以此来弥补其听觉的不足,这种干预会促使该婴儿能发展得像正常婴儿一样灵敏。

3.早期干预的途径

根据干预的场所范围,可划分为三种主要的干预途径。

(1)家庭干预。0~3岁的婴儿主要在家庭中生活,并在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帮助下逐步认识世界。抚育孩子成长是父母最关注的事情,同时也是其应尽的责任。对残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应从家庭早期教育开始,主要由父母等家庭 6 成员来实施。这种途径实施的效果,关键在于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干预素养和水平,所以应提前对实施干预的父母或其家庭成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使之掌握有关技术方法后,在家庭中对残障儿童进行各类适时剌激和技能培训等。

(2)托幼机构干预。托幼机构干预主要指对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和特殊学校的学前班等教育机构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进行的教育、训练和指导。这些托幼机构有固定的场所,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以及具备适宜的教育环境、设备、场地。在训练的时间安排和强度推进上,托幼机构作为教育场所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其干预程序科学,干预的方法系统,持久性强,有利于扩大残障儿童及其父母的社会交往与交流范围。这些托幼机构主要包括:特殊幼儿园、特殊班级和特殊学校学前班等。

(3)社区干预。社区干预的范围更广,相对于教育部门,它更侧重于医疗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救助场所。例如一些医学研究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包括生物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所开展的技能评估、心理测试和智力测量等。社区干预主要由医院的康复中心、矫正中心和一些儿童福利院来开展。还有些社会人士和残障儿童家庭自主筹措经费开办残障康复场所,用于推广自己的特殊教育经验,吸收同类残障儿童父母参与交流,共同促进这类孩子康复发展。

(二)儿童都是平等的教育对象

这种理念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尤其重要,而且这种观念是由两次特殊教育改革实验探索得出的,最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

1.一体化教育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特殊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极大的\"回归主流\"运动。运动的起因在于长期以来对特殊儿童采用的\"隔离式教育\"的公正性受到学者们的普遍质疑,因此提出让特殊教育\"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主流\",让特殊儿童回归到主流社会,与同龄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的主张。这次运动促进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标志着当代特殊教育观念的转变。

这次运动主要是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产生质疑而发起的,其对特殊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是,转变了人们对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的认识。当时,由于特殊教育的办学规模小,教育对象有弱势特征且与大多数人的生活保持距离等多种原因,人们潜意识地认为特殊儿童自身条件差,是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的,其所需要的特殊教育是与普通教育截然不同的。通过一体化教育改革实验之后,人们认识到特殊教育跟普通教育一样重要,它们同为教育中,平等的两个部分;特殊儿童跟普通正常儿童一样存在发展的潜能,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或班级中与普通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后,不仅其潜能会得到发展,而且有可能发展与普通正常人一样的能力。这就让\"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所有儿童都是平等的受教育者的观念越来越被认同。

在一体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为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各种新的教育方式、教学策略得到尝试和应用。例如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又如资源、教室的使用等。一体化教育的实践体现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于每个儿童来说,不管他们的条件有多么的不同,他们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享有社会提供给所有人的教育发展机会。残疾人享有与同龄人一样的权利,社会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各种医疗帮助,促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2.全纳教育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提出全纳教育的新思想。《萨拉曼卡宣言》声明: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有获得可达到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的机会;每一个儿童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也应以一种能满足 7 其特殊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来接纳他们;以全纳性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明确强调无论儿童处于何种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教育都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

如果说是一体化教育确立在特殊教育界中的\"儿童是平等的教育对象\"的理念定位,那么全纳教育则积极明确尝试了\"儿童是平等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实践。全纳教育从提出开始就对教育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广泛讨论,要求学校对行政管理、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社区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并明确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还应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服务的要求。全纳教育是训练有特殊需要儿童与其他儿童团结合作的最有效途径。

随着全纳教育思想的影响不断扩大,世界各国逐步认识到特殊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都在积极以各种形式开办全纳性学校。我国也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制定了《关于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由此成功地进行了一体化教育和全纳性思想的试验学校、课堂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尝试,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第三节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与意义

一、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

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随着特殊教育研究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在学前特殊教育的启蒙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原因,包括特殊儿童的父母在内的各界人士主要愿望在于通过一定的支持和教育训练能让轻度残疾的儿童减轻残疾的程度并力所能及地生存下去。这个时期,教育的对象仅仅包括听觉、视觉和肢体轻度残疾的儿童。到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时期,医学发展起来,心理学研究也取得进步,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也由外显的残疾逐步深入到内在的障碍,例如1896年美国设立心理研究所,专门开展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人都应受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不再只限于各种程度的残障儿童,而且开始全面研究超常儿童的教育问题,由此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种类达到数十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特殊类别的学前儿童。

二、学前特殊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近年来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人们认识到特殊儿童的出生是客观存在的,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是一件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非常有益的事。

(一)对特殊儿童个人的意义

学前特殊教育对于学前年龄段的特殊儿童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就是为促进学前特殊儿童发展的活动。相对于普通教育所选择的狭义教育的内涵而言,特殊教育更突出广义教育的理解。也就是说,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目前普通教育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而特殊教育的形式更为广泛,在学校教育之外还包含着家庭教育和社会各种机构的训练与治疗活动。接受教育的学前特殊儿童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场景中更系统地减轻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更稳步地朝向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前特殊教育是特殊儿童一生的早期教育,其对学前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具有引导方向和把握发展关键期的作用。学前特殊儿童生长性强,自然向好的发展本能表现强烈,可塑范围大,具有生命向上的本体特征,但因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而易受环境的负性影响,其发展也会受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儿童对常规刺激表现出的正面反应较弱,如果不增强反应的程度和强度,很可能使其错失走向正常与健康的机会,因而,提供一些能达到发展标准的适当剌激,就能有效地促进特殊儿童向正常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8 最后,学前特殊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儿童个人提供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通道。年幼的特殊儿童因其对家庭和杜会的影响远不及青年及成年特殊人群影响大,因而常常被忽视甚至遗弃,或仅限于家庭范围内活动,使其不能或较少接触社会,致使产生社会性缺失;而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前特殊教育场所内,学前特殊儿童可以享受依据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需要制定的教育活动,接触到各类成人和其他同龄儿童,并且常常面临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情境,有利于帮助其自主获得社会性发展。

(二)对学前特殊儿童家长的意义

学前特殊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对家长的意义在于: 第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观。学前特殊教育可通过讲座宣传,消除家长对残障幼儿成长的担忧,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抚慰家长的心理和情感,帮助家长以平常的心态正面接纳自己的孩子,预防因家长的不良情绪使孩子产生继续性障碍,并殃及孩子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学前特殊教育还可帮助家长了解婴幼儿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与教育需要,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教养知识,帮助家长们树立信心,维持爱心,培养耐心,持之以恒地为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第二,鼓励和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学前特殊儿童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照料,还会因不同的残疾和障碍程度而需要不同的辅助治疗和训练,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内受过专业培训的教育者能教给家长这样一些技术和方法,使家长在家庭内也能给孩子以辅助性支持;同时,家长还能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合作,参与到制定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计划中,并通过家园协作的形式持续实施。

第三,学前特殊教育机构收纳特殊儿童,减少了家长花费在教育孩子上的时间,解决了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技术困难,使其从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物质压力中适当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因而,学前特殊教育不仅减轻了家长的社会压力和家庭负担,也缓解了家长在家庭特殊教育中的精神压力。

(三)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意义

虽然婴幼儿不能直接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然而学前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却从未被否认过,在特殊教育中,给学前特殊儿童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对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增长来说有较长远的效益。

第一,学前特殊教育为未来社会减轻了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学前特殊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早期就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尽早以最经济的方式、最有利的时间减轻大部分儿童的残疾或障碍程度,帮助特殊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确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减少特殊儿童在未来生活中的困难;同时,通过文化知识教育,为进入小学、中学和接受中高等教育做好准备,一部分特殊儿童残障程度减轻后,还可进入到普通学校接受特殊教育,降低国家用于特殊儿童教育的投资和福利经费支出,有效地减少了未来社会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第二,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体现了特殊教育和全民教育发展的进步,更充分体现了社会对残障儿童的关心和重视,使许多残障儿童在人生早期就享有与正常儿童相当的发展权利,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都有利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发展。

9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工作计划

特殊教育试卷

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

特殊教育案例

比较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工作计划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

《特殊教育.doc》
特殊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