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推荐)

2020-03-03 02:46: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江苏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人文社科学院调查组2006-04-18

摘 要:本调研报告对我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比较研究,最后给出相关对策,对高校德育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状况 调查 分析与对策

第一部分 调研情况

2005年5月,本调研小组向全校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50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100%。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是:男生占63%,女生37%;独生子女占44%,非独生子女占56%;本科生占91%,研究生占3%,专科生占6%;团员占80%,党员占14%;人文社科类专业占 11%,理工类占 66% ,管理类占18% ;来自城市的占28%,城镇的占34%,农村的占38%。

第二部分 全景式扫描

(一)政治观念

1、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

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度增强。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61.63%的学生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9.12%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44.35%的学生认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爱国意识浓烈。社会上普遍流行着大学生自私冷漠、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国家的观点。实际调查结果并没有这么悲观,众多大学生已经明确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所以很关心国家大事,对政治形势具有一定的鉴别力。如“对中央的一年来的工作的总体印象”的满意度达到78.88%,对“规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快经济发展”的满意度达到74.73%,“实施西部打开发战略”达到74.45%,“解决三农问题”达到70.11%,“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情况”达到68.75%,“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达到68.29%,“国务院部署解决高校贫困生困难问题” 达到67.38%,由此可见,大学生们的评价基本是理性的,既能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也能发现问题,很少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已经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政治、社会问题,同时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家主人翁意识。

2、对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基本正确。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政治上进步较快,能够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列主有53.76%的学生表示信仰。

(二)道德观念

1、对社会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感。

66.02%的学生认为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集体利益。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立、敬业、诚信的时代特征。尤其是诚实、守信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在大学生中有着很高的认同度,47.43%的学生认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奉献、敬业、诚信,有67.38%的学生同意“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2、在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上注重两者的兼容。

调查表明,如今的大学生欣赏鱼和熊掌兼得的利益意识,他们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集体观念,另一方面又不愿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3.道德责任感有所淡化。当代大学生更多的关注自我,对于社会上一些不好的行为63%

的人认为只要不影响到自己就可以容忍。

(三)价值观

调查还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已经转为平民意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落后和大学生的稀缺和受重用造就了大学生的“精英意识”。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把大学生推向了竞争的前台,上大学缴费、毕业双向选择、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条件苛刻等问题使当代大学生不得不对自身的社会定位趋于冷静和现实,在内心中树立把自己置身于普通社会一员的“平民意识”,如有40.6%的学生希望成为合格的建设者,11.17%的学生想成为守法的公民。

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最重要的变化趋势就是努力寻求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积极健康、务实进取成为当今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

(四)心理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在物质上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心理上也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高度期望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迷茫

2.学习与发展的挣扎

3、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是非常普遍的,也是我们这次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最多的问题。

4、情感问题

5、贫困问题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大学生出现心理压力时很少寻求外援,大多自己独自承受煎熬,只有4.5%会求助于老师,甚至有24%选择去网上倾诉,这说明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机制还不很健全,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宽松、便捷的心理咨询环境是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三部分 原因分析

综观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要有以下七大方面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文化是当代中国公民尤其是大学生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语境,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的挑战和解构是强烈的。这种挑战和解构在于,市场经济建构了一种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抗衡的价值系统——功利主义的价值系统。

但不应讳言的是,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例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规律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又如,等价交换原则,它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但如果让其全面介入到人际生活、社会生活中去,就会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蔓延,使物欲恶性泛滥;此外,随着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出现社会分配不公的情况,加之社会上对“大款”们豪华的高消费生活的有意无意的渲染,使得人们心理发生不平衡现象,这都助长了拜金主义的膨胀,使钱的多少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

(二)就业难带来的问题

就业难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显示,有26.73%的受调查者

认为目前感到最大的压力是“就业前景”。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高就业政策,导致我国各行各业的许多单位都人满为患。而现在,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各单位又在进行减员增效。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政策的导向,各大学校纷纷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增加了就业供求比例的失衡。另外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毕业生人才与社会需要的脱节。使得大学生有种进入社会后却发现无用武之地之感,这样的结局怎能不使学生们迷茫?

(三)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不时地冲击校园这一方“净土”。中国目前正处在两个社会转变之中,一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和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和开放的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这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的社会结构性变动,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政治、文化、行为规范、信仰等其他社会层面的结构转换,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而其中难度最大的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的转型,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念系统的转变。随着大学生和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了解逐渐深入,许多不良风气和思想正侵袭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一些学生的“另类”价值观和消极人生观也因此形成。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刺激着一部分青年学生对高消费、高享受生活的追求。电视录像、言情武侠小说的泛滥也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干扰因素。因此厌学、早恋、不守纪律、不尊重他人,甚至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在校园里也时有发生。

(四)学校和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和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然而,长期重智力轻能力、重科技轻人文的培养模式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失落,他们面对自己的人生困惑往往无力自解。

1、不重视基础课,使得学生学习漫无目的。

按照一般我国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基础课均安排在大一大二,由于不懂得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大学里只需学好以后的专业课就可以了,因此放松了对基础课的学习。本次调查显示,有52.10%的受调查者将“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投入精力最多的学习。将事实证明,进入高年级,基础知识不牢固将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校园文化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尤其是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道路不畅,学生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3、有些教师素质不高直接造成学生厌学。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五)家庭因素

许多家长不仅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出国,更希望他们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包袱。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制手段,只注重子女的智力教育,忽视他们的心理和人格的教育,等孩子上大学后,认为他们长大了,把精力转到只是对他们提供经济支持上,对其他问题的关注少之又少。随着孩子的长大,家的美好感觉在他们心中越来越少。

(六)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面对新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越发受到来自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在影响人们的文化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选择的同时,在获取信息、联络通信、交友聊天、自我表观的同时,网络所暴露出的负面影响开始引起人们的担忧,特别是网络交流的跨地域性和无序化混乱状态决定了各种意识形态在网上快速的撞击与交流,这是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和“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是分解既有社会价值体系的主要力量。

(七)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个体因素作为内因,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1、自信心不强,个体心理状态不良。

2、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导致认识错误。

3、心理不健康、感情生活贫乏直接影响学风。

第四部分 对策探讨

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嬗变使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特性,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适应教育对象的变化探索新的应对方案。而对策的探讨则应围绕整合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解决大学生的认知难题和心理困惑进行。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开思政教育新渠道。

4、针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积极应对。

5、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大学生价值取向整合的有效机制。

6、保持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7、加强恋爱观教育与性道德、性健康教育。

作者:

主持人:张庆奎

协作单位:人文社科学院、学生处、团委

执笔人: 吴贻玉,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刘亚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周远全,人文社科学院助教

孙 云,人文社科学院助教

李西杰,人文社科学院助教

江苏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江苏科技大学9月份大学生舆情调查报告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关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妇女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研

《江苏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推荐).doc》
江苏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