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革命事迹

2020-03-01 18:41:3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武平是武平县现存主要革命遗址

武平县, 遗址

武平是武平县现存主要革命遗址

温天寿

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中央苏区之一,也是著名的闽西老革命根据地的生要组成部分。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军多次进入武平,发动和领导武平人民与反动派进行了即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光辉的革命业绩,留下一批革命遗址,这是我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亦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根据1998年

8、9月间全县文物普查,我县现存主要革命遗址

有:

一 中共武平临县委遗址:象洞张天堂陈氏宗祠

1928年11月,省出席“六大”代表罗明来闽西巡视工作,12月初,罗在上杭庐丰传达“六大”精神和省委指示,武平亦派代表参加,不久,罗明又亲自来武平指导工作,召开有关会议,传达“六大”精神,提出“武平党组织当前主要任务是积极发动斗争,发民周围新区工作,以免斗争陷于孤立无援”,并指定练文澜同志主持工作。在党的“六大”精神指引下,象洞、中堡、武北、六甲、武西等地均建立了党组织,武所和县城还建立交通站。同年冬全县党代表集中于象洞张天堂,在陈氏宗祠后山。开会成立中武平临时县委,练文澜为书记,陈

一、练宝桢、张涤心、兰为龙、为委员,此时有党员35人。翌年六月,改为正式县委,执委五人、练文澜为书,有党员100多人。

二 八一南昌起义军战斗遗址

(一)象洞熏南亭

南昌起义军出击潮汕失利后,第九军副军长朱德,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陈毅,把剩下的2000余人汇集起来,甩开敌人重兵,摆脱险恶的处境,在饶平略事整顿后,经平和、永定、上杭,一路急行军。排除沿途反动武装的堵截,至10月15日进入我县象洞,当一连尖兵60余人经过罗氏窑山下的熏南亭时,民团头子冯星若之子冯梅昌率一营反动民团妄图进行阻击,因从寡悬殊,一连官兵受挫,待起义军后续部队赶到,即把民团打

得落花流水。

(二)城郊青云山

1929年10月17日,南昌起义军经十方挺进武平。起义军向北转移的行动,很快被国民党发觉了,即派钱大钧部第十八师紧紧尾追。17日追至县城,起义军被除数迫在城南郊青云山打了一个退却战。这里两山夹一沟,中间是一片台阶式的山垅田。来路集中,退路宽阔,朱德同志亲自指挥部队,利用地形地域,把敌人诱入伏击圈内,尔后采用“两边夹击”、“灶内撑锅”、“釜底抽薪”和“关门打狗”等战术,把敌人两个团打得一败涂地,经一昼夜激战,敌人死伤甚多。此时,上杭民团孔弼臣部从北门包抄堵击,本地民团武装又从南门进攻,朱德同志速令起义军退出阵地,往西门转移。

(三)城西船尾坑岽

青云山战斗结束后,起义军往城西北撤退,转移中,栗裕同志受命率领一个排,占领西门外山坡(船尾坑岽)排斥大部队转移,敌人追出西门栗裕同志指挥部队利用有利地形,英勇阻击,敌人死伤百余人,迫使他们退回城里。完成阻击任务后,栗裕同志与战友紧跟大

队,进到县城西北的石迳岭。

(四)石迳岭隘口

石迳岭位于县城西北,起义军在县城击退国民党军和地方民团尾追之敌后,迅速向县城西北转移,进到石迳岭附近,发现悬崖峭壁群山之中,只有一个隘口可以通过,却被反动民团占据了,他们凭藉地势险峻可扼,妄图阻击起义军前进。这时朱德同志突然出现在队前,他一面镇定地指挥部队疏散隐蔽,一面亲自带领几个警卫队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人侧后发起进攻,敌人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民团头目何四妹子当场被击毙。起义军乘胜挺进乐留,疾速转入赣南山区,甩掉了国民党追兵,保存了革命

火种。

三 三次主要农民暴动遗址

(一)象洞农民暴动集结地:洋贝蓖麻凹

根据闽西特委1929年9月给武平县委并转象洞区委的指示信,以及闽西“一大”主席团关于配合红四军一纵队分兵活动,在汀南杭武举行农民暴动的计划,武平县委决定由香肠洞区委领导全区农民暴动。暴动前夕,名路武装集结于三官堂而皇之和蓖麻凹。 1929年9月7日,近千暴动农军分洋贝、罗坑、张坑三路直奔沾阳,不到二小时激战,就攻占了沾阳土楼和国民党象洞区办事处,随即召开群众大会,当众焚烧各种田契债约,分发地主豪绅财产,暴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二)上坑农民暴动地址:中山上土楼背

1929年10月初,遵照县委指示,为配合红四军三纵队解放武平县城,陈一梁心田同志领导上坑、上岭、长窑、岭下、中地等地农民举行第一次武装暴动。暴动前夕,陈

一、梁心田等召集上坑地区党支部成员各村农会贫农团骨干,于上坑土楼北召开秘密会议,研究暴动行动计划。10月7日拂晓,仁义结束,即宣布暴动开始,400多农军扛着红旗,手执刀矛、土铳枪支,浩浩荡荡向武所城挺进,暴动队占据武所城后,除留守部分人员外,大部直奔武平县城,上午九时,在县城南门外与红军汇合,进驻县城。接着,部分青年队员被编入县赤卫大队,接受训练,其余回原地活动。

此外,1930年6月和1932年2月,红军再次进入武平时,上坑农民又分别举行武装暴动,

配合红军军事行动。

(三)小澜农民暴动地址:小澜育英学校(天后宫)

1929年12月5日,武北党组织在李长明、张涤心、刘克模等领导下,集结农民武装近200人,在此地集结暴动,并由此地出发攻击反动民团武装,取得了胜利,随后成立小澜乡革

命委员会。

四 红四军前敌委员会遗址:梁山书院

1930年6月1日,红四军主力在结束寻邬军事整训后,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下,从江西寻邬剑溪跨越闽赣交界的十二排,进入武平和平(现民主乡)的岭下,先头部队在溪头圩神坛角击溃妄图阻击的保商队钟文才部后,经武所进入武平县城。前敌委员会驻梁山书院,毛泽东同志住书院东北面厢房。在七天革命实践活动中,毛泽东同志在书院后厅召开了地方干部和各阶层代表座谈会,进行社会调查,为红四军前委与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南阳会议)作准备,推动了武平革命斗争的发展。

五 红四军检阅工农赤卫队遗址:城南南门坝

1930年6月初,毛泽东、朱、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从江西寻邬进入我县民主,经武所进驻武平县城。离开县城前夕,在南门检阅全县工农赤卫队,尔后取道武东、中堡,转入上杭

千家村。

六 红十二军克复武平县城战斗遗址:城北郊虎形喦

1932年2月18日,红十二军以三十六师为先导,在师长张宗逊、政委邓华华下,进驻武北地区。在击退桃溪地主民团王领才部后,于2月3日挥戈南下,进攻武平县城,上午10时许,在城北郊与驻武平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独立旅钟绍葵部接火,激战2小时,钟部被击溃。红十二军击溃钟绍葵部,克复杭武县城的伟大胜利,受到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高度赞扬,他特为《红色中华》撰写社论。指出:这是革命战争的新胜利,是闽西苏区的新局面。同时,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也来信称赞。

七 武平苏维埃府遗址:桃溪、亭头“三苟居”等(1932年) 1932年2月,红十二军克复武平县城后,县革委会恢复于武东陈坑。

为了适应是时局的需要,县委、县革委会(后改为县苏维埃)由陈坑迁至桃溪亭头,县苏办公地址设“三苟居”,县政治保卫局驻“西北第”,县政治保卫队驻“择仁居”,县邮政局驻“红色饭店”,县监狱设在化育学校(原址已毁,现亭头小学内坪),军事部、裁判部驻“宝寿居”(后迁邓坊排上)。1932年3月18日省苏成立后,即指示要全力去巩固杭武的工作,决定由省苏副主席阙继明率领一个由20余人组成的工作团进驻武北,协助县

委、县革委会恢复发展苏区工作。

此后,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轰轰烈烈。罗明同志(省委书记)回忆当时情况说:1932年间的武平武北,各项工作都很好,各种组织都有,非常景气,真是一片火红的世界。

八 王良将军牺牲地址:大禾乡大禾村天灯下

五良,红军东路军一军团四军军长。

1932年3月,在中央苏区江口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来了建立农村根据地,发展革命战争的正确意见,被一些领导拒绝后,红军组成东、西两路军。

东路军入闽后,毛泽东根据闽西敌我形势,建议东路军攻取漳州,得到苏区中央局周恩来的支持,并于4月间攻占龙岩、漳州两城,1932年6月初,东路军在胜利完成战略任务后,离开漳州,经龙岩、上杭等地区,渡过汀江后,分五路进入我县。

毛泽东率东路军指挥与红一军团第四军,从上杭回龙经羊牯进入武北小澜,红军经过大禾村时,军长五良和一警卫战士在天灯下附近观察敌情时,被藏在土楼的兰启观民团武装冷枪击中,不增幸牺牲,毛泽东等红花军领导闻讯后,强忍悲痛,再三叮嘱指占员要保护群众生命财产,于是红军只向土楼敌人开了一炮,以示惩罚,尔后,用红毛毯裹着王良军长遗体,用担架抬到会昌永隆召开追悼会后,进行安葬。 九 闽西红军独立第十师成立遗址:小澜水口下罗坝(砻口坝)

1932年冬,国民党组织第四次年反革命“围剿”面临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为加强军事政治训练,集中兵力,统一口指挥遵照上级指示将原杭武独立团、武平独立二团进行整编,成立闽西红军独立第十师,于12月16日小澜村水口下罗坝召开成立大会。 独立十师成立后,在杭武交界的回龙、官庄和武北一带,配合主力红军,多次粉粹国民党进攻苏区的阴谋,同时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攻破许多“土围子”,打通武北与武西的联系,即与新独立三师会师,转占赣南与武平之间。随后,奉命编入叶剑英同志指挥的东南

作战军。

十 帽村突围战战斗遗址:帽村、高狮献帽、老鸦斗

1933年4月,粤赣军区第三作战分区,由江西门岭迁至武平帽村。分区及其直属独立团、主力红军二十二师、五七六师独三团,中央模范师第七团均进驻武平西北部,帽村成为中

央苏区战略军事重镇。

1984年3月21日,广东军阀陈济棠部独立一师第四团严团副率领六连兵力和钟绍葵等反动民团数千人,向粤赣军区三分区驻地帽村进犯,我三分区直属队和独立团一部、瑞金济南队、会昌模范营等红军和支前民工等近千人,遵照司令部和中央检查团领导的命令,分组撤进高狮献帽、老鸦斗碉堡进行反击。上午十一时,钟绍葵部和救张团攻占卧龙桥

四、

五、

六、阵地,对分区挨近部构成严重威胁,思党四团千余人由向高狮献帽红军进攻,红军据有利地形,多次击退敌人进攻,直至弹药耗尽,守卫在

六、

七、四阵地的120多名勇士,纷纷跳出工事,与多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白刃战,用枪把、砖块、石头砸死敌人,有的用牙齿咬死敌人,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据守老鸦斗暗堡的红军,被敌人发现后,即遭重兵反复进攻,最后用迫击炮轰炸,我15名在碉堡外围的作战的战士在敌人炮弹下牺牲;紧接着碉堡上层又被炸开,20名红军战士及民工葬身火海;坚守在底层的13名红军战士,临危不惧、坚持战斗,机枪手倒下了,马夫紧接上,重机枪烧红无水了,就撒尿代替„„。又牺牲了几位,直至一场倾盆雷雨,至敌人阵营慌乱,我剩下的七位红军勇士,乘敌人不

备之际,冲出阵地,脱离险境。

十一 粉粹敌“六路围剿”战斗遗址:象洞岗北水口

1948年1月,蒋介石广州行辕设立闽粤边区“剿匪”总指挥部。2月,国民党闽粤两省省主席在广州举行“联防联剿”会议,决定将“剿匪”总指挥部从广州迁至梅县松口,并指派涂思宗为总指挥,福建保三团陈辁为副指挥。

1948年1月,中共粤东地委在丰顺马图召开地委扩大会议,针对闽粤两省当局的阴谋,决定由刘永生率领粤东支队主力挺进杭武蕉梅地区,攻打蕉岭县城。3月2日,我粤东支队和独七大队一中队在民兵的配合下,顺利攻克蕉岭县城,给涂思宗一个下马威。 为挽回败局,当涂思宗得悉刘永生主力驻扎张天堂后,亲赴蕉岭县城再次部署扫荡,他他调动福建保二团、保三团和广东保安独一营以及梅县、武平、上杭、在在埔、蕉岭五县“戡乱逢卫队”共十个中队(连)1000多人,分六路奔袭,企图围歼粤东支队于武平岗背一带。通过战前分析,为了主动迎击敌人,我粤东支队和独七一中队秘密转移到岗背水口的透水坑,分别隐蔽在几个山头上,挖筑工事,建机枪阵地,据险以待。4月13日上午,六路进攻的保安团、自卫队从梅县松源、蕉岭黄佑、上杭中都、沙埔、武平象洞、将军地各个方向向岗背逼近。上午九时许,粤东支队接到独七大队发现敌情报告后,刘永生、郑金旺等立即登山观察,面对长驱直入的“薛营”,按既定方案布置战斗阵形。10时30分伏击战斗打响,击毙薛营的连、排、班长各2名、士兵22名,伤敌副营长以下10余,击散60多人,营长薛莜青率数人逃进岗背谢屋后龙山,经多宝石溜回松源。其它五路兵马听到猛烈的轻重机枪声,中途撤回。涂思宗精心策划的“六路进攻”以惨败告终。

武平县中堡镇遗存的红军标语

林东祥

武平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从1927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武平,到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与红六军二纵队胜利会师于武平,土地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后武平县城及部分地区曾一度沦陷,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十二军于1932年2月克复武平县城,武平苏区和县苏维埃政府又得到恢复,此后一直到红军长征,武平城乡有90%以上地区成为红色区域,先后建立了20个区、170多个乡的苏维埃政府,以及少先队、儿童团和妇救会等群团组织,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直到红军长征后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二十年红旗不倒”,武平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在武平县中堡镇遗存的红军标语有:

“农民组织农民协会”(远富村远坑自然村),“打倒抽收苛捐杂税的国民党”(中堡村),“武装保卫苏联”(岭头村石壁下)。

而在林坊村的旧民居内上厅右边墙壁上由里而外竖写“国民党十大罪状”——“(1)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2)背叛中国革命屠杀工农群众。(3)帮助资产阶级禁止工人罢工。(4)屁(庇)护土豪劣绅加重租息剥削。(5)克扣士兵军钅向(饷)以铇(饱)军阀私囊。(6)抽取苛捐杂税剥削□农小商。(7)强行党化教育束博(缚)青年思想。(8)取消民众团体剥夺言论自由。(9)滥发公债纸票骗取民众现金。(10)制造军阀混战酿成□国□乱。”上厅左边墙壁上由里而外书写了“共产党十大政纲”——“(1)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2)没收国外的企业和银行!(3)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4)推翻军阀国民党的政府!(6)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与社会保险等□。(7)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耕地归农。(8)改善士兵生活发给士兵土地和工作!(9)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捐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10)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在大门门楼内侧左边写着“组织革命战事消灭军阀混战”,“反对拉伕”,“士兵不打士兵”,“青年工农不做夜工及有害身体的工作,学徒学期不得过二年要有相工钱”。门楼右侧的标语是“红军是工人农民的阶级武装”,“反对国民政府”,“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实行土地革命”。这些宣传标语的落款是红军Ⅻ独立团(宣),在外墙上有红军十二军字样,故Ⅻ标记应为“十二”。另外在上厅外墙还有“工人增加工钱”,“穷人不打穷人”,“消灭地主武装”等标语。

据党史记载,1930年6月2日,红四军解放了武平县城,而后朱德、陈毅率主力两路奔袭上杭回龙,朱德部队经武东乡袁畲村到中堡,据村中老人回忆,驻扎在林坊村的是朱德的队伍,朱德亲自扮成补锅匠了解当地情况和民众疾苦,红军在该民居住了7天左右的时间。红十二军在武平的活动是1932年,故需由党史专家对该民居遗存众多的红军标语进行研究考证。另外,该民居已年久失修,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能组织力量对该民居进行维修和管理,这也是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军遗迹的活化石。

革命英雄人物事迹

革命先辈的事迹

广东革命事迹(定稿)

周金城革命事迹

英雄的革命事迹

业务工作总结武平

《红色武平》学习体会2

知青岁月:武平情结

武平不锈钢产业园介绍

中共武平县委文明办

《武平革命事迹.doc》
武平革命事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