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

2020-03-02 06:52: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爱之孽

——让恨成为爱的理由

初读《呼啸山庄》时,便因她的沉郁的风格而生畏,与其说是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倒不如说是失去了读下去的勇气。呼啸山庄是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她见证了一个时期悲惨爱情的社会原因和人心百态,从一种悲剧到底的视角直刺社会的灵魂。也许这个时代真正存在过,期间不知有过多少个呼啸山庄,倘真如此,那实在让人惊悚,使人惋惜,使人心痛。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故事的主人公是希斯克利夫,他是可恶的,但他更是不幸的。他因被迫与童年朝夕相处的凯瑟琳分离而心生怨恨,而这种怨恨影响了三代人的命运。。但这种悲惨的结局不是单由一个方面造成的,辛德雷的专横,凯瑟琳的虚荣,社会的阶级观念,都是悲惨的重要构成要素。在这种环境中的爱,如若完美,则万事美满,如若不成,必将成为孽源。

而文章似乎又给人一种安慰,在希斯克利夫弥留之际,他出现了对爱的真诚的动容,这个可怜的人,一生没有得到过真爱,也没有给过他人真爱,这是社会造成的,也是他自己造成的,但在最后,他那个从来没有长过爱之花朵的心田,竟蓦地窜出来一小朵爱的花骨朵,只是这种爱过于短暂,短暂到无法弥补他一生种下的恨。这里应该有更深的含义:一个病态的社会,即使有真正的爱,这种爱的出现也太过于短暂;也许爱会持久,但这种希冀只能寄托于未知的未来,社会是不断前进的,追求真爱的人们也在付出着不断的努力,遭遇着这种打击与挫折,人心本善,伤过后可以恨,也可以再爱,恨则成为孽,恨是一种理由,一种爱的理由,这种爱是病态的,狂热的,而此,爱也容易成为恨的滥觞。

《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doc》
《呼啸山庄》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