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感想

2020-03-03 21:29: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与上帝合一

——上帝在一切之中,一切在上帝之中。一切都来自上帝,又都回归上帝

在听完刘老师关于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后,感受良多,作为神秘主义运动中最伟大的多米尼克教师,查过百度百科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告诉了我们智慧与思辨,带领我们进行一种本来意义上的真正的经历,亦或哲人的心路历程或思想之旅。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灵魂的眼睛,使灵魂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他要求我们遁世和遁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

在十

一、十二世纪以后,西欧城市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我们知道由于当时正统的基督教义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新兴的阶级也就把自己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宗教观点上。艾克哈特是最早系统地对正统基督教义提出异议的人,他的著作《德语布道集》一书可以看到,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算是西方宗教改革的先驱者。

通过遁世而消灭自我,把自己消失在,融入到上帝的怀抱,从而获得新生,是上帝在灵魂中诞生。艾克哈特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回到自己的原型,返回到上帝,与上帝合一。灵魂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摆脱一切被创造的东西包括世间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在内心的最深处,达到自己的原型。

首先,隐遁是彻底的遗忘,无论对象是造物还是他们在精神中引起的印象。必须把外在物质与创造的事物一起遗忘,我们必须对世间万物不报念想,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表象而存在,一种对人内心的外在诱惑,是阻止人们接触上帝的巨大阻碍,它们让人享受肉体的愉悦,却忽略了灵魂的自我提升。艾克哈特说“如果灵魂要观看神,他就不可盯住时间中的事物;因为只要灵魂自觉到时间、或者空间、或者此类事物的任何一种表象,他就绝不能认识神。”

艾克哈特认为所谓“神”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无法描述,无法言传,只有达到忘物与忘我,灵魂深处的根基即灵魂之光,灵魂的火星才能展现出来

其次,实现与神合一必须遁我,即告别自我,把自我束缚解放,无欲无念,消除一切杂念,从而达到纯粹的内心世界。人要想追随神,就必须放弃任何追求,哪怕是最高贵理想的追求。我们知道此路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放弃之后一无所有,我们将面临彻底的虚无,一切的想法与行为都毫无目的和动力来源。作为旁观者,我们对神和上帝,只是一种笼统而模糊的认识。我们可以对圣经故事发些感慨,也能对基督徒的表现作出评价。但这种感慨和评价,基本上是出于我们自已的立场,说的是自己的话、教益也基本上是自己的了。但在一个基督徒的眼里,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表现,却是意义完全不同的。虔诚的基督徒知道只有在彻底的消灭自我中,灵魂与神才能合一,上帝才能进入自我灵魂的深处,才能直接与上帝接触。

再次,根据艾克哈特的思想隐遁是放弃一切概念认识。艾克哈特认为:没有任何概念认识--无论是关于造物的,还是关于自己本身的,还是关于神的--能够把人引向与神的神秘契合,这种契合处在一个完全超概念的领域。灵魂要想达到神,甚至要完全失去自身。我们知道无论是概念还是认识,都是基于物体本身,都依托于物体之上,当人们不能放弃这一切的概念认识时候,他们就会思考其来源出处,这时人便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不再是内心纯粹的自我,按照艾克哈特的说法人们便不能通过灵魂的火花即心灵之光与上帝接触

最后,人们还必须放弃神的任何特殊的表象,放弃神的任何概念。他在《德语布道集》中说:“只要灵魂还有一个神,还认识一个神,还有一个神的概念,他就离神还远着呢。...因为如果神被称之为神,这就是出自造物的意志。只有当灵魂成为一个造物时,他才会有一个神。他重新失去自己的造物性质,神才在自身中依然是其所是。灵魂向神表明的最大荣耀就是,他沉浸在自身之中,从神解脱。”我的理解是这个观点与上一个几乎相似,但也在概念范围内有所超越,这也从另一方面认为上帝即神是一个自身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依托于这个精神实体上的“神”这个概念应该被追求与上帝接触的人们所放弃。

不过我仍对艾克哈特的观点有所疑惑,在我看来他已经肯定了上帝的实体存在,要求人们遁隐,忘却一切概念包括上帝,在内心深处与上帝接触,可当人们忘却“上帝”,抛弃一切,他们的灵魂与上帝接触的意义又是什么?艾克哈特认为,灵魂的最高职责是认识,认识包括能力,理性,意志。当人们遁隐后,灵魂的职责又在何处体现?一切都被放弃,它所认识的对象是什么?它的能力,理性和意志又为什么没有被放弃?所谓的纯粹灵魂应该连最高职责这种概念都没有,但艾克哈特却给予它如此概念,难道不是自相矛盾么?

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注重人们的内心信仰,轻视外在的善功,推崇意志,却贬低理性,他忽视了人的主观作用,外在的客观行为也有可能推动人们与上帝接触。

哲学与人生

人生与哲学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感想.doc》
哲学与人生感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