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2020-03-03 16:41:4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缘起,不灭

———读巴金《家》有感

一直认为自己与巴金的《家》是有缘的。

记得第一次读巴金的《家》,还是在5年前,那年我初二 。《家》之所以在我少年时的心中留下如此之深刻的印象,缘于它是第一本让我内心感到悸动的文学作品。

那时,内心的悸动主要是出于对文中所有的爱情故事均以悲剧结尾的感伤。或许是当时年龄尚小的缘故,对书中的一些学生运动、社会动荡十分的不解,对全书的历史背景也不够了解。所以当时能真正读到的只有那些表面肤浅的情节。如书中最浅显的三条爱情线索:觉新和梅表姐、觉民和琴、觉慧和婢女鸣凤。在初读《家》时,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仿佛也置身于小说所构造的情境中,会对觉新的胆小懦弱而破口大骂,会为男女主人公的擦肩而过而暗暗心急,会为梅表姐和鸣凤的惨死而落泪哀伤,更会为鸣凤的敢爱敢恨、觉民和觉慧的勇敢抗争而鼓掌呐喊。

然而,终究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我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倾注于自身,看着生活在别处,为他人的落泪或悲伤憔悴,却恰恰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忽略了阅读小说名著的真正目的在于思,而不在于读。

重读《家》,是在高一。缘由竟是一堂历史课。那天上课的内容恰好是“五四运动”。那情景让我刹那间想起了初中时所读的《家》的情形。于是,我如饥似渴般的重读了《家》这部伟大的著作,无外乎,它又一次在我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再一次品读《家》,三条爱情线索仍然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感受,但所幸的是,我已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知识和社会认识,对我理解《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将故事情节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使故事本身呈现出了其深层的含义,使之蒙上了一层独特的光辉。

至今我仍能记起《家》中所描绘的一些场景。而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几位人物的死亡。如高老太爷的逝世,他保守、顽固,却在临死前答应取消觉民的婚事,要觉民、觉慧不要走,为维护封建大家庭作最后的努力。他一生都固守着自己的封建礼教,可除了自己的妻儿外,却无法教别人服从他的意志。他在死前感到了幻灭、寂寞和空虚,终于带着无可奈何的凄凉走进了坟墓。还有觉新妻子瑞珏的死,高老太爷死后,瑞珏被逼着搬到了城外茅屋里去生产,最后悲惨地死在了那里。在生产的过程中,她忍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可由于封建迷信落后的思想观念,她的丈夫觉新无法在她身边给她任何帮助。“大少爷呢?你在哪儿? 他们为什么不让你过来?你为什么

也不来救我?„„”。这是她声声真切地呼喊和控诉,却也最终淹没在人们残酷、无情的麻木和怯懦中。而书中最令人心痛的莫过于婢女鸣凤的死。她不愿给冯老太爷做小,想向心上人三少爷觉慧求救,却由于觉慧一瞬的犹豫、冷漠和自私,而未能开口,最后走投无路,投湖自尽。这些人物的死亡,使我真正意识到了当时社会的可怕。鸣凤在死前那极其温柔却又凄楚的一声:“三少爷,觉慧。”正喊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这也告诉了我,人必须勇敢去抗争落后糟粕、打破藩篱束缚,才能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在绝望中毁灭。

今年的寒假,我又一次重读了《家》,一切都是那么的机缘巧合。在整理高中旧物时,竟意外发现了这本已在封面上刻下时间痕迹的97版《家》。只一眼,便拾起摩挲起来,再也舍不得放下,鬼魅般的翻开直至阅毕。一样的意外,一样的一气呵成,一样的悸动!

《家》的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背景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高公馆这一家庭正喻示着当时社会的缩影,高老太爷作为封建遗旧,渴望清朝复辟,以封建礼教作为自己统治家庭的理念,正是他们制造了这个社会的种种悲剧;高克安、高克定作为下一代, “关起门来做皇帝”,吃喝嫖赌,醉生梦死,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漠不关心,他们是时代的寄生虫;而觉新、觉民、觉慧作为年轻的一代立誓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新的生活,他们中有的坚定,有的犹豫,于是有的人勇敢地开始追求崭新的生活,有的人却只能随波逐流,阻止不了悲剧的发生,成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巴金的《家》作为典型的反思文学,将历史铺展于人们的眼前,对历史问题进行纵深追问与质询。除了把目光投向社会政治外,还返诸个体,从受害者自身责任去反思历史苦难原因,而不是一股脑儿地把伤痕的责任完全推给历史、推给政治。它旨在告诉我们要用勇气和智慧去打破一切不合理的现状,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品质,不随波逐流,向着光明奋勇前进!

沈从文说过:“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伊始,阅读《家》,其实我并没有刻意想从这本小说中得到些什么,纯粹的,我只是想读它。于是我从情节开始,又在一遍遍的重读中,冥冥的开始理解情节的始末,开始深究以至于能反馈到现实。任何人的阅读都有着这么一段过程。书的内容未变,只是我们在成长,思想在成熟。而《家》则在那一时期适时地出现,见证了我的成长,使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一如阅读所有的书籍,《家》就像是彼岸花,在那里灿烂盛开,即使无法摘取却也一直存活于心。它,一直在某个隐秘的角落,不来不去;却在某个意料不到的时间,一触一碰,便霎时醍醐灌顶。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doc》
《家》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