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旅游 故事

2020-03-01 21:28: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古代旅游

【隋炀帝三下江都】隋炀帝杨广即位伊始,就下令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通一条运河,叫“通济渠”,而后又疏通了从山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的水路,这样从洛阳到江都的水路交通就方便多了。

水路通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杨广的摆威风,喜欢巡游却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第一次巡游。公元605年,杨广从东都出发,没运河去江都。杨广所乘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有豪华房间120间。皇后、嫔妃、贵人、夫人等等共计使用舟船40艘,另外还有装载百官、僧道、士兵、后宫及大量供奉之物船只几千艘,共用挽船士8万多人。这些船只每天从京口出发,经过五十多天才全部出发完,据说这些船首尾相接,能有二百里长。巡游途中,五百里之内的州县都得贡献食物,且都是美味佳肴,吃不完的食物,全部抛弃。杨广第二年才从陆路回到洛阳。

第二次巡游。公元610年,炀帝再下江都。这次杨广提前让王世充领江都宫监,大造宫室,规模宏伟,装饰秀丽。这次巡游,东南各国远夷都来朝见,使得杨广感觉自己脸上有光。在江都宫他还接见了从海路而来的各国使节。另外,杨广还在江都宴请了江淮名士,用以拉拢人心,巩固自己的政权。

第三次巡游。公元616年,杨广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三幸江都。这时的隋炀帝,只追求安乐,很少过问朝政。这次巡游,杨广还根据当地官员献礼的多少来升贬官吏。于是,各地各级官吏相互攀比,看谁的贡献大小,有的地方官为了贡献的更多,甚至提前收了明年的税收,百姓苦不堪言,纷纷起来反抗。两年后杨广在江都被杀。

隋炀帝的这种腐化奢侈,喜欢热闹的生活,耗资巨大,即位以来,无休止的横征暴敛,让人民群众透不过气来,他们忍受不了兵役、徭役和饥饿的折磨,揭竿而起。公元617年,李渊灭隋。

【乾隆六下江南】乾隆皇帝认为,自己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率军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是六次巡视江南。

在当时的条件下,皇帝下江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北京到江浙,往返6000华里。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车装船载,马拉人扛,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三五个月。每次出巡,皇帝带领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卫队侍从有两三千人,动用五六千匹马、上千只船,需要耗费一二百万两白银。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已74岁高龄了,如此长途跋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为什么皇帝却不辞辛劳连续南巡呢?其实乾隆心中有着更深层的用意。

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一带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丰饶之地,是清政府的主要“粮袋子”和“钱柜子”。在当时,江浙交纳的粮赋占全国的38%,税银占全国的29%,关税占全国的50%。当时盐课银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盐课银的60%以上来自江浙。京城每年需要的400万石粮食,2/3从江浙漕运进京。如果没有江浙的巨大财力支持,就不可能造就乾隆盛世景象。每次南巡,除了确保这些正常的国库收入以外,皇帝和权臣还通过摊派、赞助、买官卖官等手段,向江浙官员和富商捞取私房银。可以说,牢牢控制江浙,充分调用当地丰厚的财力物力资源来支撑庞大的清朝帝国,是乾隆下江南的首要原因。

第二,江南出才俊,自古多风流。在清代产生的114名状元中,江苏人有49位,占到43%。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是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考生达2万多人。乾隆下江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安邦治国发现人才、培植士类、笼络人心。在清代,江浙也是明末移民众多的地方,反清思想广有市场。乾隆南巡时,一方面对文人士子采取笼络手段;另一方面又严加思想控制,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严厉打击,大兴文字狱。

第三,江南是重要的水利水患之乡。尤其苏北地区是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处,像洪泽湖、高邮湖等一旦泛滥,淮安、扬州、泰州等地则是一片汪洋。乾隆在《南巡记》中称:“六巡江浙,计民生之要,莫如河工堤防,必亲临阅视。”清朝每年固定的河工“岁修银”占到全国财政支出的1/10,是当时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六次南巡中,乾隆共发出数百条治水命令,实施了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动用了几千万两白银,对减少水患、保护生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江南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乾隆时期,长江运河两岸的都市商业繁华、人气旺盛。当时全世界5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有十座,江苏占据其三——南京、扬州、苏州。南京人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家”。苏州园林,享誉天下。扬州更是富商云集,美景、美女、美味,一应俱有。皇帝来到江南,看得开心,玩得尽兴,吃得可口,当然是乐此不疲了。

第五,皇帝出巡,安全第一。江南地区没有高山峻岭、荒蛮之地,盗贼流寇难以藏身,加上日子比较富庶,属于那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地方。皇帝到这里,凶险较少,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对于乾隆六下江南,从古到今,人们都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这六次南巡,对于清政府安定江浙、聚集财力、吸纳人才、治理水患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古代故事

古代廉政故事

古代美德故事

古代法治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

古代爱国故事

古代励志故事

古代父爱故事

古代神话传说故事

古代谜语故事

《古代旅游 故事.doc》
古代旅游 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