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人物

2020-03-01 17:35: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格桑德吉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2、姚厚芝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3、何玥

何玥的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她也跟着在广东汕头读小学。何玥学习成绩好,每年都拿奖学金,父母也不用为学费操心。读到五年级,何玥回到家乡的金宝乡长乐小学。去年4月初,何玥经常感到头晕、头痛,奶奶带她到桂林的医院检查。何玥的病情被确诊为高度恶性胶质瘤。医院立即进行了手术。生病期间,学校师生为她捐了2000元。“爸爸,这个钱我有没有支配权?”“有!”何先航答道。“那好吧,你把它捐出去,捐给最需要的人。” 去年9月初,何玥的病情加重,开始到县医院住院治疗。20天后,病情严重恶化。父亲将她送到桂林的医院。 医生说,即使再做手术,也改变不了结果。何先航夫妇知道“结果”是什么,但仍幻想奇迹发生。手术前的头天晚上,何先航陪在女儿旁边。“爸爸,我还剩3个月了,我想把器官捐出来。” 何先航心里一震:“哪个讲的?!” “听到医生和妈妈说的。” “神经病!”慌乱的父亲骂了一句,“别瞎想,等出院了还要把功课补上。”何先航嘴里说着,心头却如针扎一般。 二次手术后,何玥小脑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组织。何先航开始认真思考起女儿的话。他询问医生,上网查找相关信息,看到许多患者正在等待器官移植的消息。“他们也在和疾病做斗争,只要有器官捐献,就有生的希望。”11月15日,何玥病情急剧加重,已说不出话。 担心妻子叶翠荣受不了,直到将要签字时,何先航才告诉她。这个善良的农村妇女哽咽着只说了一句:“尊重女儿的决定。”11月16日下午4时,何先航在桂林市红十字会协调员的见证下,在《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11月17日凌晨,何玥,这个有着天使般心灵的孩子离开了她最亲爱的人,爸爸,妈妈,奶奶,还有等她回校的老师同学。

4、孟佩杰

孟佩杰,女,共青团员,获得2011感动中国人物

孟佩杰5岁那年,父亲被车祸夺去了性命,迫于生活压力,母亲不得不把她送给当时在山西临汾隰县老干部局工作的刘芳英收养。8岁那年,养母刘芳英突然患上了椎管狭窄症,下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不堪重负的养父离家出走,留下了年仅8岁的孟佩杰和瘫痪在床的养母刘芳英。 孟佩杰从8岁承担起了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孟佩杰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刘芳英洗漱梳头、换洗尿布、为全身涂抹三种褥疮药膏。 2007年,孟佩杰初中毕业,刘芳英的病情却开始恶化,最终瘫痪并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还未成年的孟佩杰主动选择了在临汾学院隰县基础部学习,就近照顾养母。2009年,按照学校的安排,在隰县上完两年后,孟佩杰还必须到临汾(总校)再接受3年教育。孟佩杰决定:带上母亲去上学。 为了及时照顾母亲,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孟佩杰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帮养母穿衣服,给她洗脸、梳头,然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后,又匆忙赶回家,做饭、喂饭,给母亲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下午两点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又匆匆赶回家中做晚饭、做家务,服侍母亲睡觉。刘芳英瘫痪后大小便失禁,为了尽可能避免弄脏床单被褥,孟佩杰就在褥子上铺上塑料布,塑料布上又铺上床单。即便如此,洗尿布、衣裤、床单仍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为配合医院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40个仰卧起坐、拉腿200次、捏腿三十分钟,长年瘫痪在床的养母排便困难时,孟佩杰就用手指帮她一点点地抠出来。刘芳英说,„\'这么多年来,孟佩杰的乐观感染了我,让我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再苦再累,她都没在我面前没流过一次眼泪,什么时候都是一脸阳光高高兴兴的样子。她还常鼓励我,说„妈妈别怕,有我呢,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5、邵帅

邵帅,男,出生于1998年,2010年2月,邵帅为了照顾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母亲,在当地教育局办了休学,和姥姥一起来到北京,并决定为母亲捐献骨髓。各媒体相继报道了12岁徐州男孩邵帅捐献骨髓救母的事迹后,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帮助,2010年11月,邵帅的妈妈病情稳定已出院在家休养,邵帅也入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 在2013年5月4日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被誉为“最美孝心少年”。 在邵帅1岁时,他的父母离异,10年后又获知在北京打拼的母亲邵丹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远在800多公里外的邵帅开始日夜牵挂母亲的病情,成绩直落,小升初考试后他还没到新学校报到,就让姥爷在当地教育局为他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邵帅要来北京照顾妈妈,因为他和妈妈的骨髓配型成功,捐髓少年将成为母亲的守护者。邵帅的姥姥说,孩子以前非常怕黑,而现在,孩子每天奔波在香山的暂住所与道培医院之间,晚上10点多回家,路上再黑他也不怕。邵帅在捐助骨髓前每天都静静地等候在病房外。房间内,身患白血病的母亲邵丹躺在舱内,因为怕感染,母子两人尽管相隔一墙,也不能相见。但每天,邵帅坚持要和母亲进行视频会面。邵帅的姥姥说,孩子害怕或许在下一秒钟,母亲就会撒手人寰。邵帅原本有晕血症的邵帅,在做出为母亲捐献骨髓的决定后,每次抽血都十分镇定。邵帅的姥姥说,为了他妈妈,孩子改变了很多。“我只想和母亲在一起,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邵帅说。

5、吴林香

吴林香今年15岁(2014年),是重庆市忠县马灌镇桂阳村人。吴林香的外公早在5年前因摔倒被鉴定为一线残疾,在小林香6岁时,父母就离异了,外公陈治安有残疾,她的外婆于2011年春节因患脑溢血全身瘫患,同月她的母亲陈晓华因身体不适被医院确诊为肺癌,并到了晚期。陈晓华右肺被切除后,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就连吃药打针都要人伺候。小林香扛起了家里的一切家务,包括两亩菜地。每天早上五点左右起床开始做饭,然后带着年仅4岁的弟弟步行13公里到镇上上学,放学后回家再洗衣做饭,还要给外公、外婆、母亲和弟弟换洗衣服,直到晚上12点过后才能睡觉。

6、天梯教师李桂林夫妇

1990年,乡党委和政府下决心恢复二坪村小学,可上下山异常危险,工资却只有100元,没有人愿意干。为恢复学校,乡上和村干部找到了彝族青年。 李桂林当初根本没想到二坪村的自然条件是如此的艰苦。当他看见人们光着脚披着羊皮,衣衫破烂,七八岁的孩子都光着屁股时,李桂林止不住泪流满面。 从二坪村回来后,李桂林作出了重要决定——上“悬崖小学”当老师。1990年9月1日,维护一新的教室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寂静了10年的二坪村又回响起读书声。没有一间住房,没有一张床,李桂林就借住在村民家的茅屋里。晚上,他点燃一盏煤油灯,在一张破旧的木桌上备课、批改作业。 一年后,李桂林的妻子陆建芬也跟随李桂林来到二坪村小学,成为一名教师。她没有想到丈夫会在条件这么艰苦的地方教书。但是看到丈夫留在这里的决心,看到村民的贫穷、淳朴和缺少知识,她决定和丈夫一起留下来。 二坪村小学,又被称为“悬崖小学”,位于被当地人称为“只有猴子才爬得上去”的大山沟里。学校建在海拔2800多米山顶的一块平地上,有80个彝族学生,其中17个住在悬崖下的山腰上,要爬5道极其危险的天梯上学。 这17名学生,星期一爬山来到学校,星期五再下山,都靠李桂林夫妇接送。通往“悬崖小学”的天梯,总共40多米,遇到雨雪天,踩不稳就有可能滑下山崖。

就是在这样极度危险、恶劣的环境下,二坪村小学从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1996年6月,二坪村小学第一届学生毕业,成绩优异,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这年李桂林被甘洛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学校被苏雄区工委,乌史大桥乡党委、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到2008年,二坪村小学已有7届毕业生,学生达189人。村里的年轻人告别了文盲的历史,开始走出大山。[3]

二坪由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感动人物

感动人物

感动人物

感动人物

感动人物

感动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中国感动人物

《感动人物.doc》
感动人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