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

2020-03-02 23:19: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影视艺术文学院098 09113406 朱静梅

第十三章世界电影的发展

世界电影发展的四个阶段: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发展期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

一、光影理论的发现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说,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

著名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江“皮影戏与幻灯”称为“电影的先驱”

二、电影原理的发明

电影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而成,依靠肉眼的“滞留性”,物理上称为“视觉残象”。

电影的发明综合了诡盘、幻灯、照相术三方面的构造原理

1888年马莱的同胞雷诺在自己制造的“活动试镜影戏机”基础上创造出了“光学影戏机”,并利用幻灯片拍成了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首次实现了动画放映。

同时,美国爱迪生发明了35毫米的软质胶片。

三、活动电影的问世

1894年末,卢米埃尔终于成功的设计出牵引片带的机械,从而完成了活动电影机的发明。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首次公映了《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第二节 电影的成长

一、两大传统的确立

纪实主义与叙事主义

卢氏信奉纪实主义创作原则, 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是乔治·梅里爱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1897年梅里爱在蒙特利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此外,他还首创了一系列特技摄影的运用,对发展电影语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原始综合的成功

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的奠基之作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电影史学家萨杜尔甚至将1915年2月8日该片上映日期视为“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

1916年《党同伐异》利用电影的时空跳跃,打破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表现格局,拓展了电影语言的表述天地。

格里菲斯在继承了卢米埃尔与梅里爱两大学派的基础上完成了“原始综合”的任务,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并相对完整的电影艺术体系。

三、喜剧电影的兴盛

美国喜剧电影的代表人物代表有被誉为“喜剧之父”的麦克·塞纳特

查理·卓别林与勃斯特·基顿将默片喜剧艺术推向了巅峰,在电影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卓别林《夏尔洛当水手》、《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凡尔杜先生》卓别林被肖伯纳誉为“电影创造出来的才子”成为默片时期喜剧电影的一代宗师。

勃斯特·基顿被称为“冷面笑匠”《航海者》、《将军号》。

四、蒙太奇学派的崛起

蒙太奇的实践初始于美国,理论探索源于苏联。代表苏联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

爱氏早期遵循此原则拍摄的影片《罢工》、《十月》都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蒙太奇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艺术思维,旨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 爱森斯坦在1925年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名作。苏联舆论界称它为“苏联电影中的骄傲”。德国的评论说“它是一桩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五、其他学派的迭出

英国勃列顿学派,力求接触社会现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命运与思乡情趣,重视运用自然景观,探索新的电影手法。

德国的表现主义学派,以夸张怪诞的艺术笔触,宣泄苦闷的情绪,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法国的劳森学派、印象派,瑞典学派,

第三节 电影的成熟期(1927-1945)

一、好莱坞的建立及美国电影的盛世

1927年电影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 1927年10月好莱坞推出了《爵士歌王》,插入了对白和歌唱 1935年马摩里安拍出了五彩片《浮华世界》

默片时期的喜剧大师,唯独卓别林经受住声音的挑战,30年代仍坚持用默片拍出了《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优秀作品

西部片被称为“典型的美国电影”:约翰·福特《关山飞渡》、《告密者》、《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

被称为反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公民凯恩》,是好莱坞“神童”奥逊·威尔斯的代表作。

二、苏联电影的新发展

1934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夏伯阳》。表现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题材的代表性影片还有《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

苏维埃作家高尔基的《母亲》在默片时期即被改变成电影,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

第四节 电影的发展期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盛衰

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意大利进步评论工作者在理论上斗争的产物

其次,战后的意大利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制片厂资金匮乏,设备破旧,电影工作者不得不走出摄影棚,采用实景拍摄,用非职业演员,降低制作成本

揭示战后严重失业贫困问题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擦鞋童》;抒写农民走上土匪道路的《强盗》、《希望之路》、《悲惨的追逐》;还有《大地在波动》、《米兰的奇迹》;歌颂意大利人民法西斯斗争业绩的《游击队》、《太阳仍然升起》等等。

新现实主义由于“生活即艺术”所显示的明显理论局限,以及意大利当局与宗教方面的反对和干预,至5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

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

电影史上的现代主义运动前后两次。

第一次乃20年代兴起的法国先锋派电影,开了现代主义电影之先河。先锋派代表作品有《机械舞蹈》、《一条安达鲁狗》、《休息节目》。

第二次是1959-1962年间的法国新浪潮运动,代表作品有夏勃罗《表兄弟》、《四百下》、《喘息》、《广岛之恋(电影界的“原子弹”)》

新浪潮杰出的代表人物特吕弗拍摄的自传体电影《四百下》,该片获得了195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三、德、日电影的勃兴

1962年联邦德国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新德国电影运动:

其一,重新确立电影的叙事与历史、社会生活相联系,赋予叙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从而克服现代主义排斥叙事的弊端;

其二,重新确立电影的大众性。

70年代后期新德国电影进入了艺术成熟期

日本电影在抗战后的崛起,以黑泽明的《罗生门》的问世为标志

四、多远格局的当代电影

电影思潮的角度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题材上:战争电影、政治电影、家庭伦理电影 战争题材片在美苏拍摄较多

政治电影作为一种新式样,六七十年代发端于法国和意大利 “现代派”电影以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为主将

第十四章中国电影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早期电影

一、中国电影的起步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被称为西洋影戏的电影,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主持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著名喜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他是中国人拍摄电影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13年,上海洋行职员张石川创办“新民公司”,承包美国人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制片公司,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联合导演,拍成中国第一部短篇故事片《难夫难妻》。

同年,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片《庄子试妻》,成为中国影片输出国外的首部,同时又是中国第一部使用女演员的电影(编导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

1914年,张石川与人合办“幻仙影片公司”,摄制短故事片《黑籍冤魂》,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二、初具规模的早期中国电影

商务印书馆对我国早期电影做过贡献

1920年拍摄梅兰芳自导自演的《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第一次在影片中运用特写镜头和叠印画面等技巧。

1922年拍的《清虚梦》是中国电影使用特技摄影的第一部。

商务对中国早期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拍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三、发展中的早期中国电影

拍摄影片最多、影响最大的是“明星影片公司”和“华联影片公司”。 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合办“明星影片公司”。先以张石川主张“处处为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的思想为指导,拍成《滑稽大王游华记》和《二百五白相城隍庙》等,受冷落。

1923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伦理片《孤儿救祖记》,是在郑正秋提倡的“以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的思想为创办方针下拍成。避免了当时影片中常见的不中不西、土洋杂糅的弊病。

1928年拍成大型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1928年到1931年被称为中国电影的“黑暗年代”。

“联华影业公司”成立于1930年,其方针与“明星”迥异:“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众,挽救影业”。

1930年,新派代表人物孙瑜导演了“联华”最早的一部故事片《故都春梦》,突破了连环画式的单线交代故事的框框。同年秋,有自编自导《野草闲花》(阮玲玉、金焰),用“蜡盘发音”法,为影片配了歌曲《寻兄词》

1925年洪深受聘于“明星”,导演《冯大少爷》《少奶奶的扇子》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和塑造性格,结束了早期电影只是故事梗概的“本事”时代。 早期电影从“旧派”到“新派”的发展标志着电影艺术的进步。

1930年,“明星”摄制成中国第一部蜡盘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3月15日公映,揭开了中国有声电影的一页。

1931年6月《雨过天晴》和10月《歌场春色》都是中国最早的“记音有声片”,直到1932年中国人才独立掌握这种技术。

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一、左翼电影的形成

1931年“9·18”1932年“1·28”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33年春,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在瞿秋白同志的领导下,成立了“党的电影小组”,夏衍为组长。

党的小组着手于几方面的工作:

1、输出一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到“明星”、“天一”、“联华”等民营公司;

2、抓住各公司编剧部门的领导权;

3、占领影评阵地;

4、大力介绍苏联电影。

1933年3月5日,“明星”推出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夏衍的处女作)评论界称之为“中国电影界有史以来最光明的开展”

不久,“明星”夏衍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春蚕》这是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第一次尝试

1933年,“联华”在田汉、蔡楚生等艺术家的努力下拍出《三个摩登女性》、《都会的早晨》、《天明》。

1934年,蔡楚生成功编导了《渔光曲》,称为联华又一部有影响力的力作,1935年曾送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5年“联华”推出孙瑜的《大路》,标志着孙瑜创作思想在左翼电影影响下的巨大进步,也标志着他的电影艺术的成熟。

1934年,夏衍建立了“电通影片公司”《桃花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桃花劫》和《风云儿女》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

二、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5年“12·9”运动爆发后,1936年欧阳予倩、蔡楚生,提出“国防电影”

的口号。

明星拍摄出了《生死同心》、《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奔》有强烈国防意识的影片。“联华”的《狼山喋血记》,新华的《壮志凌云》随即推出。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原“汉口摄影场”改建为“中国电影制片厂”。 1938“中制”先后拍成《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三部以抗战为题材的故事片。1938年10月,中制又拍摄了《保家乡》、《东亚之光》、《塞上风云(抗战时期第一部表现民族团结抗日的影片)》

国民党官方领导的的“中央电影摄制场(中电)”,1939年4月拍成其第一部故事片《孤城喋血》,同年完成《中华儿女》,1941年底,中电第三部故事片《长空万里》(孙瑜编导)

三、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电影

1947年“昆仑影业公司”成立。1946年9月到1949年9月,昆仑共拍10部进步影片,较著名的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乌鸦和麻雀》。

《天亮前后》被舆论赞誉为“标志了中国电影的前进的道路”。

1、利用国民党官办电影事业

1946-1949年“中电”拍摄《乘龙快婿》、《幸福狂想曲》、《喜迎春》、《天堂春梦》等进步影片。

2、团结上海民营影业的进步力量,支持其创作

1947年金山编导的《松花江上》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成。被影评界称之为国产影片的“极珍贵的收获”。

1947-1948年,文华拍出《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等优秀影片,1947年国泰拍出《忆江南》。

3、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

四、解放区电影

1938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是解放区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和八路军》(第一部影片),历史文献《白求恩大夫》

1946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1946年在延安建立“延安电影制片厂”《边区劳动英雄(解放区第一部故事片)》

1949年4月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即现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

第三节 新中国电影

一、新中国电影制片方针

1、中国电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党借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

2、必须从属于政治,坚定的配合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3、强调知识分子改造思想,建立一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电影队伍

4、坚持“双百”方针,鼓励自由创造,反对千篇1律。 当然,坚持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

二、十七年电影

1949年到1966年是新中国电影经历坎坷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桥(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儿女》、《光芒万丈》

1950年,全国故事片产量达20部,1951年3月举办的“国产电影新片展览月”上展映。《白毛女》、《赵一曼》、《钢铁战士》。其中《中华女儿》获得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

1952-1953年仅生产故事片11部,《南征北战》、《智取华山》较好。 1954-1955年产生《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南岛风云》等及儿童片《鸡毛信》、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世界上最美的艺术)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少数民族影片《哈森与加米拉》等。

1956年时我国文艺的春天。《董存瑞》、《上甘岭》、《祝福(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第一次把鲁迅的作品搬上银屏)》、《家》、《李时珍》、《海魂》。

1959年,《林家铺子》、《五朵金花》、《聂耳》、《老兵新传》等。《老兵新传》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影片,曾获得莫斯科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被电影节称为“难忘的1959年”

1960-1961年《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刘三姐》、《洪湖赤卫队》。 1962-1964年革命题材的《农奴》《红日》《小兵张嘎》,现代题材片《李双双》,古代题材片《甲午风云》等等。

1962年设立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获得最佳故事片奖。

三、*时期电影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文艺遭到浩劫,电影届成了“重灾区”

对建国十七年电影(除《地道战》、《地雷战》等少数电影外)和外国电影一律实行禁映。

1973年以前只拍了几部“样板戏”电影 《创业》(长影),《海霞》(北影),《闪闪的红星》(八一) 总之,“*”十年是中国电影事业遭到浩劫的时期。

四、新时期电影(1976年以后)

1977-1978年此阶段电影徘徊不前。

1979-1980年走出低谷,振新发展的转折。

1979年电影无论在题材上或是艺术质量上都发生了可喜的飞跃,出现了人物传记《从奴隶到将军》、喜剧片《她俩和他俩》、音乐片《怒吼吧,黄河》等样式。

1980年“百花奖”在停办17年后重新恢复,《吉鸿昌》、《泪痕》、《小花》获最佳故事片奖。

1981-1984稳步繁荣阶段《西安事变(被称为第一部历史巨片)》、《牧马人》、《骆驼祥子》、《大桥下面》

1982年,大陆与香港合拍武侠片《少林寺》 1981年,中国电影家协会设立“百花奖”(一年一度的专业性评奖)

1985年以后进步已发展繁荣

1984年,张军钊和张艺谋合作拍出《一个和八个》 1985年《黄土地》、《绝响》、《女儿楼》等,被评论界称为“第五代冲击波”,《黄土地》先后四次在法国、瑞士、英国、美国的电影节上获奖。

第四节 台港电影

一、台湾电影

1925年,台湾最早的制作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成立,并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46年成立“台湾制片厂”

60年代,台湾电影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官方“反共抗俄”的制片方针有所松动

其二,60年代台湾经济飞跃发展,刺激了对民营电影的投资。

60年代民营电影主要向“言情”和“武侠”两个方向发展。 “言情片”以1965年出现的《婉君妹妹》、《烟雨濛濛》等琼瑶片为起始,形成了持久的“琼瑶热”

武侠片以1960年武侠片《龙门客栈》为潮头 《我是一片云》、《白屋之恋》、《唐山大师兄》、《少林功夫》 《小城故事》《早安,台北》

1989年9月,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二、香港电影

电影于1896年传入香港 1939年拍出《孤岛天堂》、《白云故乡》抗战影片 50年代《阿Q正传》、《一板之隔(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荣誉奖)》 60年代《儿女英雄传》、《鸳鸯剑侠》、《独臂刀》、《大醉侠》 70年代,李小龙主演的《精武英雄》、《唐山大师兄》

港台合拍的《侠女》曾获得1975年戛纳影展的最高技术成就奖。 1967年《紫贝壳》、《船》

80年代,第一类1976年《半斤八两》,第二类《滑稽时代》等,第三类《开心鬼》、《僵尸先生》

第十六章电视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电视传媒的发展

一、电子传媒

1566年世界上第一个印刷杂志——意大利的《威尼斯新闻》问世 1840年前后,美国查尔斯·惠特斯通和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电报 1878年前后,美国亚历山大·贝尔第一次使用有线电话通话

1895年前后,苏联马可尼和波波夫分别成功的使用了无线电发报机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 1904年,传真设备传出第一批图像

1906年,美国费森德尔通过无线电设备把人类的话音传播出去,揭开无线电广播的第一页

1923年,电视开始放送第一张图片

1930年,在英国伦敦播出了人类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

1962年,第一颗商业通讯卫星“震鸟号”发射成功,开始了电视传播卫星的新阶段

1970年,4月2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二、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巴泰勒米装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28年斯勘尼克塔狄的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发射 1964年美国发射了同步卫星,电视从此进入卫星转播阶段 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7-1929年是电视的孕育诞生期;

第二阶段:1929-1954年是黑白电视传媒阶段,直播为重要特征;

第三阶段:1955-1962年彩色电视传播阶段; 60年代中期至今是电视发展的第四阶段

四、电视的特征

电视的特征:

1、传播手段的先进性;

2、传播信息的丰富性;

3、镜头的纪实性;

4、接收的家庭性。

第二节 世界电视剧的发展

二、电视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是电视剧的诞生成长期。1930年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采用直播的方式播出。

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初,是电视剧的发展期。1954年美国彩色电视的开播,彩色电视向全世界推出。《爱德华七世》《简爱》《楼上楼下》等。

1963年《嘉蒂归家》被推崇为经典之作。

第三个阶段:60年代以后至今是电视剧的成熟期。 70年代《根》超过了电影史上最叫座的《乱世佳人》,时至今日电视剧已经趋于成熟。

三、电视剧分类

按照戏剧原则分为正剧、悲剧、喜剧、讽刺剧;

按照文学标准分为报道剧、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电视小品;

有的按电影分类法分为武侠剧、侦探剧、战争剧、社会剧、儿童剧、神话剧、心理剧、卡通剧、歌舞剧等等。

电视剧逐渐形成了:单剧本:戏剧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心理是结构、引戏员结构;

连续剧:采用史诗般的叙事方式,采用开放式,在每一集结尾设置悬念;

系列剧:相同的背景将不同的故事联结起来,由同一人物将不同的故事联结起来。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一、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简述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于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二、初创期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58年9月4日北京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二部电视剧《邱财康》;10月新成立的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红色的火焰》

*期间仅仅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

初创期的我国电视剧的特点:第一,播出手段黑白直播,一部电视剧大多局限在二三十分钟;

第二,直播电视剧要求紧凑集中,强调戏剧冲突;

第三,重教化功能,轻审美娱乐功能; 第四,配合政治运动要求,着重时效性与纪实性

三、发展期

1976年10月以后,电视艺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1978年,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三家亲》《窗口》《教授的女儿》上海电视台《玫瑰香奇案》浙江电视台《保险高兴》等电视剧标志着我国电视剧开始了发展的新阶段。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一部彩色电视剧《敌营十八年》

这个阶段的特点:第一,结束了初创期的黑白直播,录制彩色播放,时间上变长,情节、人物变复杂;

第二,由第一阶段的戏剧美学转向电影美学为支撑点; 第三,摆脱了左的束缚,逐步摆脱了初创期配合政治运动

的倾向;

第四,这个阶段的单剧本继续发扬“轻骑兵”的作用。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四、成熟期

1982年,电视剧飞腾的一年,舞台剧《秦王李世民》、《上海屋檐下》,戏曲电视剧《璇子》等等。

1985年,首次评选中国戏曲电视“金鹰奖” 80年代中后期,我国电视剧发展突飞猛进。

1985年前后,一批反映改革的电视剧《女记者的画外音》、《走向远方》、《新闻启示录》、《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新闻启示录》、《希波克拉底誓言》采用引戏员式的结构,对我国电视剧作结构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1987年陆续出现《红楼梦》、《西游记》、《乌龙山剿匪记》、《末代皇帝》等。 电视创作的特点:第一,各类题材、体裁、风格、样式齐头并进,形成多远格局;

第二,在多元格局中,电视剧连续剧的发展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多,逐步成为这个时期电视剧创作阵营的主力军,而且不发优秀之作。《四世同堂》、《红楼梦》等等

第三,这个阶段的电视剧已由前两个阶段以戏剧、电影美学为支撑点而转向电视自身的特征;

第四,电视剧更加注重观众审美心理的满足,力求雅俗共赏,力求将深奥的人生哲理、尖锐的现实问题等等寓教于乐。

第五,电视剧的制式方式开始迈向“室内剧”。我国第一部50集室内剧《渴望》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选修课)

音乐艺术鉴赏

舞蹈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京剧

开国大典艺术鉴赏

数字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doc》
艺术鉴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