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2020-03-03 21:38: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古诗词鉴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使古诗词鉴赏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须注意“1离3合”。

1、感性体悟与理性评论的适度分离

鉴赏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感受、理解和评判,教学应该以前两者为主。笔者认为,急于作出理性的评论是诗词鉴赏的大忌。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考,而是使学生在这1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应当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非让他们写出漂亮的评论,更非提供现成的结论。假如把古诗词比喻成1棵树,那么诗词鉴赏的任务并不是分辨这棵树属于什么科什么目,也不是估算这棵树是适合做梁还是做椽子,也不是看这棵树哪里长得茂盛,哪里树叶少,各自是什么原因,而仅仅是眼睛看着树,心里想着树,感受他剪春裁秋的气势,为他倾倒,为他喝彩。如果面对古诗词,1上来就想着诗词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语言如何,该如何评价,跳过了审美过程,表面看起来“鉴赏能力”很强,实际上却是1种悲哀。当然诗词鉴赏也离不开理性评论,这是检验1个人鉴赏水平以及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面向考试的要求。我们不是为了应试而进行语文教学,但也没有必要讳言乃至刻意避开理性评论,避开应试。只是不要急于评论,不能跳过审美过程。诗词鉴赏的理性评论技巧性很强,有1些专门的术语可供使用,有基本固定的思路可循,操作性很强。可以说,只要学生对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本身有着正确的理解,在自己的感性体悟的基础上写出理性的评论并非难事。教师也应该在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最后1环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评论的文字。但是课程的定位要准确,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课堂教学。

个人认为解决的方法在于两者适度的分离。课堂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沉浸在诗词的美感中,不要心心念念地想着作出评论。理性评论可以放在感性体悟之后,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可以放到最后,或者干脆用专门的时间进行应试训练。

2、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

教师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鉴赏的过程,而非替学生鉴赏。如果1堂古诗词鉴赏课,教师自己讲得投入,学生却无动于衷,乃至教师越俎代庖帮学生总结1下,把最终的理性评论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背熟了应试,这样的课无疑是失败的。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任。笔者认为,对于古诗词鉴赏,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知识储备要扎实。

教师应提供或指导学生自己了解相关背景,对文本本身的历代主要注疏也要事先了解。西方文论有的流派认为,作品1旦问世就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力,作家的本意并非作品所能表达出的唯1意蕴。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特别强调追寻作者的本意。《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了“知人论世”的理论,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观念,时至今日也仍是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如果不补充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进言被降职之事,以及燕昭王黄金台的典故,诗中的感情就缺乏凭借,学生对诗歌中洋溢着的悲愤之情也将难以感受。再如,讲《古诗十九首》中的诗篇,就该补充汉代的时代背景,士子远游的现象,以及汉

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对诗歌内蕴理解到位。

笔者以为,中学时期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对于诗词,先不要急着提出自己新鲜的解释,而应先理解已成定论的解释,或者是几种被学界认可的解释。教师对诗词主旨、字句意义的解释应该有所凭据,不能凭自己想象和理解随意解释。这种凭据,应当来自历代典范注疏。1个没有看过诗词的历代相关注释就走上讲台的教师,恐怕不该有太多自信。

其次,教师还必须具备打通诗内诗外各种知识的能力。中国诗歌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比如悲秋,教师必须讲清楚古人对于秋天的特殊情怀,才能让今天的学生真正明白1首表达“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的诗或词。再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讲“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两句时,笔者补充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古诗十九首》中“4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的诗句,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句子,又联系了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词,让学生体会沉淀在“草”这1意象上的情思,明白“草”由于文学的积淀,这个意象已经不仅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1种存在,而是承载着思乡怀人等感情的文学意义上的1种存在。

最后,教师本身应该进入审美情境,对诗歌有自己的共鸣和体悟。道理很简单,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陶醉于诗中,如何使学生进入审美情境?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被诗词感动,如何奢望学生能被感动?

另外,教师引导鉴赏的语言必须有感染力。公事公办式的面孔,干巴巴的理论,这是学生不愿看到听到的。这1点无需多说。

3、朗读与静思的结合

古诗词的美感1部分来自它的语言形式。虽然由于语言的演变,押韵对仗等形式上的特点产生的美感已经大大削弱,但是直到现在,这种形式美还是我们审美愉悦的重要来源。朗读是体会形式美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朗读,可以选择请同学朗读,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音频乃至视频文件。例如南朝民歌《西洲曲》基本上是4句1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手法,层层联想,环环相扣,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摇曳无穷,情致宛然。比如其中的几句:“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2曲,垂手明如玉。”每两句的开头意象即是前1句的结尾意象,在读的时候只要注意,就能读出回环往复之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其中妙趣。

但是仅仅有朗读还不够。古诗词要读进去,读出味道来,还要有比较强的想象力再现诗词中的意象及意境。教师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静心体会。例如晏殊《浣溪沙》这首词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体可感,再现的难度比较小。在体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大家现在静下心来,去除杂念。好,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晏殊。请大家心里开始想象在小园中徘徊,小路上铺着落花,路边的花儿只剩残枝,抬头,又看见燕子飞过,忽然觉得似曾相识,去年的春天,不也是这样吗?”告诉学生想象得越细致越好,甚至可以请同学说说各自想象的落花都是什么花。然后让同学们回答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下心头涌上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让每个同学写几句现代诗,描述自己的这种感觉。

但是要注意,静思的方法固然好,分寸掌握不好,学生不肯配合,就会变成闹剧,这需要教师有控制课堂氛围的能力。

4、诗歌意境与生活情境的结合

古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直达我心,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生活中出现某个场景,突然间古人的1句诗涌上心头时,学生才会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写尽,这时他才会真正明白古诗词的妙处,由此产生对古诗词强烈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这1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生活情境,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景特别是相似的情,在共鸣中加深对诗作的理解。比如笔者曾在课堂上讲自己有1天傍晚在乡村干农活时,偶尔抬头发现夕阳洒金,山谷肃立,1下子捕捉到了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诗意。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事例。当然在对具体某1首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也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从记忆仓库中提取1些画面,与诗词产生共鸣。再现自己的感受自然比再现他人的感受容易,感受自然也更强烈,所以这样产生的美感,要超过单纯设身处地对诗歌意境的再现。

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各自有各自的经验和心得,以上只是1管之见。愚以为,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让古诗词鉴赏真正成为美的享受,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那就是成功的古诗词鉴赏教学。

浅议怎样提高学生作文的教学效率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效率和质量呢?我们的基本做法就是“三点一线”。所谓“三点”,就是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所谓“一线”,就是搞高以写作能力为中心的综合能力。

一、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三点”之中,课堂教学为基本点,以激发兴趣为前提,注重求实、求新、求活。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和催化剂,没有兴趣便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们从多方面努力,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是上好阅读课,让学生通过典范文章的学习,充分感受文学艺术之美,激发起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其次是让写作较好和由差变好的学生现身说法,出学生作文专栏,编辑班级文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其三是请作家、编辑来校开办讲座,与学生进行座谈,利用学校闭路电视、广播进行宣传表彰,形成良好的写作氛围。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写作教学和文学活动,经常和小记者、学生代表座谈,给予指导和鼓励。这一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求实、求新、求活。只有“求实”,才能使学生学会作文;只有“求新”“求活”,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好文章。

二、“三点”之求实

求实,即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在教学中统观全局,分析学生的写作现状,针对问题,排除干扰,有的放矢地逐步推进。例如初中预备年级中有不少学生习惯于“拷贝”作文选,自己并没有实际的写作能力;而课本的作文题又配有《同步作文》,方便了他们的“改编”,这对作文教学具有负效应。因此,我们根据“学会观察”的总体要求,自定作文题,而将课文题目和《同步作文》作为参考,使学生

无从“套改”,只能自己去观察、思考、表达。我们指导学生观察动物标本、工艺品、美术作品、建筑园林、班里具体人物等等,从而使他们学会了定点、移位、比较等观察方法,切实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三点”之求新求活

在“求实”的基础上,我们着重“求新”“求活”。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在审题指导和作文讲评中,发动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并适当让学生自评、互评,以互相启发、促进,老师再作适当的点评。老师讲评也注重求新,不仅注意评析好作文,而且注意表达欠佳但立意取材较新的作文。在评点、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修改,使之逐步成为一篇好文章。

为了“求新”“求活”,我们还常常进行作文展评,适时地组织学生自己选编班级作文选,办好学校文学社刊,多多刊发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坚持指导学生课余练笔和积极向报刊投稿,还举办了学生作品专题讨论会。3年多来,我校有近50位学生在区、市乃至全国的作文赛中获奖,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写作能力,离不开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审美情趣,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学习名家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坚持开展读书活动,把读书、做人、写作结合起来。在读书活动中,我们首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定相应的必读书目。

每届读书活动,我们都组织教师进行阅读和写作指导,开办有关讲座,举行读书征文竞赛。

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读书演讲会、辩论会和讨论会。这些活动在每个班开展的基础上,每年集中展示一次。学生们的读书体会文章不断在《解放日报》《萌芽》《少年报》《中文自修》等报刊发表。此外,我们还围绕读书活动,举办故事会、朗诵会、小品表演等活动。

通过围绕课外阅读为中心和各项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辩证思考、互相交际,以及自我表现等能力。这一切极大地促进了作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我们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去深入生活。

1、坚持课余练笔。课堂作文之外,我们指导学生坚持课余练笔,自编文集,要求学生自由写作,记录成长轨迹。描述生活见闻,抒发真情实感。同时进行展示评比,选拔优秀作文。

2、开展小记者活动。我们在各班和全校广泛开展小记者活动,让学生在校内外进行采访报道。小记者们在学校里采访老师、同学、领导,在校外采访老干部、科学家、作家、里弄居民,从而大大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3、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需要,结合重大纪念活动和社会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积累了素材,开拓了思路,写出了一批好文章。

实践证明,“三点一线”抓写作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浅议小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小学生的语文作业为何需要革命?

究其原因,应试教育导致的时下小学语文作业数量过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往往是抄写生字词,解词造句写作文,反复写写要求背诵课文的篇章或段落,甚至连课后一些供理解课文内容之用的思考题也让学生抄抄解答。 这种陈旧的作业设计和练习,虽然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弊是远远大于利的。其后果是严重的:

第一,儿童的天性被摧残。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可大量的作业充斥了他们课外活动和自由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有的甚至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儿童的天性渐渐被作业所困扰,所摧残,所泯灭。

第二,学习的智趣被埋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包袱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特长得不到培养,智能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势必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和创造智慧造成极大影响。

第三,作业的习惯被破坏。过多的作业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结果是书写越来越潦草,形成作业习惯、书写态度与作业质量的恶性循环。

第四、健康的身体被压垮。小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活动时间少,精神压力大,小学生中已产生不少患抑郁症等心理不健康的儿童。

作业是巩固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必不可少,然而问题是,多年来,语文课外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种封闭、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小学生的语文作业怎样革命呢?

说起革命,并不是全部抛弃那些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适当的抄抄写写、背诵仍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凡事总有一个限度,超过限度物极必反,同类型的作业做得多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也渐渐消失了。本人经过“革命性”的思考与尝试,设计了以下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开放性、研究性、可操作性的多元化作业类型。

1、画画类型,再现情境

对于那些意境很美的课文,教师可以采取画图的办法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再现课文的情境,让学生从画图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画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如教完《水乡歌》一文,我让学生回去熟读《水乡歌》,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美丽的水乡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能照文画图,用图画美再现诗歌美,有一定的意境。画画类型作业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际画图的能力,达到了身心互动、手脑并用的训练效果。

2、演演类型,内化语言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情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

我让学生课后展开想象,自由合作,表演小骆驼与小红马第二次相遇的情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小学生积极参与,争相表演,在不经意间,学生就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演演类型作业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做做类型,体验探究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经常设计做做类型的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看重的并不仅仅是结果,更看重的是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从中悟到的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如学习《乌鸦喝水》一课,在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回家的作业,在家长的帮助下做一个乌鸦喝水的实验。在布置作业时,我交代了两点:一是材料方面的,要求学生找一个与插图相类似的瓶子,一堆石子,一把剪刀。二是操作过程,吩咐学生用剪刀代替乌鸦的嘴,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去,同时注意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由于学生人人做了实验,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乌鸦从喝不着水到后来喝到水的过程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一个一个地放”与“渐渐升高”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做做类型的作业可以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研究,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查查类型,丰富知识

课改强调大语文观,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有效地把已有的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中去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所知甚少,欲知详情”、“立足课内,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课前查一切可查找的资料,收集一切可收集的资料,为学习课文“解决问题”、“获取详情”、“开阔眼界”服务。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搜集有关庐山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的作业。学生回家后,搜集来的资料很丰富。有的从家里拿来了关于庐山图片的挂历;有的拿来了父母去庐山旅游时的照片;有的请家人帮忙在网上找到的有关庐山的各种资料。这些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与庐山相关的知识,学生通过搜集和阅读这些材料,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为把握作者感情奠定了基础。查查类型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

古诗词鉴赏教学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doc》
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