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庸非彼中庸——文化史

2020-03-03 20:10: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此中庸非彼中庸”

——由《论语》解析儒家中庸思想的产生及内涵

一、提要:

本文主要通过儒家著作《论语》及相关资料对流传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庸”思想的产生的基础,主要内涵进行一定的解析,并有对一些目前常见的对“中庸”思想的误解作一下反驳。

二、关键词:

中和、时中、至德

三、正文:

“中庸”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并且被当作是儒家最高道德准则,便时至今日,却遭到许多人的误解,因而带上了贬义色彩,经常用它来形容,没有原则,逃避矛盾,做事不彻底,“墙头草,顺风倒”的现象,曾经的儒家经典道德修养的精华所在,而今落到如此受人贬斥的地步,这使我们迫切需要解开“中庸”的神秘面纱。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已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是《论语》中孔子对首次明确提出“中庸”思想,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但在百姓中却很少见了。”由此可知,中庸思想是非常受孔子推崇的,而且到了“至德”的高度。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① 这是朱熹在他的《论语》注 ① 引自《新编诸子集成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卷三

雍也第六 [宋]朱熹 中华书局 2005 解中对“中庸”的解释,“过”和“不及”是可以看作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现代汉语有“过犹不及”的说法,此过在告诫人们,不要走极端,铤而走险或过分保守都无法把事情做成,更别说做好,平衡这两个极端的方法就是达到“中”,这里的“中”并非不偏不倚的中间,避免与这两个极端拉上任何关系,而是着意追求一种“中和”的状态。“庸”不是现代人所惯常理解的“平庸”、“碌碌无为”,而是一种不偏激的常态,中庸是一种动态、和谐,形成这种状态不是为了逃避,而是想更好的面对,有利于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理学大家程子也对“中庸”作过的解释,“不偏这谓中,不易这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②

程子的解释与朱熹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力求说明中庸是一种定态,即“正道”、“定理”,并且这种定态是通行于天下的,他的这种解释较之朱熹的观点,似乎略显呆板,缺乏灵活性,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大的功效,但实际上,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朱熹和程子在解释“中庸”时的角度是有差异的,朱熹是从为人处事的方法和途径入手的,而程子是从人的道德修养的标准入手的,方法需要在实际中应用的,必须灵活。标准是需要大家遵守追求的,因而要保持相对固定,所以说这两位理学家的解释都可以使的我们对中庸的内涵有更深的了解。

《周易》中说,世界是由阴阳二气化合而成的,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从推演出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阴阳相伴而生,呈现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里阴阳的运转可以看作是儒家“中庸”思想形成的源头,阴阳二气相互冲击融合,同“中庸”所追求的状态有很大相似之处,阴阳化一可以看作是性质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彼此作用的结果,这里的“一”即为“中庸”。

道家的阴阳学说很大程度上是对《周易》阴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肯定了事物包含相成相反的两方面,同时强调反面,认为反面是事物发展的方向,逆可为顺,顺可为逆,阴阳总在相互转化当中,这就是老子所称“反者道之动”,也就 ② 引自《新编诸子集成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卷三

雍也第六 [宋]朱熹 中华书局 2005 是说,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相反的方向发展,即我们常说地“物极必反”的道理,会儒家中庸思想也与这种说法有相似之处,但它重视兼顾两端,不仅强调事物的反面,还强调事物的正面,并且较之道家的观点,还进步性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度,而这个“度”可以看作是儒家中中庸思想的“中”,即为所说的“时中”。

要理解儒家中庸思想,首先要必须弄明白上文所提到的两个概念,“中和”和“时中”,《礼记·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理解为,人的喜怒哀乐在内心中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叫“和”,中的目的在于和,有中才有和,万物都有它的本性,万物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中是万事万物的内心和本在,和是一切事物的通理,这里的“中”在表现出来时,也是强调适当,恰好,而不是指空间上的中间,等分线或所谓的折中。“时中”简言之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任何理论方法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有人说,中庸思想的“中”所追求的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是很难把握的,很多时候因为求“中”而使问题处理的不彻底,从某种程度来说,依然走向了偏颇。其实“中庸”是否彻底,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方法,只要这种方法符合所要处理的事情的本性及其变化规律,那么便会自然而然的找到恰当的突破口,从而达到一种“和”的状态,我们所熟悉的庖丁解牛的故事,经常是被用来说明了解事物规律和各部分联系之后,有利于处理问题,解决困难,其实庖丁解牛的过程也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即当庖丁完全掌握了牛身体各部分的骨肉结构之后,在用刀解骨下肉的先后顺序等方面都能做到事半功倍恰到好处,从而达到了“和”的境界,并且儒家中庸思想是讲求“时中”的,庖丁要根据牛身体的结构,实时的调整解牛的角度、力道及所使用的工具,由此可见,中庸具备刚柔并济强弱分明因势利导的效果,而并非没有彻底性的。

中庸思想承认事物对立的两端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持一种“合而不同”的态度,孔子强调,“执两用中”,既“不过”也无“不及”,如子贡问曰:“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无不及”,“过犹不及”③这里肯定了事物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转向反面,过分和不足都不好,又如,子曰:“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④ 意思是没规定要怎么做,也没规定不该怎么做,只要恰当合理就可以。表明处理事情要有恰当的标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认识和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方法,具有很的实践性,在经济上,孔子主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⑤ 要伦理道德上,他认为“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⑥ 在文学创作上,他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⑦“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⑧

儒家中庸思想是在“礼”、“仁”思想基础形成的,超越了一般伦理道统思想的束缚而达到的一种更高的境界,孔子推崇周朝的礼制,主张恢复周礼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秩序,“仁者爱人”体现的是种仁爱博大的胸襟,这两种思想体系是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立世主张,但在春秋时期,知识分子和地位是很低的,各国都只在为争得土地和人口而不断征战,书生们只有通过到各国去面见君主,展示或者说“推销”自己的治世安民打天下方略途径,才有可能受到国君的赏识和重用,因而知识分子在得势成名之前,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经历诸多磨难,如何做到“甚独其身”,中庸之道给了他们一剂舒心强志的良药,《礼记· 中庸》中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平心静气,做好道德修养,等待上天授予自己的使命,小人则不知天高地厚冒险行事。《中庸》中还记载:“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推崇和努力遵守中庸之道,而小人往往因为一己私利或蝇头小利就以侥幸心理去走极端,违背中庸的理念。

中庸之道乃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有形无形的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它自身所散发出来的智慧的光芒是不会因为一些人的误解而暗淡的。

③④ 引自《论语·先进篇》

引自《论语·里仁篇》 ⑤ 引自《论语·尧曰篇》 ⑥ 引自《论语·卫灵公篇》 ⑦ 引自《论语·八佾篇》 ⑧ 引自《论语·雍也篇》 参考文献:

《礼记 孝经》 胡平生注释 中华书局 2007年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雷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论语》 臧知非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

《先秦儒学要要略》 戴永明著 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2年 《新编诸子集成 四书章句集注》 [南宋]朱熹

中华书局 2005年

中庸

中庸

中庸

中庸

中庸

此爱非彼爱——《廊桥遗梦》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后感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笔记

《此中庸非彼中庸——文化史.doc》
此中庸非彼中庸——文化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