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2020-03-01 21:43: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乡愁》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设计思路:现代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高度的凝练性与鲜明的节奏性,是一种适合学生朗读的文学体裁。 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通过一种手段直观表现出来,那就是朗读。《乡愁》诗句匀称、音韵和谐,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读的诗歌。同时诗歌选取的意象十分独特,和以往固定的一些意象(如柳、月等)相比,显得十分新颖。构思精巧,全诗以时间为序构架诗篇,层层铺垫,将感情推向高潮。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乡愁》,读出节奏、重音和韵律。

2、能找出诗中的四组意象,自觉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想象诗境,并体会创设意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使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3、在朗读的基础上,能体会诗歌的构思巧、形式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诗中的四组意象,自觉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想象诗境。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导入语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吗?

例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2、简介背景

(插入背景)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二、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指导学生达到诗歌朗读的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出音韵、节奏和重音。

(一)读准字音

1、PPT投影:窄 (zhǎi) 坟(fén)

2、学生自由朗读 (PPT投影全诗)

3、听录音朗读

(二)读出音韵、节奏和重音

1、提问:凭着你的语感,结合背景,试着说说在诵读此诗时感情基调如何?语速如何?

明确:感情基调:忧郁深沉 (诗的主题是乡愁) 语速:稍慢舒缓

2、提问:凭着你的语感,结合背景,试着说说在诵读此诗时哪些地方需停顿,哪些字词应该重音?语气如何? 并说出理由。(分节回答) (1)PPT投影以下内容:

读出节奏和重音

怎么划分节奏:按音节和意义划分

什么地方需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也就是说,重要的、需强调的地方)

重音的表现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重音重读 重音轻读 重音高读 重音慢读

(2)具体分析每一节诗哪些地方需停顿,哪些字词应该重音。 明确:第一节诗:

(插入背景)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

小时候 (重音“小时候”,以下类推) 重音慢读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音 “小小”,以下类推) 重音轻读 我/在这头 (重音“这”,以下类推) 重音慢读 母亲/在那头 (重音“那”,以下类推) 重音慢读 (第一节语气:稍平淡,回忆的口气)

第二节诗:

(插入背景)诗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业,成亲后便外出谋职。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乡愁就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这窄窄的船票上多了份甜蜜的爱情。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

第三节诗:

(插入背景)诗人自己少年起就在外漂泊,一直想好好孝敬老母亲,抚慰她那一颗望儿回家望穿双眼的慈母心,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因为远离故土,诗人不仅未能在母亲膝前尽孝,就是在白发苍苍的母亲去世时,都未能让老人家看上自己一眼,就让他带着长长的思念、未了的心愿长眠于地下,念及此,怎不让人肝肠痛断啊!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语气悲伤)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语气悲伤,“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第三节语气:深深的失落和痛苦)

第四节诗:

(插入背景)余光中先生是台湾人,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在福建永春。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光阴似箭,时间的脚步已经迈进了70年代的门槛。可是,在大陆和台湾之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双方没有任何的交往。余先生当时痛苦的想:也许这辈子真的再也回不了大陆了!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却也只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湾浅浅地海峡。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语气要激愤)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第四节语气:而今的惆怅)

(三)总结原因

提问:为什么那些字要着重强调? 明确: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几个形容词突出了对象的特点,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些表现时间的词语,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根红线贯穿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四年大陆的强烈情感。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3、“这头、那头”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表现诗人产生的乡愁。

四、小结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全班齐读

五、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也就是说,重要的、需强调的地方)

重音的表现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重音重读 重音轻读 重音高读 重音慢读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doc》
乡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