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词教学

2020-03-03 13:00: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谈古诗词教学

河北省沧县姚官屯乡中学 王林霞

摘要:语文课本中所选录的古诗词,更是文质兼美。学好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语文素养、美好品质、陶冶情操、传承传统文化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诗词情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遨游史海,走近诗人,读懂诗人,进入诗境,逐渐学会欣赏和审美。

关键词:入境 意境美 韵律美 精练美 古为今用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更以其阳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成为文化星河中最璀璨的明珠。语文课本中所选录的古诗词,更是文质兼美。学好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语文素养、美好品质、陶冶情操、传承传统文化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古诗词教学普遍停滞在背背、译意的层面,理解肤浅呆板,孤本独意,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感觉苦涩乏味。提升学生的诗词情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遨游史海,走近诗人,读懂诗人,进入诗境,逐渐学会欣赏和审美。如何逐步“入境呢”?

首先,“入境”就要学会“穿越”。

所谓的“穿越”就是指导学生既要能横跨千年纵横万里进入诗人生活的时代和情感世界里,进行心灵和精神的“对话”,又要学会智慧地“走出来”,回到现实,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杜甫的《望岳》,要想深刻理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和豪情壮志,必须要了解这位“诗圣”的人生阅历—以“安史之乱”为界,前半生安逸浪漫,壮志凌云,后半生国运衰微,颠沛流离,却能兼济天下。《望岳》是作者青年时代作品,傲视天下意气风发是主题。天宝十四年,幼子饿死,生活穷困,战乱不断,华州途中见到百姓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当诵读到《石壕吏》诗篇时你就会真切的感受到字字如泣,愤然控诉,忧国忧民。大历元年,杜甫从成都到达夔州,生活较为安定,战事平息,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怀豁然释放,激发了诗情,先后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泉涌而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兼济天下的情怀更是感人至深,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再次穿越时空回看自己,正处青春年少,太平盛世,更容易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大一统”诗歌教学理念,可以为学生建立“体系”式的知识结构,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更易被学生接受。

再如李清照的诗词,从《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惬意幸福到《武陵春〃春晚》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满腹愁绪;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亡国之痛和《浣溪沙》“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的帝王雅致之别,如果不把握词人生活“突变”怎会体会到情感变化,不穿越到诗人的时代和生活中怎会一个“背”字所能“感悟”,不回归现实,怎么懂得珍惜。在教学李绅的《悯农》时,针对一些同学浪费、攀比的行为,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两相映衬,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入境”还要学会赏析。欣赏诗人的人格美,更要欣赏诗词的艺术美。

“人格魅力”是最具有磁场的,“人风”就是“诗风”。李白的飘逸洒脱,傲视权贵;王维的清新淡雅,恬淡如画;范仲淹“先天下”豁达;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个性鲜明,后人仰慕。

古诗词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是诗词的精美之音,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凸显其魅力。“诗言志,歌咏言”,我们在教学时应重视引导孩子们大声地、饱含感情地朗诵,稚嫩的童声随着优美的韵律,会很和谐悦耳,但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恰恰缺乏“情语”,缺乏“歌”的咏叹,干巴巴的“诵读”,“美”从何来?诵读诗词一定要把握语音的高低、强弱、缓急,把握准“诗“的平仄工整、“词”的错落有致。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指导朗读时与学生

2 共同探讨:起句与

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

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孩子们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体会到读诗是一种享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就是一种意境美。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把握住诗中的“物“的描写实为绘景衬托,绘景实为抒情渲染氛围,联系诗人的境遇,准确领悟出诗词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例如唐代李白青年时期所作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的峻峭,水的浩淼,绝美的海市蜃楼,无不显示出诗人的浪漫豪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却把对故乡的爱恋漂流在江水之上。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寓哲理于“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情景之中,村美,景美,人更美;只要坚定信念,人生会更美。

诗词的“精炼美”是最能体现一个诗人的文学功底,也是带人“入境”的神来之笔。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质朴之中尽显雄奇瑰丽;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所体现出的恬静淡雅的田园生活跃然纸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多么富有生命力,如果换成“吹”或“到”,便会黯然失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运用“枯,老,昏,古,西,瘦”六个暗淡之字白描式地绘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漂泊的悲苦情思也溢于言表。学生学会鉴赏诗词中珠言妙语,语文素养定会有长远的发展。

最后学会“古今融合,古为今用”。古诗词是现代文学的起源,学会把诗词中的美学巧妙灵活的运用到写作和赏析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诗词的诗力、诗理、诗情、诗趣,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够使人在浮躁中恪守住一份心灵的宁静和淡雅。以古人神交,质朴豪迈;与时俱进,勇于进取,以诗培养浩然之气和创新精神。

3 参考文献:

《唐诗宋词三百首》广西民族出版社 编者:文学明 《诗歌美学》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年版 谢文利 著

专家谈古诗词教学 2

简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例谈古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

例谈现代元素下的古诗词教学

例谈新课标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三部曲”

《谈古诗词教学.doc》
谈古诗词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