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万成武参观心得

2020-03-03 03:32: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相信学生,是一切发展的“源头”

———赴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

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 万成武

两天的杜郎口之行,虽然短暂,但却 “震撼” 了我的心灵,一是被“课堂乱了,学生反了,课后没有作业了,效果却更好了”的现象所“震撼”,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改革,而是一种课堂革命,它颠覆了传统教育观念和形式,是代表新教育、新课程的一种革命。另一个是被杜郎口中学的师生的艰苦条件所“震撼”,我很难把杜郎口“贫瘠闭塞”和风靡全国的“杜郎口旋风”联系在一起。“震撼”之余,总有一点体会,但水平有限,不能进行系统总结,故而只能记下自已的所思、所见、所闻,不完整的地方,请大家谅解。

一、行前之疑:

在参观之前,我对国家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我们学校的课改工作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并查阅了一些关于杜郎口经验的材料,随着思考的深入,内心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疑惑:

疑问一:课程改革与考试如何才能和谐统一?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对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强调“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新的课程改革不单纯追求课本知识的容量和难度,而只是将精选出的、必要的基础学科知识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等等。但现行的招生制度和评价体系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那么,课程改革与考试是否冲突?又如何才能使二者和谐统一呢?此为疑问一。

疑问二:我们学校课改的初衷符合国家课改的精神吗?

课改是我们学校本学期以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对学校课改目标的比较狭义的理解是为了在中考、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是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是从争夺优质生源的角度思考的。诚然,通过课改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我们学校的发展而言,是一项重要的、或者说是关键的措施,但基于上述指导思想的课改符合“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改革精神吗?此为疑问二。

疑问三:杜郎口经验符合国家课改的精神吗?是否课堂、课后两重天?杜郎口中学是否在作秀?

在此之前,我95年到洋思中学参观学习,虽然被洋思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所折服,但我对洋思经验一直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洋思经验中的绝大部分做法都与现在的课改精神相违背,洋思经验只能是应试教育的经验,它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教会学生学会“模仿”,对学生的发展的帮助不大。因此,我对怀疑杜郎口经验也持有怀疑态度,尤其是在查阅了关于杜郎口的资料后,我更加坚信杜郎口中学有作秀的嫌疑。

1 带着上述疑问,怀着更为强烈的好奇心,甚至是持着“挑剔”的态度,踏上参观学习的旅途,没想到的是仅仅两个半天就将我彻底征服,所有的疑问都有了明确的答案:杜郎口经验符合国家课改的精神,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促进学生在能力与情感方面得到了发展;杜郎口经验说明了考试不是课改的绊脚石,课改与考试完全可以完美统一;杜郎口经验使我认识到我们学校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不仅要课改,而且要加大课改的广度和深度。相信同行的领导和同事的感受会比我更深。

二、所见所闻:

只学习一天时间,看的、听的和想的都还不够仔细、完整,也不够深入、全面,因而还不能形成一个系统认识,只能向大家简单介绍几个零星的片段:

1、关于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

历史:教改前的杜郎口中学却是远近闻名的薄弱学校,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

师资:教师中没有一个是原始本科毕业的,就是师专、中师和电大、教育学院毕业的也仅占40%。

生源:该校承担义务教育,主要是招收本乡镇的学生,而且不得拒收,本乡镇以外的学生很少,我们就见到两个不足1米2的特殊学生:其中一个还拄着拐杖、提着尿袋。

成绩:2004年,学校学生升入茌平一中96人,是在此之前10年的总和;05年报考县一中268人,考上了267人,全县最高分学生就出自该校。

由此可见,该校的生源、师资并非很好,而且基础也并不比其它学校强,但这些因素都没有影响课改取得成功。

2、杜郎口的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简介:

“三·三·六”是杜郎口经验的归纳,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自主学习三模块、课堂展示六环节。

(1)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2)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教师提供预习提纲)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展示课中的问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将之收集、整理、分类后写在活页纸上,教师还要提出一些可预见性的问题、可拓展的部分、学生的易错点等。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 实行“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让全体学生全心全意说、谈、演、写。

(3)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

2 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3、数学课堂实录: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是名副其实的“教学超市”,这样的课堂我从没见过,但听说过美国课堂的开放程度,也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专家们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下面向大家介绍亲眼所见的一节数学课情况:

上课前一两分钟,教师拿一叠写有不同题目的纸条分给组长,组长迅速分发到学生,学生立即到教室内外的黑板前抄题、画图,解题,先做完的就凑在一起相互交流、评论。几分钟后所有学生就全部完成,这时,老师就站在学生中间,简单总结上一环节的情况,有表杨、有中肯的批评,更多的是鼓励,接着就宣布上课。这时,一位学生走到前面的那块黑板前很大胆地讲了起了,所有学生就“呼拉”一下全部围在那块黑板前,最前面的同学基本是“蹲”着的,后面的同学大都是站着,甚至有的是“坐”在另一学生的腿上。前面学生在“认真”地讲着,老师和其它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讲完后,立即就有同学大声指出不足或其它方法和思路,这时老师对解题思路进行简短归纳,并不停地“追问”,引导学生深入地思索和探讨,老师话音还没落,另一个又主动地出来讲另一题,不仅有题意的分析,还有解题的思路,同时还要相关知识点的回顾,使我感到感慨的是还有本题的易错点及解题的方法归纳,更使我 “惊诧”的是刚讲完,就有学生立即对讲解的学生提问,并评价对不对、好不好。就这样,每个问题都由学生讲,老师点评、追问,还不时有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问,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老师简要总结知识、评价学生表现、布置下节课任务,并将评价明确地写在规定位置(保留一天)。

这就是杜郎口的课堂,课堂不是一言堂,而是百家争鸣,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力的培养,是健全人格的发展,更是自信心的展示。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根本不可能相信会有这样的故事,异常热烈的课堂氛围会将个别听课老师感染到失态的程度,居然站到黑板前与学生争论!

4、学生习惯的养成:

(1)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内、教室内,随处可见的励志语言和标语,如:“探索使人聪明,合作使人快乐,展示使人自信”、“相信自己行,自己方能行”、“让生命因青春而永恒,让青春因课堂而闪光”„

(2)高效有序的课堂组织: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参与面广,而且高效、有序,学生的发言几乎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情景,不需老师调解,学生同时说上一句半句的,就自动会有人让出来。学生精神之抖擞,精力之集中,思维之活跃,足以令所有步入课堂的听课者都为之激动不已。

(3)工整的板书和流畅的表述:任何一位学生的书写的工整程度都不比我们班上最好的差,任何一位学生都能做到有条理和流畅的表述,这没有老师的指导和要求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4)一个镜头:学生课间自觉地捡起粉笔头;

一张检讨书:组长未能帮好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而深刻检讨;

(5)学生的课外活动的安排,有序,每个学生都有活动,不同的学生参加不同的活动;

三、学习感悟:

感悟一: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应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我们从杜郎口经验可以看出:发展学生能力与考试不矛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不仅掌握基础知识,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在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中受用不尽。

感悟二:课改需要全体老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课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坚持、落实、反思、完善”。课改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完全一帆风顺,这需要我们坚持、要把措施落实到位;课改不可能一步到位,这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完善。

感悟三:课改需要全体老师彻底解放思想,要真实地“相信”学生,给学生表现和展示的机会,教会学生赏识自我,将课堂还给学生,帮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对学校课改的几点建议:

1、课改可扩大范围、加快进度,初期可从初中政、史、地、生学科寻找培养学生习惯的突破口;

2、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建议学校邮购光盘让学生学习、感受;

3、加大教材研究的力度,从编写预习提纲、将课本知识问题化入手,着手编写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

4、课改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改进;

5、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正确领会课改精神。

以上是我这次学习的体会,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参观心得

参观心得

参观心得

参观心得

参观心得

参观心得

参观心得

参观心得

参观心得

参观心得

《0704万成武参观心得.doc》
0704万成武参观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