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院感受人间天堂

2020-03-02 17:00: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平时很少去寺庙,想象中的寺庙是清规戒律,不食人间烟火,去了之后才发现寺庙是活泼泼的,寺庙里有清净、有文化的传承。寺庙有养生、武术等课(少林寺、古宇寺),有的会有禅修(苏州西园寺),夏令营(广东韶关东华寺、河北柏林禅寺)等。

人间天堂——昭明寺之行

在大家的提议下,何老师同意带我们去杭州东天目山的昭明寺。

经过几次转车,最后一趟中巴把我们载到一个小山村,下车后我们徒步去下苑(昭明寺在下面的一个接待站,有大殿、食堂、住宿的地方)。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向前延伸,郁郁青山,潺潺流水,竹林、红枫、叶子金黄的银杏树。路上碰到阿公、阿婆忍不住地和他们打招呼。房前屋后、路边见缝插针地种了些菜,地头有浇水浇粪用的桶。村民分散居住,一个村子绵延了几里地。不见高墙大院,只有很简单的半人高的透漏围墙,有的甚至没有围墙,完全敞开。一户人家的屋门大敞,里面堆满了刚收获的红薯,皮面泛着白粉的老南瓜,我们不禁进门去看,屋里也没人。沿途村民日常所用,多取自自然材料:陶缸、竹篱、石墙、竹制品„„。村民房子四周或多或少会种一些花——桂花、正在开花的枇杷、正在开放的菊花、暗红色不张扬的鸡冠花„„。村里有一个公共的小广场,一长条空地上铺着地砖,有娱乐设施,四周种了些花木,所选花木酝酿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有人家在晒一种类似白菜的叶菜,问当地人打听,是做腌菜用的,冬天吃。村子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自然、开放和淳朴。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下苑。进寺院前,老师讲了一些入寺的规矩。以前去的是旅游景点的寺庙,这是第一次正式地有老师引领着稍微明白地进寺院。进去后先拜佛。每个佛像上贴了解释牌,在这里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大雄宝殿,为什么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阿弥陀佛有什么含义,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韦陀菩萨„„,是做什么的。拜过佛后我们去接待室,那里摆了很多书,可以免费结缘。11点是这里的用餐时间,我们到达时间是1点多,用餐时间已过,但餐厅门口外一张桌子上有茶水供应。我们做在餐厅门口对面的长椅上休息了一下。餐厅里正对门口的墙壁上贴了三德六味,是佛陀写给厨房人员的教导。三德是清净、柔软和如是也,六味是淡咸甘辛酸苦。以三德六味做出的饭入佛体,进菩萨口,畅四肢百骸,滋养身力、心力,做饭的人功德无量。

2点多的时候,我们沿石阶上山去上苑。3点多快到五里亭(昭明寺物资在这个地方转运上山)的时候,途经一棵榕树下的一间小屋。在这里我们一直逗留到天黑。这里的逗留让我们结了一些善缘。

这间小屋住了两个师兄(在寺院里,同修的人不管老少皆称师兄),其中一个是来自南京的72岁的阿婆,为了戒掉自己身上的习气,她来到这里。她很会做活,是她修缮了这间小屋,开辟了一片菜地。菜养的很好,四周用篱笆围起。小屋外面搭了个换衣服存放东西的小棚子,用木板钉的,外面为防雨裹了一层塑料布。棚子虽小,但收拾的很利索:四面有架子或者扯了绳子,可以挂或者放东西,中间的地方空出来,行、坐方便。见我们饿了,一个师兄打电话给五里亭值班的一个师兄——胡师兄,给我们送来了一些红薯、胡萝卜、煮豆子豆干和笋干。于是我们跟胡师兄结缘。他浑身洋溢着谦和,发自肺腑地分享了他学佛的心得和改变。并向我们推荐了一些精典的书。

天黑后,我们上山,夜晚上山的感觉比白天要好,夜晚寂静,在你看不见路的情况下,你需要全神贯注的来走路。到山顶的时候,听不到人声喧闹,也没有灯火闪耀,只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和佛号声,以为大家都休息了。进门后,才见有行人,仿佛走在天街,大家穿梭来穿梭去,但很少讲话。因提前有联系,尽管到山顶已经是七点多,还是被人引到斋舍用斋。因寺院用餐时间结束,我们在厨房进餐。厨房里很整洁,一些饮水的杯子集中放在一张小的几案上在门口。有工作人员在清洗东西。一个年长的一团和气的阿婆把饭端给我们。

吃完饭去接待室挂单。男女分坐两排,接待人员很和气的给我们讲了来这边的规矩:上课、斋舍、寮房(住宿的地方)、发心做义工„。讲完后我们带着神圣感去寮房,寮房很大,两边是三层的通铺,可以容纳几百人;被褥叠得很整齐,中间走道上有架子,可以摆放书包等用品。先登记,接着寮长讲了一些规矩:洗漱、起床时间、止语„,完了后安排床位,我们住上面的第三层床铺。一切很有秩序。此时8点多,很多人在上晚课还没回来,寮房里主要是我们一行人,但是有人来教我们叠袜子。她说各位菩萨,接下来呢我教大家叠袜子,平时的时候如果大家把东西收拾的整整齐齐的就有清净的环境,也有清净的心。9点下晚课,寮房里一下回来很多人。又有人开始教叠被子,边教边说,被子呢无偿的供给大家盖,给大家温暖,这是什么呢,这是菩萨啊。临睡前,有人来说明天早上哪里哪里需要人,需要几个,哪位菩萨愿意发心去帮忙。一起同行的明玉报名明天早上剥蒜,我报名去洗菜。

早上2点半有人喊起床(早课3点开始,6点吃早饭)。我跟两位师兄去备菜间。一进门,洗手、换围裙、戴帽子,有组长安排你做什么,并进行指导。我被安排剪一种帮像白菜、叶子像油菜的一种绿叶菜上的黑斑。组长过来指点,病斑剪掉,黄了的叶子还可以再吃要留着,她说这些菜从生产到这里不容易,是四方善众供奉的,要珍惜,这也是惜福。剪掉的部分放到一个盘子里。站在备菜间,感受着这里。两边是放东西的架子,中间两排工作台,收拾的很整齐。屋内没有污浊的味道,而是弥漫着一股清气。很多人在投入的削土豆皮、洗土豆、切南瓜„,各司其职、各安其事。组长不时过来指导和检查。想到,千百年来人间风俗不知更迭了多少次,深山寺院中的传统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一直站到6点多,跟着大家去吃饭。穿过厨房,里面有人在不停的忙碌着,速度很快却又有条不紊。备菜间的人是第一批到达斋舍的,里面有十几张桌子,每个桌子可以做

八、九个人。大家排好队,有人引导你坐下。大家坐好后,开始念十声阿弥陀佛,感恩那些为餐桌上的食物付出的众生。桌上有烤土豆、切糕、地瓜粥、姜糖水、萝卜咸菜、白菜咸菜、甜面酱、腐乳和醋,简单却又精致,五味俱全。还未等吃完,有人引导大家念十声阿弥陀佛,表示用斋结束。人们陆陆续续离开,碗里还有饭,就留在那里继续吃完。

吃完早饭回寮房,有工作人员在宣布上午需要做的事情,并在找义工。菜库急缺剥蒜的人,于是去菜库剥蒜。菜库里面陈列了很多的架子,架子上的框里装满了耐储存的菜。有着好奇本性的我问负责菜库的大姐为什么要剥蒜,寺院里好像不吃蒜。大姐说是腌了治感冒的。向大姐请教了腌蒜的方法(蒜先用水泡过,可以去蒜味并好剥皮,一桶蒜倒三碗糖一碗盐,腌半个月)。

因为早上十点多要下山,只剥了一会儿就去观音殿和天王殿请书了。在观音殿里,恰逢胡师兄也来,他不断的拿给我们他向我们推荐过的书。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

因为要买一个播放器,去了一趟弥勒村的财务室。弥勒村里,见有老人在挑小米,有一些大缸,晒着一些洋姜,还有一些宿舍,后来知道这是寺院提供给老人住的地方,老人在这里可以安度晚年,类似于敬老院。

10点多的时候,大家集合下山,下山的路上遇见很多人在背山,所谓的背山是把山下的一些物资背上山来,有木柴、菜、米,还有石板„„。这些人多半都是四方来这里的香客,自愿来做这些活,背山是一件很重的活,但大家面带喜色,而且表现出非凡的毅力。

途经下苑,赶上吃斋的时间,留下来吃了一顿斋饭。一进去,有人引导你坐下,发碗,发包子,倒汤,来的晚,汤不够,每个人平均分了一点,又去拿了暖瓶每人倒了一些热水。 很虔敬地吃了一个包子,馅儿里有香菇、芹菜、白菜、粉丝,很清淡,汤是豆腐汤。吃完饭,看着对面墙下贴着的三德六味,感觉这一次是来受教育的。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个世界,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是因为有大道撑起。什么是大道,归根结蒂是博爱、仁慈、秩序、谦卑、忍耐„„。大道滋养了万物,万物又反过来回报大道。寺院遵循着大道的原则,向八方众生 2

开放,免费提供一切方便,以法布施给众生注入一股精神的力量,以慈悲、秩序、戒律来教会众生做事情。众生在这里灵魂被滋养后,内在的善被激发出来,又自愿的做一些事情,在离开这里之后,又把这里获得的精神带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这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西园寺之行

体验了寺庙是修行的很好的道场,在工作坊最后一段时间,带我们到寺庙修行。这次去的是苏州西园寺。平时这边是不接受外人挂单(登记)的,来的时候正赶上这边的几个大型的活动(七天的念佛

七、禅七和八关斋戒),在一个师兄帮我们联系下,我们有缘来到西园寺。在这里我们上早晚课、做义工(念佛七)、读书,很充实的度过了八九天。 1在西园寺感受大美

①园林之美

这是一座古典园林风格的寺庙,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碧波流水,古木芳草,但这里更多了一股清幽、和谐、柔美、大气和神采奕奕。

寺院分生活住宿区、大殿和西花园,

生活区是四合院的形式,以廊贯穿,廊到处是贯通的。

院子不过十几、二十几个平方,每个院子或者种一两株植物(石榴、海棠、松树、桂花等),或者几株,却没有紧迫感。大殿和所有寺庙一样,有大雄保殿、罗汉堂、观音殿,石头铺就的院子里有池子,有几棵粗的古木,给人的感觉是疏朗利落。

西花园不过10几亩地,人在里面却是回味无穷,有一种集约大气的美。中间是一个大湖,占了整个园子的1/3;一个相对大一些的建筑—茶室—湖的一侧,湖中央一个小亭子。湖的另一边种了一些树木。园子的布局既开阔又含蓄,营造小空间的手法很高超:园子的一个角落里,山石相叠,聚成一座假山,石洞门,山上植树,设一个小亭子,一个空间;茶室前一个长廊,下植几株紫藤,就是一个空间;贴湖边一个地方,石头垒台,高出平地半米,上面生长着几棵古木,下面几株矮一些的花木,摆几张石桌石凳;树林里的路是贯通的,哪里都能走得通,有宽阔的空间会摆石桌石凳。这里的茶室也是古典的布置,里面有两个架子,上面摆了些法师写的书和光碟,每周日,有法师在这里开示,比起外面的茶室,更给你一种底蕴。在西花园里,你能感受到我们古人的秀外慧中、内敛,他们的修身养性,他们的身心和谐。

寺院里各个地方都是贯通的,一个师兄说下雨的时候在里面走不用打伞。寺院整体上

感觉像一个人,生活住宿区象人的身躯,大殿像人的脑,庄严有条理,西花园像极了人的心,自然、柔美、和谐、静谧。

来苏州,也抽空去了留园和拙政园。虽说两者都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都是古典园林中登峰造极的作品,却是文人情趣才艺的作品,和西园相比,少了些清净和精神的美。 ② 众善聚集之美

寺院来往居住的众生:法师、义工、香客,无不是为真善而来。你不经意间遇到的人都是有故事的。寺院人的相处很温和有礼。 ③法之美

寺院里周期性的会举办一些活动:八关斋戒、念佛

七、禅七„„,期间有法师引导和开示;每天有早晚课。寺院里有一个弘法部,每周举办一次沙龙,探讨人生的问题,还可以请法宝(一些书和光碟)。

实际上在寺院里处处在表法,你留心处处皆学问。 2 一次沙龙

寺院每周三会有一次面向大众的沙龙。我们去的那天刚好赶上一次。参与的人分小组,引导者(既负责引导,又要做辩明者,总结者和鼓励者。大家分小组)引导大家以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讨论的是济群法师的《人生五大问题》。

讨论问题有:

A当哪些情况下,我会感到幸福?

一个师兄说“红尘喧嚣处聆听清凉法音,世事纷扰中照见念念起落,以清净的心活在此时此刻就是幸福”。

B 人生却是充满了酸甜苦辣,为什么是苦的? C 获得幸福方法? D 写出20个我是:

E 为什么说一切烦恼皆以我执而起?一个师兄说出自己的烦恼,然后大家帮忙出点子。

F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G 什么说命运取决于我们自身?

H 请为自己写下自己今生的使命: 3念佛七做义工

来西园寺赶上他们念佛七,有机会做佛七的义工,负责维持秩序和服务。七天里有很多的感动。

第一天早上来了很多人,大部分都是老人。在绕佛的时候,看着他们边走边念佛号,有一种感动.净空法师说,念佛号有很大的能量,可以抵消因为现代社会问题太多而产生的负面能量.他们念佛号既为自己,也为众生.有一位老婆婆腿脚不方便,站都站不稳,还是跟着拜佛.

因为是第一天维持秩序,有些不懂,一天下来,感觉没做多少事,却又有些无名的累.

第二天开始前有师兄拿来了止语胸卡,又教我如何维护道场秩序:男众、女众分开,男众在女众前面„„。今天道场感觉出奇的好。中间有跟着大家打坐,念佛号的时候,很投入,念的很大声。结束后,旁边的师兄对我说,我的音调不对,虽然大声跟大家的却不协调,她教我怎么正确的念。中午在寄包处值班,和几个念佛的师兄聊天,师兄推荐读〈〈无量寿经〉〉,她们说她们每天讼,讼得满心欢喜。上面有讲做人做事的一些标准。并说第二天要拿一本送我。今天拜佛的时候感到众生皆有智慧。佛法珍贵,但不一定要苦口婆心的去讲,只要把众生领上这条道,他们可以自己来向前走。

接下来几天里,大家熟悉了秩序,所以不用太大去维护,大家都在状态。其间也有和一些师兄结缘。曾经纠正我佛号音调的师兄分享了她的故事。小时候家里是老小,很任性、也很暴躁。丈夫前几年生病,听人说求佛可以有效果,于是去求佛,而入佛门,听了净空法师的讲座后,变得谦让而有礼貌。她的哥哥见了她,说她怎么换了一个人。她的丈夫是个很温和正直的人,在单位里位高权重。丈夫生病期间,她精心的伺候,丈夫身上干干净净的。往生前她请助念团的人来助念,她对丈夫说,你是我的丈夫,你是我唯一的丈夫,我今生只有你一个丈夫,你放心的走吧。念了24小时后,丈夫身体软,面色红润,她说丈夫走后,他还活在她的心里。听了她的故事很感动。

最后一天,念佛的人特别多,绕佛的时候,站在门口,看者他们,一个师兄转过脸来,一下看到她布满沧桑的脸,眼泪就掉下来。知道她历经沧桑,也看得出她并不是很爱自己,也知道很多人和她一样。心里默念希望佛菩萨引领更多的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寺院工作总结

互联网+寺院

寺院建设

寺院名录

寺院制度

寺院养老

湖南寺院

寺院管理制度

寺院管理制度

鄞州区寺院

《在寺院感受人间天堂.doc》
在寺院感受人间天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