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20-03-03 02:32: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肖石通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日趋繁荣,今后还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形成文化产业链。

〔关 键 词〕 文化产业 发展 研究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80年代初,以“以文补文”、“多业助文”为主要内容和手段的文化产业开始在我市萌芽,同时培育了“文化人”市场经济意识;二是到9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我市文化产业也逐步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文化市场呈现早期作坊式的发展;三是到20世纪末,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要点中正式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2000年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后,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文化产业的载体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强,质量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群众文化有了新的进展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初步改变了文化部门独家办文化的观念,走出了一条“群众文群众办”的工作路子,形成了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同步发展的新格局。实施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文化先进企业、“蒲公英计划”、“2131工程”成效显著,2000年至2004年底给农民放电影共6000多场,乡(镇)文化站工作运行正常。

(三)文艺创作屡出成果

市群众艺术馆开展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辅导培训工作,2000至2004年共组织各种活动57次,参加人次6万人次,辅导培训6000余人次,发表作品(省级以上)96件,获省级以上奖78个。其中《奔向未来》、《文化园是我家》分别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二届蒲公英金奖和创作银奖;2003年3月《迎亲歌》获第四届老年合唱比赛金奖,同年8月,再获第二届“西部民歌、民歌手大赛”金奖;在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我市创作的曲艺《伞下情》获入围奖,摄影品《天下粮仓》获优秀奖,董成获“优秀农民画家”称号,徐承波获“提名农民画家”奖。市文工团组织的山莺合唱团,2000年在广东获“中山火炬杯”中国合唱节优秀奖,2004年又在无锡市获“第六届中国合唱节”合唱比赛银奖;2002年成功举办了张植星个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2004年初,市文工团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化厅、省科技厅授予1998年至200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四)文化基础设施及文化网络逐步完善

全市各县、特区、区文化馆、图书馆基本建成,有线电视网络改造逐步进行。初步形成了以市文化馆为中心、乡文化活动站为依托,村文化室为纽带、农村文化中心户为基础的四级群众文化网络,随着文化基础设施的健全,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得到完善,居民文化品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五)文化市场日趋繁荣,管理逐步规范化

我市娱乐业、音像制品出租零售业、图书销售业、印刷业发展较为迅速,虽然总户数增加不多,但规模扩大了、档次提高了,现全市共有歌舞娱乐场所99家,文化艺术培训23家,电影放映2家,工艺美术装璜6家,电子游戏厅50家,茶室、咖啡屋、酒吧50家,老年活动娱乐室72家,台球室28家,保龄球馆1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286家,网络文化经营户128户,印刷业36家,书报刊发行169家。截止2004年,解决就业人员4000余人,为国家创税250万元。基本形成了门类较齐、布局较合理及投资、经营主体和消费多元化的文体市场新格局。文化市场法制化程序不断提高,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坚持常规

管理与突击检查相结合、行政稽查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保证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行业增加,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2004年全市公共图书馆3个,总藏书量2.32万册。文物机构5个,参观者达7.6万人次。音像业、文化旅游业、计算机网络等行业从无到有,已形成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网络体系,2004年我市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中演出机构为2个,影视业2家,艺术培训业23个,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我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7.81%。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83%。

(七)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市档案事业基本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档案工作在全市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不断深入。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档案工作重视的力度在加大。三是档案部门的工作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四是市、县各级档案馆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馆藏档案不断丰富。五是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六防措施,安全保管条件得到改善。六是档案编研工作有新成果,完成了《六盘水重大事故实录》、《六盘水重点工程简介》的编辑和印刷出书工作。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尚处在早期自发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幅度不大,形不成有一定影响力、辐射力的规模。

(一)比重偏低,发展水平不高

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虽然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仍显得总量较小,产业门类之间的有机联系少,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化产业链,更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群体,为此,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编低,发展还很不充分,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观念滞后,运行机制不活

具体表现在一些单位或个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够明晰、观念陈旧,难以用大文化的观念对文化建设进行产业化运作,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仍然不同程序地扮演着“办文化”的角色,且各自为政。文化市场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文化管理的体制不顺,投资管理机制不适应文化市场发展的需要,宏观管理政出多门,产业链条人为割断,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期以来,条块分割,行业壁垒的存在,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还不太完善,文化产业单位,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一些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习惯吃“政策饭”。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文化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制约着文化资源的流动与整合,使得文化生产和服务基本游离于市场之外。

(三)人才不足,缺乏智力支持

我市急需一支有文化、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队伍。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983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0.37%,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至6%。我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也不高,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这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度、结构、从业人员及市场准入条件都有着必然联系。

(四)文化产品结构单

一、消费渠道狭窄

尽管这几年文化市场有所发展,社会文化活动有所增加,但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市文化技术含量低,文化产品品种不够丰富,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特别是在高雅艺术领域,市场机制引入不多,消费群众尚未真正培育壮大。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必须以创新理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培养和引进人才,健全和夯实文化产业基础,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稳步高效发展,实现我市文化产业由初级向高级的跨越。

(一)提高认识,创新发展方式

大力宣传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要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推进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及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文化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对具有不同属性的文化事业,在发展方式上同样应有所不同。对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扶持和保障力度,对诸如电影、广播电视、咨询业、旅游业等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勇于解决思想,拓宽思路,重点走社会办产业的路子,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二)摸清家底,科学规划

在对我市文化产业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发展文化产业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战略、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因此,必须反复论证科学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战略、目标任务和突破口,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特色优势,广泛吸纳各地、各部门优秀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坚持高起点原则,与必要的政策导向、政策鼓励、财政支持、法规管理、市场培育相结合。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文化产业发展软环境的培育、文化产业的丰富、文化服务的繁荣、文化消费的便利以及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等。

(三)部门配合,整体推进

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关心支持文化建设,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文化政策,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各级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综合协调。各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经常宣传报道各地文化建设的新动向、新举措和先进典型,引导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四)完善政策、营造环境

一是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制定包括用地、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先搞活,再规范。改革文化市场准入限制,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企业注册资标准,先放开搞活,再规范治理,做到来得了、留得住、盘得活;三是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良性发展。允许其他经济成分进入,鼓励竞争,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对具有一定基础、规模和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给予贷款、税收的扶持,着力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四是推进管理创新,优化服务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通过政务公开、政府承诺、行政限时服务、治乱减负、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等,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形成有效的行政运行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五)扩大开放,加大投入

扩大对外开放,改革投融资体制,多方筹资,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市文化产业投资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资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展文化产业,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必须从单纯的政府投入,转向以政府引导,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一是继续探索政府资金引导,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筹集资金的文化产业发展新的机制,在目前市场机制和民间投资正常增长的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仍要增加一定的政府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政府可适当增加财政预算资金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引导资金,更多地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三是对文化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各级政府可采取贴息的办法,积极向文化产业项目发放贷款,促其尽快成长;四是借鉴工业领域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加大文化产业利用社会资本和外资的力度。

(六)搞活市场,引导消费

要大力拓展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市场的拓展,要立足省内,面向全国,立足现实,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挖掘题材,拓宽思路,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同时要打破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模式,文化、文物、旅游、交通、城建联手,统筹规划,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发展受益。增加文化产品对市场的供给,引导消费。向市场提供充足的、能满足不同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总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有赖于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进行调控,有赖于建立健全开放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文化市场体制,有赖于发挥政策优势,实行倾斜的文化产业政策,只有多策并举,全民动员,才能促使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驶入快车道。(注:数据来源于部门)

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发展湖北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oc》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