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重汽车发展历程

2020-03-03 10:24: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载重汽车发展历程

张琼

(1.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重庆永川 402160)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简介:张琼(1992--),女,重庆酉阳人,学生。

通讯地址及邮编:重庆市永川区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402160

联系电话:18725693067

E-mail:1226939942@qq.com

中国载重汽车发展历程

【摘要】从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载重汽车以来,中国的载重汽车不断的创新发展,直至今日我国的载重汽车在世界上也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

关键词:汽车;卡车;重汽;自卸车;发展史

一、载重汽车的定义

载重汽车,一般称作载货汽车,又称作卡车,指主要用于运送货物的汽车,包括自卸卡车、牵引卡车、非公路和无路地区的越野卡车(在军事上应用广泛)和各种专为特殊需要制造的车辆(如矿卡、机场摆渡车、消防车和救护车、油罐车、集装箱牵引卡车等),有时也指可以牵引其他车辆的汽车,属于商用车辆类别。一般可依造车的重量分为重型和轻型两种。绝大部货车分货车都以柴油引擎作为动力来源,但有部分轻型货车使用汽油、石油气或者天然气。

载重汽车可概略分为三大类:

一般货车

指引擎操作室与车体本身固定连结一体打造之车辆,大致分为两类:框式、倾卸式,这两类车体又包含了全密式、半密式、开放式三种。(例:一般军用卡车,或一般家庭垃圾收集车辆)

密斗货车

密斗货车,与货柜车有所不同的是,密斗货车并没有分开为车架和拖货车车头。

密斗组成

一辆密斗货车,有可以分为这些部分:货车的车底和车头,一个载货的货斗,一块升降板(香港称之为“尾板”)

而密斗货车可以分为以下吨数:5.5 吨或以下(小型货车),7.5 吨、8.0吨、8.5吨、9.0吨、

9.95吨、10吨、13吨(中型货车),16吨、24吨、30吨(重型货车)。

运行原理

货车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器系统四部分组成。货车运行主要由发动机和底盘参加运动,其中底盘包括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

二、中国载重汽车的发展史

1,新中国成立前

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中国早有与汽车类似的交通工具了,但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其实在十八世纪中

后期才在欧洲出现,那时出现的是蒸汽汽车,与现在的汽车有很大的不同,但现在得汽车也是在蒸汽汽车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汽车首次传入中国是在1901年底,匈牙利商人李恩时将两辆美国制造的“奥兹莫比尔”牌汽车从香港运到上海。但是在时局动荡之下,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并没有能够发展起来。到193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8484辆,这其中竟然没有一辆是国产汽车。

1931年5月31日,辽宁迫击炮厂在张学良将军的支持下,从美国引进技术,制成民生牌75型载货汽车。这是我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该车载重1.82吨,长头、棕色,采用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65马力。前后四轮为单胎,轮距4.7米,最高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首辆民生牌汽车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然而四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陷入日寇铁蹄之下,即将完成的首批40辆汽车及零部件被日军全部拖走,刚刚萌芽的中华民族汽车工业就这样被扼杀了。

1934年3月,伪满实业部按照日本关东军的旨意,在原辽宁迫击炮厂旧址上成立了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该社应日本扩张侵略的需要,从事汽车的修理和组装。此后日本又在哈尔滨、长春等地建立了货车生产厂。到1940年,东北地区的汽车生产能力达到数千辆,其它省市仅有零星试制工作。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把所有日资产业视为战利品,汽车制造厂被拆运一空。至此,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而对于中国来说仍是一片空白。

2,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新开始发展汽车工业。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兴建,设计年产3万辆4吨卡车。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卡车驶下生产线,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就此诞生。1960年,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制造出中国首辆重型卡车黄河系列JN150,相等于车辆总质量的14吨。在此期间,济南汽车制造厂的主要产品是,“黄河”JN150型八吨载货汽车和“黄河”JN151型八吨载货汽车,二者的不同在于:“黄河”JN150使用的是上海柴油机厂生产的“东风”6135型水冷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黄河”JN151使用的是杭州汽车发动机厂生产的“鼎”牌6120Q型水冷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东风”6135型发动机的排气量为12升,最大输出功率210马力;“鼎”牌6120Q型发动机排气量为10升,最大输出功率为160马力。由于前者的性能比后者要优秀,所以“黄河”JN150的销量要远大于“黄河”JN151,这种局面也促使杭发进一步研制新产品。

1958年后,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等4个较有基础的汽车制配厂,经过技术改造后,成为第一批地方汽车制造厂,全国汽车工业形成了“一大四小”的格局。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之初,就选择以中型载货车、军用车及改装车为发展重点,使得产业结构从开始就出现了“缺重少轻”的问题。矿用自卸车等重型车辆,仍需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大量进口。

然而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阻断了我国矿山车辆进口来源,影响到矿冶工业发展。60年代中后期,欧美国家的矿用自卸车载重能力已经达到150吨,并开始发展电动轮技术,我国已明显落后。此时,国家提出“大打矿山之仗”的决策,研制矿用自卸车成为发展重点。1968年10月,国家一机部要求上海试制大吨位自卸车。

1969年9月,上海汽车制造厂等单位,采取全国大协作方式,试制成功SH380型32吨矿用自卸车,并送到北京参加国庆20周年游行检阅。该车以苏联别拉斯540型27吨载重车为样本,采用上海柴油机厂的6315-12V柴油机,额定功率294千瓦。货厢后倾自卸采用双筒四级装置,液力变扭机械式变速器,液压空气减震器,最大时速50公里,最大爬坡率为36度。

3,改革开放初期

1971年2月转由上海货车厂生产,至1980年停产,累计生产637辆。

上海32吨矿用自卸车成功投产后。1971年1月,国家一机部向长春一汽下达研制CA390型60吨矿用自卸车的任务,先后完成两轮样车试制,1973年12月31日试制成功。该车长9.2米,宽4.6米,高4.3米,自重43.5吨,由重庆新建机械厂提供发动机。后来一汽将整套图纸和全部试验资料,移交本溪重型机械厂生产。1975年11月15日,本溪重型机械厂试制成功LN390型60吨矿用自卸车。此外,天津、常州、北京、甘肃白银等地,陆续试制成功15-42吨矿用自卸车,缓解了当时矿山、石化、水电、运输等部门急需载重车辆及配件紧缺的局面。

1984年,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与中国其它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商合并,组成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其于1990年与数家相关业务实体组成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

1984年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引进整车技术,在国内联合生产“斯太尔”系列重型

汽车,济汽是主要项目单位之一。在加速消化吸收“斯太尔”技术进程中,济汽利用斯太尔先进技术优化黄河”第二代产品,在斯太尔产品和黄河产品的系列化、通用化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并通过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成果以及生产设备,使工厂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和产品的技术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4,我国载重汽车的近年现状

2000年12月28日,经朱镕基、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四位总理、副总理同意,正式批准《关于重汽集团下放山东部分分立重组破产方案的编制》。

2001年1月18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济南正式宣告成立(简称中国重汽)。马纯济豪情满怀地向各界来宾宣布:中国重汽集团将以加倍的努力,实现“一年持平,两年赢利,三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担当起历史责任,回报社会和用户。

2002年8月18日,中国重汽集团建成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桥箱生产基地。

2003年6月9日,中国重汽集团与沃尔沃卡车公司重型汽车合资项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约。6月30日,国家商务部批准了中国重汽与沃尔沃合资合作合同。7月10日,合资企业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3月31日,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举行隆重的开业仪式,同日,本土生产的第一辆沃尔沃重型卡车在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下线。

2003年12月1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重汽集团重组山东小鸭电器方案,中国重汽集团开始进入资本市场。2004年2月12日,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山东小鸭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由“小鸭电器”变更为“中国重汽”。

2004年8月6日,中国重汽(香港)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注册成立。8月7日,中国重汽(香港)国际资本有限公司经商务部批准正式成立。

2004年10月28日,代表国内重型汽车最先进水平的HOWO7系列重卡在中国重汽下线。这标志着我国的重型汽车整车技术开始与国际重型汽车先进技术接轨。

2005年12月12日,中国重汽集团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OWO重型卡车第

10000辆车驶下生产线,标志着HOWO重卡当年投放市场当年产销突破万辆,这在中国重卡史上尚属首次,在世界重卡史上也是奇迹。

2006年4月交通部向社会推荐的道路货运汽车及列车第一批车型正式发布。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

HOWO列交通部首批推荐车型之首,有8种HOWO车型被推荐,分别有厢式运输汽车列车、20英尺集装箱运输汽车列车、散装水泥运输列车、煤炭运输车列车、40英尺集装箱运输车列车。

2006年4月18日,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在济南成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型汽车发动机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

2007年,中国重汽集团产销重型汽车突破10万辆,位居国内行业之首,产销规模进入全球前五大重卡制造商行列,对重卡行业的带动力更加明显,对中国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更加有力,与合作伙伴的合作空间更加广泛。

在2008年湘电集团成功研制出200吨级以上交流传动电动自卸车,成为了我国第一家具备这种实力的企业。除了湘电重装外,首钢重汽研制的170吨电动轮自卸车也已经投入运行。2009年6月,三一矿机成功推出SRT95型95吨刚性矿用汽车。随着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不断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品牌的载重汽车产量也在逐步增大,技术也日臻成熟,已经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实力。

原来的200吨级对于中国载重汽车是一个坎儿,但经过近十年的长足发展,中国已经有一些工程机械企业的载重汽车产品跨过了这个门槛。以2012年为例,上半年4月份有法国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下半年11月底有2012上海宝马展,以这两个工程机械的盛会为契机,众多工程机械企业都推出了重量级载重汽车产品。

在宝马展上,徐工集团展出了两款重卡产品,一款是电传动铰接式自卸车DAE60,其流线的造型、酷炫的台风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另一款则是本届上海宝马展的绝对重量级产品,徐工DE400电传动自卸车,它的额定载重达到400吨,是当前世界上最大载重量的矿卡。

另外,天业通联也展出了刚性矿用自卸车TTM70A和铰接式矿用自卸车TTA51,宇通重工则推出YT3761矿用自卸车等等。

三、对外合作引进吸收

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研制百吨级电动轮自卸车,主要研制厂家有湘潭电机厂、本溪重型汽车厂和常州冶金机械厂,但仅有湘潭电机厂取得成功。1974年起,湘潭电机厂与鞍山冶金矿山公司、长春一汽、美国WABCO等企业,合作研制大型电动轮自卸车。经过三年努力,于1977年4月29日,制成我国首台百吨级电动轮车——“韶峰”SF-3100型电动轮自卸车。该车自重93吨,载重108吨,采用4×2后轮驱动。经过近三年的工业运行试验,于1980年8月通过一机部、冶金部鉴定,同意小批生产。

此时恰逢1978年改革开放,由于国产载重汽车中的矿用车难以满足需求,各厂矿企业开始从国外进口载重车辆。1979年,江西德兴铜矿首次从美国引进10台装载量为154吨的电动轮自卸车,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矿用汽车。由此,国产矿用汽车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承受着外国企业强大的竞争压力。

1983年,湘潭电机厂在引进合作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了对108吨自卸车的动力总成、驾驶室、车斗、制动器、液压转向、后桥壳、电气柜、励磁屏等设备进行技术攻关,改进为SF3102型。通过在首钢水厂铁矿一年的试运行,每台车平均运量达100万吨,运行5万公里,于1987年9月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该车被列为国家替代进口产品,1988年获国优产品金质奖。1989年12月,湘潭电机厂研制的SF3103型108吨耐寒载重汽车自卸车通过鉴定,能在-40℃环境使用。

其他两家企业则以功败垂成收场。1985年7月29日,本溪重型汽车厂与大连电机厂、长沙矿山研究院、鞍钢等单位联合研制的LN3100型108吨电动轮自卸车,在本钢南芬露天铁矿通过鉴定。该车长11.0

5米、宽6.3米、高4.9米,车厢堆装容积60立方米,载重108吨,采用4×2后轮驱动,发动机为KTA-2300型四冲程增压中冷高速柴油机,功率1200马力。

发电机为TQF-760型8级三相交流凸级式同步电机,电动轮为ZQ-342型4级直流串激牵引电动机,由大连电机厂配套。最高车速每小时40公里,爬坡率20%,年运量85万吨以上。该车共生产了10多台,后因各种原因停产。1990年前后,江苏常州冶金机械厂与长沙矿山研究院合作,为南芬露天铁矿生产了12台美国UNIT-RIG公司的Mark-36型154吨电动轮自卸车,主要部件为进口,后由于矿山费用紧张而停产。

此时,外资也加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1988年5月21日,特雷克斯设备有限公司(英国)与内蒙古第二机械厂合资,成立北方重型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业务为进口散件,组装特雷克斯Unit-Rig品牌的矿用汽车和工程机械。

90年代以后,为解决进口替代问题,湘潭电机厂与美国小松德莱塞公司合作,研制154吨电动轮自卸车,1991年11月,第一台SF3150型154吨电动轮自卸车下线。此后在引进吸收基础上,湘电对108吨、154吨级产品不断进行改进,衍生出多个型号,并开发出100立方米电动轮洒水车、电动轮清障车等产品,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动轮自卸车生产企业。

据相关行业杂志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国内有11个矿山使用电动轮自卸车,总数为469台。其中进口车为224台,占48%;中外合资车85台,占18%;国产车160台,占34%。这160台国产车全部为湘潭电机厂生产。

湘电集团SF33900型220吨交流传动电动轮自卸车,单车售价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车长13.6米,宽7.8米,高7.1米,整车自重166吨,车厢堆装容积137立方米,最大载重量220吨。人只有轮胎高度的一半。

全世界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研制200吨级以上的载重汽车。湘电集团是我国第一家具备这种实力的企业。

我们坚信,待以时日,中国载重汽车一定能够全面打破外国企业的技术垄断,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中国的载重汽车产品将更加熠熠生辉!我国的工程机械企业也都将具备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实力。

参考文献

《汽车家庭》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南辰著2011年1月第一版

《中国汽车史话》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作者:刘勤编著出版日期:2006

《汽车百年史话》刘世恺,刘宏编著出版日期:2005.04

《汽车蓝皮书》出版社: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

中国网球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

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

中国小品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发展历程

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奥运会发展历程演讲稿

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历程演讲稿

中国期货的发展历程

《中国载重汽车发展历程.doc》
中国载重汽车发展历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