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教学体会

2020-03-03 03:26: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初中政治课教学体会

摘要:初中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是不相同的,因为它本身具有严肃性、敏锐性和它独特的时代性,所以政治课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常备常新。如何教好这门学科笔者通过实践有以下四点体会:一要经常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二要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三要摆脱“应试”教学,开拓新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关键词:学生

教育者

教学方法

初中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是不相同的,因为它本身具有严肃性、敏锐性和它独特的时代性,所以政治课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常备常新。如何教好这门学科笔者通过实践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经常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

经常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经常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是搞好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前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则,是把德育工作寓教于本科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学中的重要发源。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就能了解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我们阜阳市既是淮北的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京九铁路交通运输大站,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日趋活跃的一个大市。由于受这种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又受小市民意识和小农经济的制约,部分学生误认为学点东西用处也不大,“只要能搞到钱就是本事”,真善美,假恶丑难以辨别,是非难以分清,人生价值难以平衡。我在二年级教时,讲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时,就碰到学生提出: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那么多优越性,那么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那么发达?我们的香港、台湾为什么那样富?我们的国家为什么那么穷?” “社会主义国家现在还有几个?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到底在哪里?”由此可见,真是人小心中存疑大。还宥同学对我国在改革大潮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分析,乱责怪。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经常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成为他们的知己,只有这样做,在政治课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空谈和说教。

二、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一种无声的育人方式。要有丰

富的科学知识,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侃侃而谈。

丰富的知识,在于勤学、勤思、勤写。作为政治教师要比较系统地学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论著,坚持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经常不断地看报纸,如社论,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决定和意见,做读报摘要,搜集有关资 料并积累起来备用。

三、摆脱“应试”教学,开拓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不固定的,其核心内容是要教活。要活而不能离本,不能“放野马”,活不离准,不能“乱弹琴”。要改变那种死记硬背的传统式的思维方式,要开拓学生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路。政治教师,要敢于自我牺牲,大胆地抛弃那种“应试教学”的紧箍咒,创造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的指导下去观察,了解实际;在实际中去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采取的方法是:利用第二课堂,搞社会调查,如讲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一节时,采取先调查后上课的方法。调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城乡人民生活的变化;特别是自己家庭的变化,要求实事求是写好调查报告。不少学生通过调查,写出的调查报告,有血有肉,有性有理,有论有据,生动有趣,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不少同学十分感概地写道:“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在调查的基础上再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比从课本到课本实际得多,生动得多,有效得多。拟好提纲,搞点民意测验。如讲“公民的基本权利”时,事先拟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布置给学生,当作一次作业来完成。结果学生对“公民享有平等权”中的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持否定态度的占班级人数的70%多;对“选举权”的行使持怀疑态度的占班级学生的41﹪强。通过测验,告诉教师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二是学生持这种态度的缘由何在;掌握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就会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现实性,才能使学生口服心服。抓住时机,搞些课堂辩论。在课堂辩论时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学生在写“质疑条”中暴露出的一些模糊认识,就可把它们归类整理成带有普遍性的认识问题,放到课堂上去展开辩论。

四、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 3

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政治理论课“结构整体式教学法”探析》(《教育与职业》孙云2004 第23期)

2、《初中政治课教学模式刍议》(《青海教育》吕静海2006 第3期)

3、《政治课教学的揣摩•反思•增效》(卞国美《吉林教育》 2008 第2期)

初中政治课教学叙事

初中政治课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政治课教学心得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

初中思想政治课

初中政治课叙事

《初中政治课教学体会.doc》
初中政治课教学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