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征精神在血脉中流淌

2020-03-04 00:15: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让长征精神在血脉中流淌

各位,如果我提到“四川省泸定县”这个地名,大家会想到什么?

对了,泸定桥。那么我就要提到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刘梓华。那么刘梓华和泸定桥、和长征又怎样的联系呢?

在泸定桥边有一座“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它们绝大多数是无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头像,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刘梓华。

1934年10月,刘梓华是长征队伍中红四团三营二连的一个排长。1935年5月29日,当时的长征队伍正面临敌人前后夹击的困境,被迫选择了强渡大渡河。这泸定桥是何其凶险啊!它飞架在大渡河上的十丈高空,没有桥墩,只有13根铁索。铁索用铁环扣成,桥上原本铺有木板,可狡猾的敌人为了阻止红军勇士的脚步,把木板全都烧毁了,只剩下光溜溜的13根铁链子,并以机枪和炮火严密封锁着桥面。试想,一个战士,得具备怎样的勇敢、无畏,才敢踏上这条通往地狱的桥索啊!

此时,刘梓华所在的二连被确定为突击队。二连迅速组成了一支22人的突击队为第一梯队。刘梓华一听,第一个站出来要求当突击队先锋。经过一番充分准备,突击队员手持冲锋枪,背插闪光马刀,腰缠十几颗手榴弹,冒着对岸射来的密集枪弹,握住摇摇晃晃桥栏,踩着滑溜溜的铁索,向对岸突击。快要接近桥头时,突然,城门口燃起了熊熊大火,原来是敌人用煤油点燃了堆在桥头的木板,妄图阻止红军前进——可又有什么用呢,队长大喊一声:“前进!”一跃而起带领队员不顾一切向前冲去。鲜红的战旗终于插上了东岸桥头!

在长征胜利后,在全国解放后,组织上安排刘梓华在华北军区医院疗养。这位铁骨铮铮的老干部身体稍微好一点就要求分配工作。1951年2月,病魔将这位铁骨铮铮的老人击倒了,他向来看望他的战友、同事说:“我不行了,不能再为党工作,可我希望我的血!能继续在后辈们的身体里流淌!” 有些同学说,长征离我们似乎很远了,红军勇士的事迹,我们只能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才能感受到。其实不然,长征精神从来就不曾远离我们。我所在的城市是一个海滨城市,也是海防重地,这里传颂的前后两代“南沙守礁王”的事迹,就是新时代军人所谱写的长征精神的最佳写照。第一代“南沙守礁王”、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龚允冲,他17年间36次赴南沙,守礁14次,累计达7年零2个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了危险、孤独、高温、缺水等重重困难,创造了9项守礁纪录,誓与岛礁共存亡;第二代“南沙守礁王”、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李文波,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长期守礁,严重的风湿病向他袭来,但是他却无怨无悔地说:“守卫南沙是我一生的荣耀,即使我一辈子坐轮椅,也值得!”。

同学们,长征精神离我们不远,飞夺泸定桥的刘梓华勇士和两代南沙守礁王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今我们脚下踩的每一寸国土,都是经过几代无畏而富有血性的中国军人为我们一寸一寸地打下来,又一寸一寸地坚守的啊!他们所代表和传承的爱国精神应当被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分毫不差地刻在心头流进血液啊!当我们激愤于那些国外别有用心的评论家对我大中华的版图指指点点、品头论足时候!我们应当想到,如果能传承先辈的血脉,那些跳梁小丑又岂敢犯我中华!

同学们,如果你能够穿越时空回到80年前,回到一条刚刚发生过战斗的战壕里,你去找一找去看一看!你走到一个倒在地上被子弹穿过头颅的中国士兵的身旁,你拾起那一枚贯穿他头颅的弹片,你一定会发现:这枚弹片是红色的!因为我们中国工农红军的血,是红色的!而它也一定是瘪的!因为我们中国工农红军的骨头,是硬的!这就是长征精神,是我们应该永远继承的精神!

谢谢!

让亲情在细节中流淌

《让亲情在细节中流淌》

让毕业赠言在真情中流淌

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让亲情在细节中流淌(七年级必修)

演讲稿:让长征精神闪光

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让长征精神永存心间

和谐在课堂中流淌

真情在平凡中流淌

《让长征精神在血脉中流淌.doc》
让长征精神在血脉中流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