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重点——个人总结 2

2020-03-03 08:21: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包括四个部分: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三个阶段

农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生物群落内部的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热量指标

>=0度(活动)积温(喜凉作物起始温度) >=10度(活动)积温(喜温作物起始温度) 喜温作物:水稻、玉米、棉花、谷子、花生 喜凉作物:小麦、豌豆 喜光作物:(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高) 棉花、玉米、高粱、水稻、小麦、大豆、谷子、果树 耐阴作物:(相反)某些以茎叶为目的的蔬菜如叶菜类、萝卜、马铃薯、胡萝卜、茶叶、咖啡 长日照植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段时期,如果每天光照时数超过一定限度(14小时以上)才能形成花芽。如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蚕豆、萝卜等。 短日照植物:是指给与比临界暗期长的连续黑暗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如水稻、大豆、棉花、玉米、菊花、牵牛花。

碳3植物:光合作用中同化二氧化碳的最初产物是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的植物。碳三植物的光呼吸高,二氧化碳补偿点高,而光合效率低。 碳3作物(稻、麦、棉、豆类、薯类、油菜)

多分布于热带,干燥沙漠地带,高山地带,盐类土壤地带

碳4植物:CO2同化的最初产物不是光合碳循环中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而是四碳化合物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的植物。碳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 多分布于冷凉、极干燥、高温多雨的地区。

地球上,碳3作物约占70%,碳4作物约占30%。 水稻是喜水耐涝作物,喜温,喜光 大豆是喜温作物的温凉型 农业资源:能被人类的活动转化为资财的一切,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

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 日积温:逐日白天平均温度的累加。用以研究某些对白天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的热量条件。

潜在蒸发蒸腾量(PET):土壤和植被共同的最大可能蒸腾量(土壤水分充裕、植被全部覆盖地表)

蒸腾与蒸发量 植物组成的80%~90% 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 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散失的水量。

中国水资源特点:季风(东部多、西部少);雨热同季:4-9月占全年降水的70-90% 北纬30度南亚热带区,降水量大、无沙漠

三是降低成本。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

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

2、加强水肥管理

3、大力应用化学调控技术

4、综合防治病虫害

5、早熟早收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宏观、总体、管理概念) 作物布局所遵循的原则: (1)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

(2)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3)注重经济效益的可行性

间、混、套作能够实现密植效应(简述) :

(1)透光,能充分、经济地利用光能高位作物与矮位作物间、混、套作,对比单作。形成了分层用光,增加了侧面受光。

(2)通风,能改善CO2的供应,CO2是光合的主要原料。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补偿效应:合理的间混套作可以减轻作物的病虫草害,以及提高整个群体抵抗旱、涝、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这种作用(效应)可称为补偿补效应或抗灾作用。 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密植效应:密植效应是指间、混、套作复合群体的混合密度大于单作所起到的增产、增值效应。

高斯定律(消除竞争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不能经久地共存在一起。 种养结合:

1、种植业与养殖业相配套,如农牧结合

2、农田种养结合

实例:稻田养殖鱼、蟹、蛙和种蘑菇等,多物种共生,形成复合体。 种养结合的意义:

1、促使植物产品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

2、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

3、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土地

4、实现多级质能循环转化,有利于农业生态和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

免耕:是减少不必要的耕作次数,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土壤结构破坏的耕作方法。任何收获后用残茬覆盖至少30%土壤表面以减少水蚀的耕作和种植制度即为免耕。

初级耕作:又叫基本耕作措施。是指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种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 耕作的发展规律:

1、耕作制度演变和发展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2、耕作制度演变和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用地和养地结合贯穿耕作制度演变和发展之中

4、继承与改革结合促进耕作制度向前发展

土壤培肥的措施(大题):

(一)生物养地

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因土种植(豆科作物固氮、禾本科固碳等);

2、合理轮作;

3、采用多熟种植,扩大物质循环;

4、农牧结合。

(二)化学措施:利用化肥培肥地力。

(三)、有机无机措施结合

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可以取长补短,无论是近期还是长期都可取得较高的效益。

(四)建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养分平衡施肥是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在现代农业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不能只从当季考虑,还必须有施肥长期效应的观点,才能正确认识和计算肥料利用率和施肥量及土壤养分盈亏量。 耕作制度区划的基本原则:

1、自然条件相对一致

2、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相对一致

3、作物类型、作物结构、熟制相对一致

4、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消除连作危害的技术

1、化学技术

(1)补施化肥,平衡施肥

(2)用现代的植保技术解决病虫害的防除问题;

2、农业技术:

(1)更换品种,不同品种的生物系特性不同,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连作受害轻; (2)土壤耕作; (3)合理灌溉

3、物理技术: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 影响茬口形成的3个因素:

1、时间因素:主要指作物茬口的季节特性。一般只影响一季后作物。

2、生物因素: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对茬口特性的影响不同;

病虫杂草对茬口特性的影响不同。

3、栽培措施因素:包括土壤耕作、施肥的种类和数量、灌溉等。 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成就(7点):

1、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

2、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

3、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

4、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

5、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

6、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

7、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两法种植包括:水平沟种植法和垄沟种植法 两法种植的基本原理:

1、通过水平沟、垄沟(两法)拦截了雨水,减少了地面径流,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

2、开沟深种,有利于促苗和根系发育;

3、有利于调用土壤深层水分,增强抗旱性;

4、有利于集中深施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

5、有利于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

6、沟垄互换可促进根深叶茂。 计算题2个,作业上

一、有机质平衡公式:P239 A=加入每亩土壤中的干物质有机质(kg) ×腐质化系数(%)/1亩土层土壤重(kg) ×土壤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矿化率(%)

A表示平衡状态,大于1表示平衡为正,小于1表示平衡为负。

二、肥料施用量计算 (1):按当季利用率计算

计划施用量=(施肥区产量移走养分量-无肥区移走养分量)/当季肥料利用率 特点:肥料利用率为当季利用率、无肥区供氮量为基础供氮量 (2):按累加利用率

计划施用量=计划产量所需养分/累加肥料利用率 ×100 特点:考虑多年累加利用率

耕作学实习报告

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

保护性耕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总结

耕作学实习报告min

个人理财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

耕作谚语

耕作协议书

《耕作学重点——个人总结 2.doc》
耕作学重点——个人总结 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