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后感

2020-03-03 02:55: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是读过了两遍的,分别是在初中和高中。初中读红楼完全是处于好奇,结果文言版的红楼对初中的我来说晦涩难懂,尤其是前五章的暗示,更是看得云里雾里,我又是男生,这样的书实在是没有耐性,结果是第一次看红楼失败了,没有能看完,但是却对红楼有了初步的印象。第二次是在高中了,彼时主要是为了锤炼自己的文言文语感,对红楼进行了阅读。那时候的思想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独立,对于爱情,对于封建思想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想法,这个时候再看红楼,却别有一般滋味。

《红楼梦》,这是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它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林黛玉与薛宝钗更是全书中的一对典型矛盾,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林黛玉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思想,她清高而独立,这样的女子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不易,最终在封建礼教的种种迫害和冷漠之下备受折磨,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样的悲剧背后是有原因的,我们能看到黛玉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她的清高致使她无法与这个社会所“融合”,成为了社会上的异类,她自卑,自尊又自怜。《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们在感慨黛玉的可悲时,我却觉得与黛玉相比,薛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活的没有自我,没有一点点个性,即使有,她也会觉得这是不合三纲五常的,她会去克制它,最终是她自己将自己变作了一具行尸走肉。试问,人活着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甚至活着却不自知,那么活着和死去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说黛玉代表的是敢于反抗旧社会的精神,那么宝钗则是被封建礼教所迫害的典型例子,是那个时代女子的真实写照。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全书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刘姥姥。作者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像刘姥姥这样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诸如此类的还有王熙凤,此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来看。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里没有绝对的好人或是坏人,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各有特点。《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看过了红楼也就看穿了封建思想的本质,那是灭绝人性的压迫。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在那时封建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没有转变,在我们当代人看来极其错误的事在他们看来或许就是理所当然,扼杀人的本性,存天理灭人欲都是应该的,是合理的,这些都是时代的局限性。我不禁要想了,若是几个世纪以后的人看现在的我们,会不会也觉得那么可笑呢?这可真的不好说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 读后感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红楼梦

读书笔记 红楼梦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后感.doc》
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