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2020-03-02 23:54: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词曲诗文,可谓汗牛充栋。诗如: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词如: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文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从我们学习过的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历史上咏秋的诗句,乐秋的少,悲秋的多,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有一个人对北方的秋更是钟情,他甚至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中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是谁呢?他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悲秋之作《故都的秋》。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3岁丧父。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创造社,后来有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17日,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年50岁。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分析“故都”二字的内涵:怀旧,眷恋,饱含深情,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也暗含着一种文化的底蕴。

故都的秋——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走进郁达夫的精神世界。

五、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到作者直接抒情的部分时,要读的意味深长,准确读出作者的心境、情怀。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五、课文结构:

古语有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物本无情,但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产生了“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孤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现在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这篇散文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一)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读过两遍了,那么我现在就来考一考大家:作者在第一段中便点明“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请问:故都的秋味是什么? 特别地清、静、悲凉。

一首诗有诗眼,词有词眼,那这篇文章的文眼在哪里?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二)作者是不是一开始就迫不及待的描绘古都的秋啊?那是不是整篇都是在描绘秋景呢?(分析课文结构)

1.2自然段是直抒胸臆,以及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古都的秋的秋味;

3——12自然段:主体部分,描绘了不同的秋天景色,来表达自己对古都的秋的深爱之情。

13、14自然段:开头,再次表达自己对古都的秋的挚爱和眷恋之情。比喻。用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1、第一部分:总起(第

1、2自然段)学生朗读前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文章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段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二段写南国之秋景及其特点,通过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总起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味)

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感受:无论在什么地方,秋总是好的。 北国的秋:特点:清、静、悲凉 第一部分点题:“想饱尝一尝” 南国的秋:感受:看不饱,尝不透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部分:分写(第3—11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试用五幅画面予以概括。 明确: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秋花图),落蕊轻扫图(秋槐图),秋蝉残鸣图(秋蝉图),秋雨话凉图(秋雨图),秋果奇景图(秋果图)。 具体分析五福秋景图: (1)秋晨静观 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详写的景色。首先,看看写牵牛花这一节。请大家把这段话读一遍。并思考作者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的:“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听到的:驯鸽的飞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 师:如何反映本文清、静、悲凉的基调?

分析: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对牵牛花的描写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环境的凄清安静悲凉也就愈发地显得作者内心的悲凉。 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师:我们可以给这幅图安一个小标题:破院秋色。

根据大家点到的景物,我们可以整合出五幅图,我已经和大家一起分析了第一幅。请大家任选一幅分组讨论:

1、给这幅图安一小标题,

2、思考这些图怎样反映本文的基调? (2)秋槐落蕊 分析:先让学生说出小标题 看到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 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但郁达夫是以静衬静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声音没有,是静,更静; 听到的:“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感到的:“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师:那么悲凉呢?

作者说,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而“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

生:细腻、清闲、落寞

师:好“这些”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呢?

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如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3)秋蝉残声

秋蝉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我们学的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令人倍感冷清。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地,有何感呢?

“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4)秋雨话凉

秋雨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

师: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看看有没有“悲凉”的标志—字、词、句?

师:其实,在这里让大家寻找“悲凉”的标志性的字词句,真的难为了大家。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触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 生:是秋雨。 师: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秋雨话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5)秋果奇景

“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 秋晨静观色; 秋槐落蕊形;“静”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秋蝉残鸣声;“悲凉”议论 秋雨话凉味;“悲凉”故都之秋,有其特别之处。 树秋果秋实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A、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冷色。

B、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C、作者为什么不写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或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挑选了五种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作者当时的心情:苦闷、落寞、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D、作者选用了哪些独特的秋景?秋花的蓝朵、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雨的奇味、秋果的奇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1)秋花的蓝朵(颜色)作者为什么认为“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为佳”?冷色调,更适合表现“悲凉”。作者不是还喜欢枣树吗?枣子到了秋天不是红的吗?作者喜欢的是“淡绿微黄”的枣子,仍以冷色为主。

(2)秋槐的落蕊(感觉)作者调用了哪些感觉来写秋槐?有何效果?视、听、触、嗅。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

(3)秋蝉的残声(声音)

(4)秋雨的奇味(过程、言行) (5)秋果的奇景(形、色)

E、第7段为什么写“都市闲人”?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F、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G、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反衬了故都的静,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H、文中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

第3段,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第4段,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6~10段,这里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

I、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J、情与景的交融

刚才我们详细地分析了这五幅图,说到清、静,大家很好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情绪呢?

这当然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像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既是作家对北平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心情的折射,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这就是我们在协作上经常说的: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那么在情景交融中谁是主要的?

当然是情。要选择适合情的景,秋天那么多景物他没有选,单单按照清、静、悲凉来选择紫色的牵牛花,落地的花蕊,哀愁的秋雨、秋蝉、秋枣。

3、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总括(第

12、13自然段)最后这两段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

①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2)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3)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3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3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6)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0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

(7)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小结:第三部分:总结、照应开头,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如北国的秋色彩浓、回味永,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感受:无论在什么地方,秋总是好的。 北国的秋: 特点:清、静、悲凉

点题:“想饱尝一尝” 总起:思秋

(对比衬托)

(赞秋) 南国的秋:感受:看不饱,尝不透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①秋晨静观色; “清”

②秋槐落蕊形; “静”

记叙

③秋蝉残鸣声; “悲凉”

故都的秋

2、分写:

④秋雨话凉味; “悲凉” 绘秋

⑤树秋果秋实;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议论

故都之秋,有其特别之处。

3、总括:恋秋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六:思考题: 1、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追求清静,略带悲凉、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2、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 3、课文中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作者对最具典型性的各名胜景点的秋景只一笔带过;对日常生活中极普通的秋景却加以精描细绘,这是为什么?

第一,风景名胜是游人云集之处,热闹有余而清静不足,其秋景之美也不免沾染上贵族气甚至是脂粉气,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清、静、悲凉的思想感情不够合拍。第二,风景名胜不过是有数的若干“点”,它能代表北国之秋的最高境界,但不具普遍性;而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的秋景,才能说明北国之秋“即使不出门去”也能饱尝它的深味。第三,日常生活中的景象人们往往熟视而无睹,作家以他独具的慧眼发现了其中之美,并引导读者认识并欣赏到那美,那才更有价值。

5、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形成了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上述声音是细小的,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七、内容及写作特点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本文写景的突出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写于1934年,这之前的10多年,郁达夫曾积极参与了左翼文艺活动,生活态度相对积极;1933年4月,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白色魄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移居杭州,想寻觅一处与世无争的桃源,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这时他心中的苦闷是无法排遣的,而这种心境也不可避免地注入到他的作品之中,具体到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精描细绘所反复渲染出的那种“清”“静”“悲凉”的情调。本文的语言明白晓畅,精致细腻。作者不用生僻的词语、拗口的句式,读来音韵和谐,充满诗意。多处出现的排比句、比喻句,更是琅琅上口、生动鲜明。 本文的语言明白晓畅,精致细腻。作者不用生僻的词语、拗口的句式,读来音韵和谐,充满诗意。多处出现的排比句、比喻句,更是琅琅上口、生动鲜明。

作者写北平秋景,为什么不写那些热闹、繁华,有帝王气象的景物,而只依次点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之类的,而重点写“租一椽破屋来住,清晨静观(听)天色、日光、鸽声、牵牛花”?

①从地理位置上说,是从城南到城西;从时间上看,是从白天到黑夜,同样的,下文有“廿四桥——荷”还有“黄酒——骆驼”,同样的写法,铺陈得当。

②是作者的思想决定的。在杭州过的是一种隐逸生活,追求的是“清”“静”的生活情趣,兼之有孤独,郁闷的内心感受,故所取之景都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如果写热闹的颐和园,写火热的香山红叶就不合心境。 ③著名风景,很难挖掘,而平常景象,挖掘后能平中见奇,写破屋中的一些日常景象也更显作者平民化情怀。

思考: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 对比的手法: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八、揣摩语言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填充: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透露出悠闲、惬意,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九、结束语: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语文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中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doc》
中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