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2020-03-03 14:08: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1年1月辞去工作,安心在家中住了前后半年,没心没肺,诗书作伴,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倒也自有一番别样滋味。一不经意我已经离开乡村的这个圈子整整十三年了。单调的生活周而复始,不留心是看不出什么变化的。当这个没有变化积累了十三年之后,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在城市化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均衡的大背景下,对照着十几年前用审视的目光再一次认识家乡的同时,内心非常地震惊,或许只有用日新月异四个字才能真正的形容这些年的变法吧。这里我想分以下八个方面来阐述。说得不对希望多多指正,说得对鼓励一下,谢绝对号入座,谢绝跨省。

一、农村的经济现状以及结构模式

1、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无需否认,农民的整体收入提高了。伴随着的是幸福感的增加。随着城市的飞速扩张和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飞速提高从十年前的日薪20元增加到120元。子女孝敬父母几千块,加粮食,林木,养猪以及补贴等等综合起来户均收入应不下于20000元。应付开支下来略有结余。别的不说,单从表象,十几年前的新鲜事物--楼房,到现在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了。

2、国家政策:圈外人也许不相信,最能体现农民幸福感的不是猪肉的价格上涨,也不是农民工工资的增加,而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上缴和农业税取消了。几千年的噩梦不再,打下的粮食三分之一以上要送交国库的日子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与此相对的是户均每年大约还有500至600的补贴,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500元的养老补助。

3、青年人经济话语权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显著的区别却不是劳动力的强弱,也不是祖辈的积蓄,而是以年轻人收入的多寡来定英雄,子女出得不强的日子就略显紧吧,子女强,孝顺的一年拿回来一两万则可以以红红火火。一般家中大的经济决策都会参考子女的意见,甚至由子女做主。很明显年轻人对经济话语权在农村的要远远高于城市的年轻人。这一点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教育的投资。

4、随着城市建设和农村住房条件的大幅改善建筑行业成为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除少部分外出打工外,由于城市开发需要、房地产的大规模发展以及自建房屋的大幅度增加造成工价的飞速上涨,基本半年就是一个台阶,甚至因为政府土地政策的收缩,城郊抢建成风,造成了农民工工资的畸形上涨。一个晚上加班费一千块的神话屡屡上演。目前算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吧。收入总是伴随着风险的,房地产的开发不知不觉间和农村的经济收入如此的密不可分了,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或许哪一天会变成一个定时的炸弹。

5、种田耕地和养殖业退居次要地位:悄然间很多地方的水稻种植从双季转化为一季,农民变懒了吗?如果有更多的选项有谁又愿意把自己紧紧束缚在土地得上面呢,十几年前的最懒得人才种的中稻已经大规模普及了,单产提高了,总产减少了,土地得到了休息,农民也有更多时间打工,或者休闲。养殖业尤其是猪肉受市场波动影响特别大,受过一两次刺激之后成规模的养殖业大幅度减少,加上民工工资的大幅度上涨,养殖业和种田一道退居次要的位置。

6、林业成为又一个重要经济来源:主要有绿化树种樟树、桂花树;建材杉树、竹子以及纸材松树。作为退耕还林的注解,许多的自留旱地在退耕还林的浪潮中悄然换成了林木,什么口号都是假的,经济账才是实实在在的,一亩旱地林子十年的收入不下于一万五千元,主要投入是开始三年,待到成规模后,采取轮伐和间伐相结合的方式让回报具有了可持续性。相比最好的水稻田的收入也不遑多让,缺点是前期周期长了点,但是有人尝到甜头之后,自然而然的就种树成风了。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要用什么方式?投入多少?一夜之间似乎都会了。

7、房地产热在农村的兴起:城市房价的上涨,土地拆迁的补助两方面的刺激,农村的房地产热悄然兴起。一家有两三栋楼房的人家开始出现了,有捞拆迁款的,有避免货币贬值的,有投机将来农村的限制建房政策的,有仅仅表示产权的所有的。

8、拆迁补偿:拆迁补偿对于农民来说算得上是一夜暴富了,一般建房成本每平方1000不多,补偿起码2000多,这一点利润就是100%,如果是专门应对的抢建成本估计也就400-500,所以在农村你可以听到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

二、农村的生活方式

1、电影和电视戏剧话题消亡:随着从前一堆人看电视、电影、戏剧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从前那种一堆人赶场看戏,吃瓜子,年轻人赶场子找女朋友的场景消失不见了,那种晚上很晚带着椅子赶两里路看露天电影的场景不见了,那种一堆人挤在一个草坪里乘凉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一起悲欢的场景也不见了。家家都有卫星天线电视,影碟机,要看就呆自己屋子里看呗。在自家屋子里看自然也就少了交流,相关的话题自然就少了。再也难以看到八九十年代《渴望》,《妈妈再爱我一会》,《乙未豪客传奇》的盛况空前了。与此同时传统戏剧也渐渐消亡,渐渐的传统戏剧的市场只是办丧事的同时会请来热闹一下,货车一开来,拆下一面的挡板就是现存的戏台。吹吹打打,哼哼唱唱一番,车门一关,钱一收就走,最多不超过一天。虽然生存下来了,曾经的社会娱乐的主流却尴尬里和丧葬文化为伍。曾经差不多算是最重要的自由恋爱的交流形式,曾经差不多是老百姓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不见了,中央十一套的戏剧一天唱到晚,少有人换到那个频道。

2、休闲方式多以打牌为主,电视为辅助:有衰败就有复兴,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由城市到乡村,一夜间各种各样的麻将馆的悄然兴起,因为时间多了,因为有点闲钱,在不太忙的日子里四个人一桌,打字牌或者麻将,光大国粹。如果在雨天基本上会爆满,欢声笑语不断,待到夜幕来临时盘点输赢,留下一地的狼藉。\"某某某在家吗?在店子里打麻将\"\"某某某,有空吗?三缺一\"这真的还是从前的那个小乡村么?人都是有交流的欲望的,是非,倾诉在牌桌上倾泻,输赢不论,消磨时间没有更好的了。

3、物质资料基本齐全: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抽水机在比拼中,在家电下乡的政策倾斜背景下已经悄然间飞入千家万户,粗略统计了一下,没有家电的人家可以说没有,70%的人家已经大件样样齐备。农具如犁,耙,打谷机,风车等等以前几户共用是普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去借了。

4、饮食文化:吃肉不再成为奢侈享受。过节砍肉基本上都是几十上百元的砍,平时也不含糊,三斤五斤的就往冰箱里面放。三天不吃肉就像过了很久,相比以前过节,春插,双抢,来亲戚朋友了才会吃,没事基本上不吃肉,平均下来一个星期有一次就算不错的光景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吃肉的同时农村里的人会讨论下城里的人吃的不是放心肉,母猪肉,病猪肉,瘦肉精,全饲料肉感叹不已。辩护哪里有那么多母猪病猪则会迎来一阵鄙视。因为地处鱼米之乡,鱼也算是主要肉食来源之一,从镇上城里回来顺便捎带几斤鱼调剂下胃口。至于鸡,农村人一般不是土鸡是不吃的,除了口感,食品安全也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吧。除了肉类新鲜蔬菜也基本不断,每天门口都有三轮摩托车上门叫卖,相当方便。吃的方面花的钱也许没有城里人多,吃得质量方面却相对还要高一些。

5、穿作方面:农民的衣着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几十块的衣服就算很好的衣服了,几年才会买一件几百的衣服。穿得再好没人看,结实耐用就行。只不过没有专门的裁缝量身定做衣服了,也不见了往日的补丁。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农村非常的流行,不讲贵只讲对的。购物方式的改变:购物方式的转变相当的大,城镇超市,便民小店加三轮车下乡相结合,可以说是多位一体。一则去城里多,二则队队通公路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几台农用三轮摩托经过,卖蔬菜,水果,肥料,鱼苗,树苗,小鸡,小鸭,收破烂等等,足不出户必需品基本上都有了。小店则只是一种辅助购物手段。如果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有些囤积。记得前一阵子闹盐荒,很多人家里都一点都不着急,为啥?盐作为必需品一般都是有一大件的存货。一则多的话便宜,二则一般不会变质,三则腌制食品用量比较大。

6、交通方式的转变:十几年前那会正纠结于中巴车的时停时开的乡村,现在纳入了公共交通系统,家用摩托车,面的车,私家车,三轮车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记忆中小时候一家老小走几十里路上街的样子是再也看不到了。

7、嫁娶和丧葬文化的改变:在家里参加过几场婚礼,城市里的基本上是酒店加婚庆公司的模式,吃完饭就走人。农村里拜堂,闹茶,闹酒,喝茶,闹洞房,乐手吹打,这些以往的影像渐渐消失不见,与全村人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聚集一堂喝酒,闹酒相对的是简化了许多的仪式,或许是找乐子的地方多了,当刺激不再是刺激的时候自然就淡了。至于葬礼,多了乐队(也就是以前的戏班子),多了许多的花圈,组合春雷代替了三眼铳。至于哭丧渐渐不见了,或许是现在的人忘记了怎么去哭,或许是人们学会了去面对死亡吧,有的地方一些禁忌还保留下来了,有的地方已经悄然没有了(至于具体探讨或许可以另外开一个帖子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8、节日文化: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差不多是洞庭湖平原农村的最主要节日,这方面应该算是变法最小的了,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年关不见了吧,从前过年的时候去人家家里讨账,被人上门逼帐都是不堪回首的。不过在大人和小孩眼中的年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对于过年具有圣神味道。跑题地怀念一下小时候几块钱压岁钱装在口袋的快乐童年。

9、网吧与手机上网:青年人很少没有接触网络的,从前都是网吧,现在手机也可以上网了,查查天气,看看新闻,读读小说。与此同时网络在中年人心中依然是一个谜,哪怕拿个可以上网的手机也不会去乱点一下。在这方面,哪怕是一家人,青年人和中年人之间的阻隔是那样的遥远。仿佛是两个完全世界。正如天天看着新闻联播的父亲和翻墙的我。

二、农村的生活方式

1、电影和电视戏剧话题消亡:随着从前一堆人看电视、电影、戏剧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从前那种一堆人赶场看戏,吃瓜子,年轻人赶场子找女朋友的场景消失不见了,那种晚上很晚带着椅子赶两里路看露天电影的场景不见了,那种一堆人挤在一个草坪里乘凉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一起悲欢的场景也不见了。家家都有卫星天线电视,影碟机,要看就呆自己屋子里看呗。在自家屋子里看自然也就少了交流,相关的话题自然就少了。再也难以看到八九十年代《渴望》,《妈妈再爱我一会》,《乙未豪客传奇》的盛况空前了。与此同时传统戏剧也渐渐消亡,渐渐的传统戏剧的市场只是办丧事的同时会请来热闹一下,货车一开来,拆下一面的挡板就是现存的戏台。吹吹打打,哼哼唱唱一番,车门一关,钱一收就走,最多不超过一天。虽然生存下来了,曾经的社会娱乐的主流却尴尬里和丧葬文化为伍。曾经差不多算是最重要的自由恋爱的交流形式,曾经差不多是老百姓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不见了,中央十一套的戏剧一天唱到晚,少有人换到那个频道。

2、休闲方式多以打牌为主,电视为辅助:有衰败就有复兴,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由城市到乡村,一夜间各种各样的麻将馆的悄然兴起,因为时间多了,因为有点闲钱,在不太忙的日子里四个人一桌,打字牌或者麻将,光大国粹。如果在雨天基本上会爆满,欢声笑语不断,待到夜幕来临时盘点输赢,留下一地的狼藉。\"某某某在家吗?在店子里打麻将\"\"某某某,有空吗?三缺一\"这真的还是从前的那个小乡村么?人都是有交流的欲望的,是非,倾诉在牌桌上倾泻,输赢不论,消磨时间没有更好的了。

3、物质资料基本齐全: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抽水机在比拼中,在家电下乡的政策倾斜背景下已经悄然间飞入千家万户,粗略统计了一下,没有家电的人家可以说没有,70%的人家已经大件样样齐备。农具如犁,耙,打谷机,风车等等以前几户共用是普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去借了。

4、饮食文化:吃肉不再成为奢侈享受。过节砍肉基本上都是几十上百元的砍,平时也不含糊,三斤五斤的就往冰箱里面放。三天不吃肉就像过了很久,相比以前过节,春插,双抢,来亲戚朋友了才会吃,没事基本上不吃肉,平均下来一个星期有一次就算不错的光景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吃肉的同时农村里的人会讨论下城里的人吃的不是放心肉,母猪肉,病猪肉,瘦肉精,全饲料肉感叹不已。辩护哪里有那么多母猪病猪则会迎来一阵鄙视。因为地处鱼米之乡,鱼也算是主要肉食来源之一,从镇上城里回来顺便捎带几斤鱼调剂下胃口。至于鸡,农村人一般不是土鸡是不吃的,除了口感,食品安全也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吧。除了肉类新鲜蔬菜也基本不断,每天门口都有三轮摩托车上门叫卖,相当方便。吃的方面花的钱也许没有城里人多,吃得质量方面却相对还要高一些。

5、穿作方面:农民的衣着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几十块的衣服就算很好的衣服了,几年才会买一件几百的衣服。穿得再好没人看,结实耐用就行。只不过没有专门的裁缝量身定做衣服了,也不见了往日的补丁。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农村非常的流行,不讲贵只讲对的。购物方式的改变:购物方式的转变相当的大,城镇超市,便民小店加三轮车下乡相结合,可以说是多位一体。一则去城里多,二则队队通公路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几台农用三轮摩托经过,卖蔬菜,水果,肥料,鱼苗,树苗,小鸡,小鸭,收破烂等等,足不出户必需品基本上都有了。小店则只是一种辅助购物手段。如果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有些囤积。记得前一阵子闹盐荒,很多人家里都一点都不着急,为啥?盐作为必需品一般都是有一大件的存货。一则多的话便宜,二则一般不会变质,三则腌制食品用量比较大。

6、交通方式的转变:十几年前那会正纠结于中巴车的时停时开的乡村,现在纳入了公共交通系统,家用摩托车,面的车,私家车,三轮车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记忆中小时候一家老小走几十里路上街的样子是再也看不到了。

7、嫁娶和丧葬文化的改变:在家里参加过几场婚礼,城市里的基本上是酒店加婚庆公司的模式,吃完饭就走人。农村里拜堂,闹茶,闹酒,喝茶,闹洞房,乐手吹打,这些以往的影像渐渐消失不见,与全村人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聚集一堂喝酒,闹酒相对的是简化了许多的仪式,或许是找乐子的地方多了,当刺激不再是刺激的时候自然就淡了。至于葬礼,多了乐队(也就是以前的戏班子),多了许多的花圈,组合春雷代替了三眼铳,调查报告《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至于哭丧渐渐不见了,或许是现在的人忘记了怎么去哭,或许是人们学会了去面对死亡吧,有的地方一些禁忌还保留下来了,有的地方已经悄然没有了(至于具体探讨或许可以另外开一个帖子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8、节日文化: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差不多是洞庭湖平原农村的最主要节日,这方面应该算是变法最小的了,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年关不见了吧,从前过年的时候去人家家里讨账,被人上门逼帐都是不堪回首的。不过在大人和小孩眼中的年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对于过年具有圣神味道。跑题地怀念一下小时候几块钱压岁钱装在口袋的快乐童年。

9、网络时代对农村生活的影响:青年人很少没有接触网络的,从前都是网吧,现在手机也可以上网了,查查天气,看看新闻,读读小说。与此同时网络在中年人心中依然是一个谜,哪怕拿个可以上网的手机也不会去乱点一下。在这方面,哪怕是一家人,青年人和中年人之间的阻隔是那样的遥远。仿佛是两个完全世界。正如天天看着新闻联播的父亲和翻墙的我。

三、农村的常住人口结构1.老龄化,空心化:由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寿命提高很快,悄然之间似乎65以下的都不怎么算老人了,与十几年前相比提高了十几岁,加上青壮大规模外出打工或者在城市落户。常住人口以中老年和小孩为主,所住的生产队不算很小,两百来人吧,从70后到80后再到90后一百来人的庞大队伍,真正在家种田的年轻人我竟然找不出几个来。往日的喧嚣不见了,安静,祥和中透着一股浓浓的暮气。2.户籍制度有新的特点:第一是双户籍较普遍存在,由于农村人口某些福利,以及土地利益,许多在城市有户口的人悄然间办起了又一个户口,至于具体途径应该是管理户籍的派出所吧。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第二是过世死亡的人口,户籍依然存在,这个应该算是土地固定期限承包的一个副产品吧。第三是嫁女户籍依然存在,因为实际的利益还不是很明显,我们村案例不多,第四是超生子女不上户口的不见了;综上:农村的户籍人口从以前小于实际人口转变为大于实际人口。3.计划生育观念:十几年前还要死要活的计划生育,官民相对立的顽症竟然不治而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建筑,悄悄的经济原因已经替代传宗接代成为了人民生儿育女的第一考量了,生活改善了,一个小孩和多个小孩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太过明显。回家一段日子却发现往日很少的小孩子渐渐多起来,作为80后一代的小孩子大多还小,虽然每人只有一个,加起来的数目却不算少,算是一个小小的婴儿潮吧。这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最后回光返照么?4.传宗接代:虽然经济原因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考量,虽然现在的观念是不是那么的强烈,作为这个影响中国农村人口的第一注解,我很有必要详细的说一下.。我们单单从人口学角度,从重男轻女,从字里行间得来的往往是咬牙切齿的痛恨。或许作为一个农民的话你就不会这么想。一个农民如果没有一个儿子在目前来说依然可以算是切肤之痛。我想具体举三个例子:其一,我外公有六个女儿,最小的女儿都出嫁十几年了。第四个姨招的是上门夫婿,为生活计搬迁到了城郊的一个村子,留下外公外婆独自过日子。开始几年还好,前几年外公病重,所在的生产队就开始有预谋的掠夺田产以及山等等。首先是不通知开会,再是以年老的名义拿掉没法耕种的田地,再次是明目张胆的侵占。一来二去外公家竟只剩一所老旧的房屋了更有传言说死后齐屋檐以外都要收为公有。外公去年过世的时候念念不忘的是这个他奋斗了几十年的地方死前要受人欺负,死后就要一无所有了。其二,离我家不远有个人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出国当翻译,一年收入有二十万左右的样子。二女儿在省城。三女儿在市里做生意,也是红红火火的。因为修高速路经过所住房子以及一大片土地,补偿也有100万左右的样子。这样的日子连神仙也羡慕吧。事实上他正愁得很,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在外面远远的把自己嫁掉了,三女儿又太能干附近根本找不到一个相配男孩。如果还是外嫁,离不开乡土的老实巴交的自己老来有谁可以依靠呢。其三,我一个亲戚在桂林开工厂,算不上大福大贵,但是吃穿不愁的,只生了一个女儿,去年出嫁了。种田的弟弟生了两个儿子。哥哥最近在家里盖了两栋楼房,第一栋是以老母亲的名义帮弟弟盖的,第二栋是和弟弟合伙搞抢建盖的,哥哥出钱弟弟出力(征收有钱拿不征收老来可以养老)。结果都要征收了,弟弟放出的话是一分钱都没有哥哥的份,理由是:哥哥要了没有用,要给外人。同村的人和亲戚之间似乎都觉得理所应当。一个个精明强干的哥哥的话事权竟然比不上一个只会和泥土打交道的弟弟,情何以堪。传宗接待的故事上演的几千年,或许还将继续上演下去,或许只因为我们是一个总是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的民族。老毛爱好者么?

四、新环境下的农村教育

1、农村教育的城镇化:去城里有两条路线,如果是下午四点左右坐车出门走南线的话会非常拥挤,因为要经过镇里,很多十多里外的小孩都在镇里上学。此时正是放学高峰期。如果走北线的话情况相反下午四点几乎没有人,但是四点回来走北线的话则陷入小学生们的漩涡。这是很多在邻近镇上上学的小孩子们放学回家了。对于幼儿,人们也有办法,想出面包车司机兼职的校车接送这个招数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谁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呢,这就造成了教育进一步向城镇集中的趋势。

2、农村教育的空心化:走访了一些学校,因为生源不足以及教学资源的整顿,其中的很多已经人去楼空了,便利的去更远的城镇上学,不便利的也要跑好远的路才到最近的中心小学读书。人声鼎沸变成了稀稀落落的小孩三两个。农村教师待遇提高的同时,建个希望小学就跟玩儿似的的同时,农村学校的黄金时代似乎是一去不复返了。

3、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普及化:现在只要稍微有点钱的就会送孩子读书,随着入学门槛的降低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很少可以见到辍学的孩子,记得我们读书那会初一是三个班两百人的样子读到初三就只剩下不到一百人了,读到高中更是只有区区三四十人,现在呢基本上都是高中吧。高考的扩招加上生源的减少,只要不是太差基本上可以进一个三流的大学大专。十年前的考个大学举村同贺,转眼间成了家常便饭。

4、交通安全隐患安全隐患:看到那些拥挤的校车,颠簸的山路,那些兼职的校车也许终将有人来管吧,但愿不是出了几次事故之后。

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建设:道路建设短短十来年产生了由村级沙路到村级水泥路的飞越,由村级水泥路到生产队级水泥路的飞越两个阶段。具体过程:由上级政府主持的村级公路的建设,由官员对自己家乡专项拨款的生产队公路建设,由生产队集资和申请上面拨款相结合的公路建设。2.水利建设:水利建设总的来说退化严重,义务劳动这个名词消失以后,乡政府、村委不再组织农民的义务劳动,整个从大集体时代延续下来的水利工程也慢慢退化消失。农民用水也从引水转变为用水泵抽水。这二十年来水库大堤几乎没有修过。很多引水渠几近荒废,说真的还是吃的毛泽东时代的老本(这是我认可毛的地方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解决水问题的办法是抽水架电。第一受干旱年成的影响小,第二相比私人去做水渠的养护暂时节约了成本。短期来看是不错,长远来看确是看天吃饭。有水的时候蓄不住,流走了,持续干旱没有水的时候上哪里去抽?解决用水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水利建设。目前政府还根本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迟早会重视的吧,遭几次灾害,受几次罪之后。其实现在修水利用机械加钢筋混凝土的话成本低了好多,容易了好多,也结实了好多。水利事业方兴未艾。3.生活用水、用电:生活用水从挑水转变为自来水。用挖机挖一口井的成本是一千块左右,这样的钱谁出不起啊,公共井也不见了,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井。至于洗浴用水也大部分转变为热水器和太阳能。电费要比十年前便宜,记得从前电费可以说是乱象丛生,九十年代一度电是一块八,差不多是一天工资的十分之一。所以那时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个煤油灯什么的。现在农电整改情况除个别地区以外基本整改完毕(我们家是个别之一)。停电现象已经很少出现,煤油灯则基本消失不见了。

六、农村的土地制度

1、退耕还林:走在乡间如果你十年前来过,你可以很明显看出生态改善了,山地基本还林之后该绿的地方基本绿了,不该绿的地方也基本绿了(很多路因为少有人走也长满了草和灌木)。同时我也看到农民因为不种山地了才可以说是真正的从土地得桎梏中解脱出来,山间的小路在荒废。野兽不断回来了。但是又不能单单以一个利字说得清,没有山地种植的农民似乎一夜之间变懒了有点无所适从,就这一点来说我到底是该高兴还是担忧呢?真是一个有点纠结的问题。退耕还林的补助款依然还有虽然不多区区几十块,但是是信用社直接发的没有人上下其手,这个我可以作证。

2、半永久承包:半永久是一个利民的仁政,但是同时又是农村土地政策混乱的真正根源,具体会在建设用地表述。十几年后当这一个半永久承包期过去之后会留下什么遗产呢?还会不会剩下一半的耕地?

3、建设用地:盖房子侵占农田的事情随处可见,不下于40%吧,理由有六,第一,农田的地基成本低至可以忽略。,一亩农田一年的收益预期不到500,在有的人眼中甚至100都不到。相比之下一亩的开山的成本一般5000元至10000元左右前提还是抛弃传统人工改用挖掘机。第

二、道路成本。农田可以选择的范围广,路边的居多。路钱基本上可以省了。而山地要算打路钱,路占用的额外土地钱应该不下于又一个5000到10000元。第三,由于树木的十年期的利益相当的高,种树积极性大大提高。山地,山的价值上升了。第四,农民不会看长远,子孙那时候的事情不能预料,可以看见的眼前的是没有后生种田。十年百年以后的事情说不准,至少目前是最划算的。第五是部门监管不到位。我所在的乡村农田办理建房证基本上没有受过阻。于是我可以看到农田一步步被蚕食。第六,当前的土地政策很模糊至于将来怎么变大家都看不到,农民起了圈占土地得心思,最好的办法无疑是盖房子换上建房证或者房产证。第七,征地政策,政府的文件一堆一堆,当然不是我这种小人物可以去参考的,偶尔下发一个通知,具体政策参考某某文件,至于某某文件是什么内容没有几个人知道。集体用地让位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建设,哪怕是耕地,这方面政府是一如既往的强势。政策的模糊进一步造成农民的跟风抢建,希望借东风一夜暴富。

4、土地的私下买卖:当下的土地私下买卖之风愈演愈烈,这些买卖其实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但是为什么又这么多人参与其中而又乐此不疲呢?第一是有官方背景内幕消息的人囤地压征收的宝,第二是农民只人眼前的利益对以后的纠纷,对真正的权利义务不明确,第三是当前的土地政策混乱,对耕地向建筑用地转变的审批不明确,让人可以轻而易主地变更成建筑用地从而提供价值。

七、拆迁问题

1、抢建成风谁之过?谁之过呢?当你看到别人可以盖房子挣得百万家财的时候,你会怎么去想,还会淡然吗?当你看到干部在后面撑腰,占有股份,拆迁队员拆隔壁的同时在自己地里抢建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当你看到别人在拆你家的房子的同时却对咫尺之遥的有背景的正在抢建的房子视而不见的时候你又是什么心情?是诅咒社会不公平,还是社会的黑暗。这个时候,这一个个宁静的小村庄开始适用的丛林原则。那看不见的手中牵着一层层的黑暗。

2、暴力拆迁以及补偿标准为什么总成疑问?建了房子,下一步当然就是开拆了。不许怎么办,政策压,打手上,挖机挖。补偿标准是什么?公告上说参考几号几号文件,但是几号文件在哪里?谁都没有看到过,也不知道该到哪里看。钱是业主出,却是由地方政府支配,你三我七还是你七我三,这里面的门道就多了。开始的时候地方政府说补偿多少就补偿多少。慢慢听说某某地方死了人,有了影响之后。语气似乎又不那么强硬了,每一个农村都在上演博弈。什么是集体所有?物权法,土地法又有哪些规定?拆迁的补偿标准文件在哪里?这些模糊的地方太多,政策的模糊中腐败空间很大。

3、一夜暴富后的心态失衡。100万对于农民是什么概念?或许和一个亿没有区别吧,一夜暴富后的农民的典型性行为可以归为嫖赌二字。于是一夜之间离婚的离婚,讨小老婆的讨小老婆。相濡以沫的小夫小妻一夜之间道德沦陷了。这是富了的,没有富的呢?心理失衡当然免不了,妒忌,失落甚至是仇恨不一而足。先富带动后富只是一个笑话。

八、农村的政治环境简单介绍

1、国家大事:农民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新闻联播,报纸相比十年前没有任何变化,不要说农村了,我所在的地级市都只找到了三个报摊,火车站一个,步行街一个,汽车站一个。网络虽然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但是一则主要是用来上QQ看小说和打游戏,二则在农村的常住的主流人口还很少接触到网络。

2、村一级政府的主要工作:村委工作十几年前主要是计划生育,组织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上缴的征收,以及民事纠纷调解,十年后转变为,民事纠纷的调解,退耕还林的维持,农副业的协助配合工作,以及涉及土地征收,拆迁等利益的再分配。

3、入党问题:因为村一级政府的职能渐渐向服务型方面转变,党员的政治作用渐渐从积极带头作用转变为荣誉象征作用以及村委选举,党员的利益则有有政治方面的优越感,有年终土特产福利,有村委组织的观光旅游;成分主要来源为教师,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交游广阔者(类似古代的游侠),军人,大学生。

4、选举问题:无利不起早,随着村委的待遇提高和利益分配方面的职能增加。进入村委的竞争渐渐激烈,联络以及收票等等情况渐渐白热化,部分,尤其是涉及到富裕的村委,则出现挨家挨户拜票收票的现象,有腐败的同时你会发现村民觉得手中选票的分量重了,有利于提高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思想。在五万的村支书,百万的村长之类的流言中也唯有这点聊以给人遐想和安慰了。

5、村民的监督权:村政府财务公开至少在我在家的日子一次也没有见到,或许就算公开了也没有几个老百姓去看吧。倒是见到了几次不符合规定的旅游用款,那用公费旅游的车后面我想是群众嫉妒的目光。

6、义务劳动和兵役:义务劳动不知不觉间就扔进了历史的尘埃里了,水利荒驰背后也有生产队长们的失落,兵役并不如某部门宣传的那样有难度,而是想当有当不上的大有人在。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除了读书之外的又一出路。我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写过类似的文章,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写得更详细。在家居的寂寞岁月里,唯有写下这点点滴滴作为这江南乡村的时代变迁的注脚了。(其实我拍了很多照片,但是不愿意找麻烦就不发布了。)

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三)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幼儿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合作医疗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普法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高中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doc》
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