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浅议

2020-03-03 15:22: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浅议

夏茂第二中心小学 张舜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 培养提问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

1 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 “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教育家刘国正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棉,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因而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年龄实际,要以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大众化,生活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这样能看得出哪种颜色积木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哪种颜色积木搭得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一)转变教学观念

1.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要适当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

过去的应用题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的是已经整理好的材料,因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分析数量间存在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法”作为目标,进而是模仿与记忆,“识别”类型成了学生主要的认知活动。这样的教学,没有探索,没有研究,也没有挑战性,有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模仿和操练,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经历与体验中主动构建模型,学生掌握的不只是解题的技巧,还有的就是学会主动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培养问题解决的策略

2 1.正确理解题意

小学生“问题解决”有困难,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多数学生能解决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为帮助他们理解题意,我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学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一层,以达到理解题意的目的,鼓励学生以多种途径寻求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动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

2.分析数量关系

中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经常性让学生讨论、复述题意或采用对话、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数量关系。重视把应用题中的文字叙述成的具体情境语言,既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能提高解题的兴趣。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且在对话过程中隐含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中高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画图能力,平常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习惯。

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反思

(一)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1.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在这里,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

2.为学生营造反思的空间

儿童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最普遍地被人们接受的一个词是“理解数学”,它强调了学生的背景知识(材料信息、语言信息、人际交流信息)在理解中所起的重要支持作用,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也认为,儿童学习数学是自己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背景性,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弗莱登塔尔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称为再创造,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来

3 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学反思的主要作用是对数学思维活动进行监控,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反思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3.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改错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己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平。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反应。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

4.布置反思任务

数学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或内涵相似性,教学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然而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将作业当任务,题目解完之后,根本不去思考、回顾,久而久之,学生墨守成规、思维僵化,甚至成为做题的机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作业,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反思时间。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其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解决完一个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此问题、此结论、此方法是否可做一般性的推广和引申。

(二)如何培养学生反思技能 1.课前三分钟的上节课的回顾

反思是没有终结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真理、敢于质疑、勇于反思的思维品格,培养学生科学无止境、反思无终结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情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格。数学反思学习的形成要靠教师的示范、引导,但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反思、自觉的反思,逐渐形成一种反思意识和习惯。在班级我安排每节课之前有三分钟的课前回顾的时间,可以是对前一节的回顾,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的回顾和再探究,或者是预习内容的以问题形式的提前出示。

2.组织数学交流

在小数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学习讨论,对帮助参加者加深对自己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讨论会可以分为自评和互评两种形式,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学习的过程、结果、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数学学习上的优缺点,评价自己的进步状况,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3.与同伴建立反思小组,进行对照评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反馈环境。在其中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让学生

4 发表见解,使认知活动公开化,这可能使学生因自己的见解遭到否定,或者听取了别人的见解后发现其观点与自己有出入,从而反思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关注的,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一个促使学生的问题不断解决与生成的课堂,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推荐)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有效研究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与建议

学年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浅议.doc》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浅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