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2020-03-02 13:19: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观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佛教、道教等。

公益论坛以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陈大惠为代表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三四十位老师以自己血和泪的教训史真诚地奉劝世人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实实在在触动了人们柔软的灵魂,唤醒了人们的纯善之心。其文化精髓之根本《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也曾一度看成为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

这次在老师的要求下我观看了《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的视频,使我感慨颇多:其一,懂得感恩。“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能让父母为我们而感到自豪,做到这些也算是给父母的一种报答吧。其二,找准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自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不用羡慕别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获得多少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自己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要有一个豁达的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弟子规》中讲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见跻”,我一定努力向他们去学习,先学做人。做一个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让身边更多人学习《弟子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让老祖宗的教诲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让更多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最终会成为人们向往的人间净土!

《王财贵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观后感

“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这一场演讲一点都不过分。当看完这场演讲的视频后,又一次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理念的再讨论和再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建国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大笔的宝贵财富。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现在依然滋润我们的心田。因为它是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长存于天地之间。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知识分子所公认经典,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不衰的莫过于经、史、子、集。不能否认,时至今日,它们中仍然蕴涵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古代文化,对于现在仍然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然而,我们如今的教育理念只是为了升学而教育,完全忘了教育的初衷,忘了教育真正的目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门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当我们听到连战、宋楚瑜等的演讲,当我们看到蔡守训法官的判决书时我们是否为其国学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他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显示出深厚的国学功底,令国人惊讶万分。我们的学生竟然出现了为向宋楚瑜问一个有一点点水平的问题而事先看了一整天书的情况。试问,这就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具有高水平的大学生吗?

“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通过学习国学启蒙,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少时熟读,终身受益”的良好读书习惯。通过熟读这些经书,逐渐地在心中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们的追求;“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是我们的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的操守;“以诚为本”是我们的做人原则;“无为而无不为”是我们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们的意志;“见贤思齐”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台湾国际著名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在北师大的这场振聋发聩演讲,使我我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一些想法。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都是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普适观念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练习题。这不仅不利于创新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我们国学的传承与发扬。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教育走向了正轨,但是处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当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时,我们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了,我们的科技太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建设祖国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们最崇尚科学,学科学、学外语是改革开放之初最时尚的流行风,那真是一个科学的春天!知识的力量被重新发现,知识分子获得了大众前所未有的尊重,是无数青年和群众崇拜的偶像;不像现在这样青年崇拜明星,大众崇拜金钱,官员崇拜权力,权力换取金钱,社会又轮回官本位中。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为了中考、高考,小学生学了国外初中生学的知识,初中生学了国外国中生学的知识,高中生学了国外大学生学的知识,但是当两者进入研究所后,国外的学生有可能后来者居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教育并不是十二年的事儿,而是一辈子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不同,人文的东西先不用理解,而需要在孩子十三岁以前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赶快记忆,慢慢消化终生渐渐受益;科学则不然,科学的东西必须理解才能学会,而理解需要一定年龄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你自然就能会了,不到那个年龄学事倍功半,到了年龄再学事半功倍。原来如此,可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教材反其道而行之,越编越难,不断地把大学东西往中学放,中学东西往小学放,把小学的东西往幼儿园里放。这不仅是在做无用功简直就是在戕害儿童,逼得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原本该快乐放飞的童年,使他们小小年纪就失去了乐而知之的求知兴趣。

这些年来教育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忘了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出发的。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升学率。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对教育的漠视也造就了今天的这种局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目标,经过了若干年的努力不但没能达到,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好在我们的政府看到了这一现状,这个目标总算在今年实现了,但是真正的支出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任何人都知道,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的政府为了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在全世界各地大力举办中国孔子学院,但是办着办着我们发现,外国人对我们国学的研究竟然比我们研究的好。反而我们研究国学的时候竟然要借助韩国、新加坡甚至马来西亚的资料。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我们,竟然没几个人在读经、史、子、集。竟然不能在不翻译的情况下看得懂我们的古文典籍。这不仅是国家的悲哀,更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衷心感谢王博士给我们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思想之深刻影响之深远,被业界誉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一点都不为过,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听到看到亲身实践体会到。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总结报告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系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演讲稿

中华文化论坛

传统文化论坛主持词

传统文化论坛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论坛 策划

传统文化论坛学员请假条

传统文化论坛辅导员服务操作手册

传统文化论坛总辅导员注意事项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doc》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