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020-03-03 03:57: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全球性气候变暖,飓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和许多不便。这些都是人们不断地“伤害”地球的结果。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绿的青山被挖掘,美丽的草原成荒漠,清澈的河水成浊流。树林少了,青山秃了,草原荒了,清水黑了,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坏,呼吸的空气变差,生活的环境被许多有害的东西所“侵占”,病毒就趁机钻进人们的体内,我们人类就会患上一些可怕的疾病。

然而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森林减少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使得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物种已经或正在遭到灭顶之灾。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类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某市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条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河流,处处可见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妇女,但是近年,由于溪上游的木兰糖厂等工厂不重视环保和对污水的正确处理,任意地排放废水废渣,致使木兰溪水质变坏,鱼虾绝迹。望着溪面上漂浮着黑色的泡沫和死鸡,死鸭,还有谁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饭呢?河两岸的农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庄稼,使庄稼减产„„。农民曾多次要求县里主管部门解决污染问题,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拖了下来。

木兰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尸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溪中绝迹的鱼虾何日再归来? 这是为什么呢?有这么几点主要原因:

1、人口迅猛增加;

2、环境污染;

3、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破坏环境;

人口迅猛增加: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有相当数量的物种在人类尚未察觉的情况下便已悄然灭绝。环境也就被破坏了。 环境污染: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 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城乡工农业污水、大气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的富集,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因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还有我国的湖泊及一些主要河流已被工业废水严重污染。至于海洋,特别是近海的海岸污染,也是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破坏破坏环境:修大型水利工程造成江湖阻隔,破坏了水生生物栖息的生境,阻塞某些鱼类的洄游通道,也使一些物种濒临危境,导致环境遭到破坏。津关段是“四大家鱼”的产卵场,大坝截流后,流速、水温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使长江中段“四大家鱼”鱼苗呈减少趋势。大坝截流阻挡了中华鲟溯江而上至金沙江产卵的通道,许多中华鲟滞留于坝下江段,有的甚至撞死于坝下,这对中华鲟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防治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需要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又需要高度发达的经济作为支撑,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环境保护与文明发展就很难协调发展。如何处理好文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科学地管理。现代文明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与管理不到位是有关的。就像一个班级一样,如果管理得好,则整个班级会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上课迟到、讲话、打架等等不良现象。环境保护也需要科学地管理,有些污染很大的企业该关闭的就要关闭,该迁徙的则迁徙,有些地区如长江、黄河的源头地该保护的则重点保护,再如,北京已经倡导并实施减少车辆、增多自行车的方法,还把首钢搬到了唐山。只有这样,人类与环境才能友好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2、节约资源,资源再利用。我国资源总量巨大,但人均资源较少,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一方面要控制我国的人口总量,另一方面更应从节约资源入手,工业上尽量使用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工艺;农业上采用节地、节水型的农业技术;生活上形成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习惯。同时,我们又要在资源再利用上狠下功夫,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

3、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我国的能源构成中,70%是煤,其次是石油,煤和石油都是污染型的能源。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总是存在大量的工业企业,能源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国应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指使用过程中产生少量或没污染的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沼气等等,现在有部分城市已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的海滨城市利用潮汐能发电也非常不错,丹麦的风能占总能源的20%。

4、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文明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种类繁多的生活用品,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很多生活用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却会产生污染,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如电视、电脑、手机产生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害;汽车产生的尾气污染了空气;豪华装修后的甲醇污染;塑料袋的使用造成了白色污染等等。因此,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产品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现代化生活的同时,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新鲜净水。

5、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还需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保护环境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要保护环境,单凭一两个人是不行的,更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因此,需要一大批有环保意识的公民,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有一个家,请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绿色家园。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

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

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让我们团结起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共赢绿色未来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只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自掘坟墓。的确,环境问题无时不刻地困绕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参考资料:

[1] 《环境保护法 》;

[2] 王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3] 沈洪艳,《环境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4] 《中国环境管理》 1988年02期

[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 [6]中国环境管理;1986年03期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7年03期

[8]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9]中国环境报;2000年

[10]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7年01期

韩嘉琪

服装101班 201017041009

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

人类与环境

论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推荐]

环境与人类共存

人类与环境论文

人类与环境学案

6.1.3人类与环境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环境重点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doc》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