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

2020-03-01 16:17: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 上一篇下一篇 2009年06月11日 10点06分|(分类: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新出现的信息技术课,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有些共性的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因此评价信息技术课,要照顾到共性与特性。

共性方面: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特性方面:信息技术属于技术,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具体知识的运用,要掌握操作本领。人们掌握一门新技术,要经历入门—逐渐熟悉—提高的过程。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同样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同,教师要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学习过程。

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终身成长考虑,要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是以往人们最关心的),而且要关心学生如何学会的(关注学习方法和过程)。

入门阶段,教师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上。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制定和督促执行必要的纪律。教师要认真,不随便。把学生对计算机这个新事物的好奇逐步引导到正确的学习、练习中来。中小学生自制力差,教师要反复强调,解释,培养良好的习惯(爱护设备、爱护环境、遵守纪律、牢记规定)。让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要尽量简单容易。学生通过模仿,逐渐认识计算机,消除神秘感,产生成功感,逐步树立学习信心。

当学生有了初步认识,并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后,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掌握新知识的方法。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能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不要再演示。教师不厌其烦地演示简单的操作,然后让学生简单模仿,在入门阶段可以采用,经历了入门阶段后,再这样做,对学生学习不会有什么帮助。教师的演示要放在多数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操作或新的操作技巧,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巩固学习信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在开始就要有准备,有意识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演示讲解内容上,数量逐渐减少,要求学生探索,自学的逐渐增加;在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上,开始让学生自学比较容易的内容,逐渐增加让学生自学的困难。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差异,确定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或分成学习小组,互相学习。

问题的设计和提问方式。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师生交互方式。教师教学目标不同,教学主导思想不同,问题的设计,提问的方式,问题的多少也不同。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掌握技术并学会深入掌握技术的方法为主要课程目标。问题的类型应该主要包括记忆类、操作类和探索学习类,记忆类问题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必须牢记的知识、操作要领、快捷方式等;操作类问题指操作方法和技巧;探索类问题是指为学生设置疑问,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索、常识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三种问题各有其作用,不能简单说哪个最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和教师的教学主旨,灵活使用不同的问题;其次,提问的设计还要依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在入门阶段,学生对新知识了解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围绕需要记忆的内容。当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习了简单操作后,可以适当增加操作类和探索类问题,而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操作要领,具备了探索能力时,教师就要多设计探索类问题。那种不考虑学生情况,不注意教学阶段,不注意学习内容,随意提问无关问题或以“满堂问”替代“满堂灌”的提问式教学,表面看似“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其实剥夺了学生大量的操作练习机会,而这正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探索能力的最好方式和途径。我的意见,如果在计算机房上课,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学生独

立操作计算机的时间应该占四分之三以上,让学生守着打开的计算机,不让操作,学生会怎样考虑?(还不要说空耗的资源和计算机对学生的伤害)。对于那些不需要通过操作计算机就能够掌握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计算机房面对打开的计算机。

练习和作业的布置。信息技术作业练习有别于语文、数学和其他学科。应该以掌握、巩固操作技能为中心。作业要考虑到教学阶段和学生差异两个方面。入门阶段,练习作业的内容一般以模仿为主;以后逐渐增加教师提供原则,学生自主设计或合作完成的作业。入门阶段要求要尽量统一,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之间的差异凸显,教师要布置不同等级的作业,可以布置两种或以上作业,其中基本作业(最低要求),为必须掌握的操作练习。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又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发挥更大的创造性。小组合作学习。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是学校要培养的目标之一。信息技术课同样有此责任。教师要适当组织学生,利用优生,发挥生生互教、优生代替教师指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交往与合作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好方式,但又不是唯一的好方式,不要不分学习阶段和内容,长期固定采用小组合作,其次,小组合作要避免“能者多劳”,别人看热闹的现象。如果组织指导不当,就难免出现越不会的,越不愿做的现象,这只能加速“两极分化”,失去了团结互助的小组学习本意。小组学习应该建立在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并最终以促进个人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形成为目的。

用积极的作品评价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信息技术是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是科技与人文的综合,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作业(作品),评价时不仅注意到具体技术的应用,还注意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生活社会常识,美学的综合运用,注意其他学科知识的运用。不注意到这些,就会走向单纯技术的道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集体的和谐发展,评价要避免教师一言堂,避免挑剔,不能用刻薄的语言对待作业完成不好的学生,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评判式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尤其在入门阶段和对待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评价是为了发展,为了进步。即使是对待优秀学生,或完成了入门阶段后,评价原则依然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要注意学生练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教学是教师敬业精神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敬业要表现在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是非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为最高原则。任何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言行都不应该出现。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认真地思考。学习新知识,学习优秀教师的事迹,思考自己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改变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在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在发展自己,完善自我。

信息技术课评价方案

信息技术课活动教学模式的评价

信息技术课听后感

信息技术课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课论文

信息技术课总结

信息技术课讲稿

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评语

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与评价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doc》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