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简介

2020-03-02 06:03: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神奇的符号

《神奇的符号》是由苏步青写的,故事讲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苏步青忍着国破人亡的痛楚,面对饥寒交迫的困境,仍心无旁鹜,执著钻研,就着冒着烟的桐油灯,写出了《射影曲线概论》。

苏步青 (1902-2003年),著名数学家。1902年生于浙江。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创始人。早在20年代,他的仿设不变的四次(三阶)的代数锥面,被命名为苏锥面。在射影曲面论研究中,对周期为4的拉普拉斯(Laplace)序列作了深入而富有成就的工作,这种序列被称为苏链。他在射影曲线论、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许多贡献。被国际上誉为“东方国度上空灿烂的数学明星”。

苏步青爷爷上小学时,成绩总是不好,他不是逃学就是迟到,连着三个学期都考了倒数第一名,经常被罚立壁角,甚至不让出校门,被同学和老师瞧不起。后来他在恩师陈玉峰先生的教导下幡然醒悟,刻苦学习,不久就跃居全班第一,开始了人生的转折。从此他找到了成功的捷径,那就是勤奋。在他的勤奋之下,他考取了浙东南最高学府的第一名,获得学费、膳费、杂费全免的待遇;在他的勤奋之下,四年的中学时代,他没逛过一次街,没去过一次亲戚家,10点钟前没上床休息过,做的练习题足足有一万道,整整8个学期,次次以门门90分以上的成绩名列头榜;在他的勤奋下,只用了3个月就过了日语关,要知道一般的留学生是要花半年到两年的时间去学习日文;在他的勤奋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需要3个小时的数学考试,他仅用了1个小时就做完了,让监考员惊讶地说不出话来;在他的勤奋下,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并获得理学博士称号,为祖国争了光;在他的勤奋下,在帝国大学读书期间,就被聘为大学讲师,轰动了日本,并有41篇研究论文发表在日本、美国、意大利的数学刊物上;在他的勤奋下,一生掌握了日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等7门外语,怎能不令人叹服;在他的勤奋下,在浙江大学白手起家,建立起了有规模、质量高的数学系,培养出了大批的数学人才;在他的勤奋下,在生活艰苦的环境中,在忙于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依然不忘搞科研,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和教科书;„„

《神奇的符号》以苏步青先生跨越9个虎年的经历,更多地从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民服务的角度来撰述,从他令人景仰的经历中,令我们感受良多,深受启迪。《立壁角》、《倒数第一名》、《三个月通过日语关》、《踏上数学之路》等故事打破了科学家是神童、是天才的神话,告诉我们学习要靠勤奋和艰苦的实践;《因材施教》、《关心下一代》、《巧用零布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决不是小事》、《为中学教师讲课》、《拳拳老人心》、《语文和数学》、《攀登贵在少年时》等故事写出了大科学家对国家年轻一代的关心和爱护,并给我们指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譬如,“常言道,过河要有桥,学习不能不注意学习方法。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大多都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讲出几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结合故事读后定能让你受益匪浅;《回到故乡》、《支持学生运动》、《踏上西迁路》、《山洞里办学》、《天快要亮了》、《在*的年代里》、《社会主义需要数学》等故事写出了在艰苦的年代里,苏步青在遇到挫折时毫不气馁,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对祖国的热爱,靠着对共产党的无比信任,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考验,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我们从中能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那浓浓的爱国之情。

《生命的密码》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遗传学第一人。他为我国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并担任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主编。1999年获国际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生命的密码是谈家桢的著作他将一生的种种尽力都写经历这本书里,让我们惟妙惟悄的看到了谈家桢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可以说让我们的精神饱餐一顿了,也可以说给我们带来了种种道理,让本是沮丧的我们再次有了信心从黑暗中崛起! 就如谈家桢所说的:“一个人要是想100%的成功必须付出无比巨大的努力来换取。如“人是谁创造的”、“瓢虫与果蝇”、“二龙抢珠和三八线”等,一共有36个。每个故事都讲述作者的经历的一件事,使我们感到科学在故事中发生,生命就在故事中成长。

虽然都是些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求学、研究、做人的快乐,每个故事仿佛一粒珍珠,串成了一个强大的生命;每一个故事都与科学的发展、国家的荣誉联系一起,好像我们在观看一颗星星时,会欣赏到美丽的天空;随着作者的讲述,读者会一会儿到美国、一会儿又到了英国、苏联,思维周游整个世界,让我们感觉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不像在读书,倒像是在游览各国。

作者从1909年开始说起,直到1998年,这中间经历了清、民-国、新中国的时代更迭,一本小小的册子,跨越了近100年的时空,让我们了解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知识、科学的不同态度,由此会想到自己在科学面前应做怎样的人?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向科学家那样去观察思考,去反思提高。

与鸟儿一起飞翔

郑作新(1906~1998),中国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6年11月18日生于福建福州。1926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科(福建农林大学前身)生物系。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历任福建协和大学系主任兼教务长、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动物学会、中国鸟类学会理事长、国际雉类协会会长等职。从事鸟类学研究60多年,撰写专业书籍30多部,曾发现中国鸟类16个新亚种,撰写了1000多万字的论文和专著。 郑作新,1906年生。著名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多次获国际荣誉奖。他与鸟儿为伴,他的梦想与鸟儿一起飞翔。郑作新早年谢绝美国高薪聘请,回到祖国。他领导中国鸟类研究,主持鸟类图谱、鸟类分布目录、鸟类检索表等工具书的编著,到边远和空白地区考察,发现了许多鸟类新亚种。他的梦想就是与鸟儿一起飞翔。为使我国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为世界动物学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全世界的鸟类学界誉为鸟类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生命之树仍然一片葱绿听奶奶讲故事从小养成好习惯得了三项“第一”老虎洞探奇被大学破格录取西红柿和选择生物专业捉了一条毒蛇留学美国获“金钥匙”奖无怨无悔的抉择23岁的年轻教授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我要自己去找挂墩勇往险途归来和发表《中国鸟类名录》人生十字路口麻雀的功过和我的证词奇妙的鸣叫——“茶花两朵”峨眉山上的新发现艰苦的野外考察我们寻找分界线亵污科学是悲剧找到丢失10年的书稿为中国鸟类写谱立传说话丹顶鹤从枪杀天鹅的事件谈起一只怪蛋鸟类的环志把鸟儿还给蓝天科学有祖国,科学无国界难以忘怀的观鸟活动英国印象获“荣誉科学奖”寄厚望于青少年做时间的主人家规我们的“钻石婚”后记。

悠长的岁月

贾兰坡,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而攀登上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式人物。贾兰坡,字郁生,曾用笔名贾郁生、周龙、蓝九公。1908年11月2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二日)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刑家坞村。1929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31年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先后任练习生、练习员、技佐。1937年任调查员,1945年改称技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他接替裴文中先生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工作优异,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他在1936年11月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

《悠长的岁月》主要内容包括:我的童年、断断续续的学校生活、考上练习生、初到周口店、狗骨架和两《悠长的岁月》、难忘的升级考试、学会“四条腿走路”、刻在心间的名字、主持周口店发掘、盐井沟挖“龙骨”、发现了3个头盖骨、辗转云南行、升为技士、周口店日寇大开杀戒、进修解剖学等等。

《无尽的追问》

主要内容: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讲述自己从事核物理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王淦昌,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

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江苏常熟支塘镇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大、浙大任教授。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写在前面

做一个像岳飞那样的人

有她一份功劳 刻苦读书的中学时代 爱上物理学 祖国在我心中

城”

擦肩而过的一项重大

流亡大学 特逗的新年礼物 探索神秘的中微子 小小湄潭成了“大学

茫茫戈壁上的蘑菇云 解开原子弹之谜 一枚珍贵的纪念章 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化名17年

发现

从山东大学到浙江大

师生情谊 北京在召唤 法国总统的惊讶 三次地下核试验

特殊的X光机

在所长的岗位上 为和平利用核能而呼

“863计划”的提出 最满意的一项研究 后记

故事就讲到这里。你们看了以后,就知道我这个人很平常,小时候家境不好,父母早逝,靠外婆和哥哥抚养长大。成年后,又遇到战争,别的事情不会做,就去教书,也做一点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够做我想做的研究工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尽自己一份力量。

我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但有一点可以说一说,这就是我好动,肯动手,喜欢做实验。现在我90岁了,只要有可能,我还做实验。我脑子里总存放着一些问题,想啊,想啊,一个问题想不通,就去想另一个问题。有机会我就向别人请教,不论他是科学家,还是我的学生,都抱着向人家学习的态度。一个人懂的知识太少了,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所以,我能够不断地学到一些新东西。

我总是有许多想做的事情。1984年4月18日,德国西柏林大学授予我一份荣誉证书,纪念我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据说这项荣誉是为获得学位50年后仍然在科学第一线的科学家而设立的,我能获得这个荣誉,感到很高兴,这是对我的鼓励。

灵性的王国

张香桐,中国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7年11月27日生于河北正定县。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理系,1943-1946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系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讲师、助教授,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联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美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等职。

《灵性的王国》作者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讲述自己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社会上有很多专家,并不是什么天才,有时甚至是一个比较笨拙的人。只不过由于他们勤学苦练,自强不息,在某一方面积累了大量专业知识,他所知道的自然会比别人多,因而他就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专家了。《灵性的王国》就是给大家讲述作者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路,又如何坚持走下去的故事。

目录编辑

写在前面 从私塾到正规小学 背着家人考中学 既当学生又当老师 半工半读 初进科学殿堂

自己动手做模型 战时运输队的“民工” 逃难不忘科研 神话般的故事

初到美国耶鲁大学 乘飞机下降时别忘了

小小银针的威力 吃糖

阁楼上的仪器车间 把“?”变成“!” 为低温麻醉找到了依全世界关注针刺镇痛 戴上眼罩睡觉 红色为什么是警戒信号?

《癫痫答问》和捉猴子

一心报效祖国 看电影得到的启发 病榻旁留下的一丝墨

老师和学生 后记

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

七彩的分光

《七彩的分光》应用光学家王大珩,讲述自己从事光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出生地的秘密、祖父的丹桂、16岁的私塾先生、驻日公使寻访穷留学生、学业荒芜两鬓丝、八旬老父自题挽联抱憾而终、踩着板凳上黑板、鸡兔同笼的教益、小圣人挨板子、水碗中弯折的筷子、一个人得了两块银盾、“抠门儿”老子、考上了三所大学、最崇敬的老师、与钱三强莫逆相交70载、南下逃难等等。

王大珩(Wang Daheng, 1915.2.26─) 男。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王大珩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1948年回国,后来到大连担任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工科大学——大连大学工学院(大连大学1949年4月建校,1950年7月撤销建制,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后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了30多年所长。1958年作为主要创始人、第一任院长(1958.8-1965.2),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现任名誉校长。兼任中国计量学院名誉校长,还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目录编辑

写在前面 出生地的秘密 祖父的丹桂

踩着板凳上黑板

16岁的私塾先生

鸡兔同笼的教益

驻日公使寻访穷留学生

小圣人挨板子

与钱三强莫逆相交70最崇敬的老师 考上了三所大学

学业荒芜两鬓丝 八旬老父自题挽联抱憾而终

“抠门儿”老子 水碗中弯折的筷子 一个人得了两块银盾 载

南下逃难

“庚子赔款”赔出来的留学生

初识伦敦

要博士学位还是要光学玻璃?

得到了英国的专利和青年科技奖

紫罗兰的故事

听说陕北也能吃上肉了

100块金圆券只能买三碗光面

秘密奔赴解放区 要办就办个应用物理

系!

从破烂市场捡回来的物理实验室

馆长就馆长,只要能做事就成!

第一笔科研经费

——1400万斤小米

第一炉光学玻璃的诞生

八大件,一个汤

颠簸在大西北的“搓板

路”上

一吨半黄金只换了一

吨半仪器

一只母鸡下了五个和

自己一样大的蛋

向聂荣臻元帅求援

逼急了的“兔子” 痛失蒋筑英

老师要学会向学生学习

把学生的潜质逼出来

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

“星球大战”计划 给邓小平写信

中国“863”

提案!提案!提案! 给自己找“忙” 她的名字叫顾又芬

我的遗憾 后记

读《大科学家的小故事》有感

科学家的小故事

科学家的小故事

科学家的小故事

科学家的小故事

大科学家的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大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大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简介

科学家勤学苦练的小故事

《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简介.doc》
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