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教学设计

2020-03-02 22:05:5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古井》教学设计

广平县第二实验小学 路丽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本课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它教育学生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古井的赞美之情,感人至深。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段落清晰,语句优美。

本年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已经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能够通过独立预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达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而且每每能够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应该珍视的“金矿”。

二、教学过程

师:(板书:古井)同学们,从课本的插图上我们看到了一口年代久远的极普通的“古井”,文章以此为题,可见古井的平凡之中一定有其不平常之处,这不平常体现在哪儿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师:这节课,大家想像预习课文那样一段一段地读课文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还是先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呢?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段,找一找哪个句子含义最深刻。

师: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活,每句话讲了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共4句话。第1句交待古井位置,第2句讲井水清凉可口,第3句说乡亲们都来取水,第4句赞美古井哺育之恩。句子之间一环扣一环,联系紧密。第4个句子含义深刻。

(出示小黑板:“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这一句把古井比作( );把( )比作甜美的乳汁。

缩句:( 。) 师:缩句以后突出了哪个词语非常重要? 生:哺育。

师:(板书:哺育)“哺育”是什么意思? 生:养育、培养。

师:谁能用“哺育”造一个句子。 学生造句

师:对这一句进行反复品味,我们还可以怎么进一步体会思想呢?生1: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生2: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师:对,透过内容去想一想,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思想。这一句话,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感情呢?

生:读出对母亲的赞美。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指3生读,齐读 )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和这一句紧密呼应,互相补充,有谁找到的请起来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师:(出示写有最后一句的小黑板)谁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作者赞美了古井不仅提供了清凉可口的泉水供人们饮用,而且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影响着人们,使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懂得做人要像古井那样,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师:说得很好,你理解得既全面又深刻。可以告诉大家你的理解过程吗?

生:我读到“多好的古井啊”时就在想:“古井好在什么地方?”继续读就发现了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时我又想:“古井本身有什么品格?”联系第一段的句子和预习时的理解,我知道了古井有无私奉献的品格。这句话隐含的意思肯定就是古井让乡亲们懂得了要做无私奉献的人。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告诉了大家怎么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就这句话来说,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那就是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生: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所以加上了“生命”一词。这句话强调了泉水的重要。 师:(把两句话放到一起)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句有什么联系。 生:“温情的母亲”就是“多好的古井”;“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古井哺育儿女,“哺”就是“提供泉水”,“育”就是“陶冶品格”,两句话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板书:提供泉水 陶冶品格)

师:从这2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呢? 生:对古井的赞美。

师:谁愿意起来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赞美之情呢?

生:用感慨和赞美的语气朗读。(师再指2生读,同位互读。) 师:通过抓重点句子,我们基本了解了古井精神。那么古井到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课文进行体会。

生:这段主要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多。

师:这一段中没有“很多”这个词,你是怎么体会到挑水的人很多的?

生: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说明取水的时间长;从“络绎不绝”看出取水的人数多;从路面老是湿漉漉的也能看出取水的人多。

师: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师:对,这一段写得具体、生动,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乡亲们到古井取水时的愉悦心情和热闹景象,节奏稍快。

师:古井在村子的重要性大家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一多半的篇幅写乡亲们帮助两位老人的事呢?这样写是不是跑题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下一段课文,看一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

生:从“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在外地教书”等语句看出老人确实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师: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

生:“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

师: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生:说明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师:你还能从这一句话里体会到什么?

生:“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了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也就是说帮助老人的既有力气大的,也有力气小的。

师:你能再进一步进行体会吗?

生:从“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的“总是”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在一直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师:请2名同学分角色读朗读对话。要读出乡亲们对老人的热切关怀和体贴的感情,还要读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师:乡亲们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什么品格? 生:无私奉献。

师:(板书:乡亲们 无私奉献)乡亲们不要报酬是受谁的影响? 生:是受了古井的影响。

师:这正好解释了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是哪个呢? 生:陶冶。古井在陶冶乡亲们做无私奉献的人。

师:对,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现在大家想:作者这样写跑题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跑题。这篇课文以“古井”为题,除了赞美古井,还赞美了帮助别人不要报酬的乡亲们。

生:作者赞美古井,更赞美具有古井精神的乡亲们。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借物喻人)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请同学们在课下继续品味古井精神,并以老党员女儿的身份给乡亲们写一封信。

反思:拓展性作业的布置,将学生积极的思维延伸到课下,在不经意的角色变化中,学生必能再次被乡亲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达到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在持续的活跃思维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受到熏陶,也品味了学习的乐趣并学会了学习。]

古井教学设计

古井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井》教学设计

《古井》教学反思

古井

古井

《古井》优质课课堂教学设计

古井教学反思 2

《古井》教案

古井案例

《古井教学设计.doc》
古井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