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03-02 10:11: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舞蹈编导教程

前言

当代的中国舞蹈艺术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在党中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及“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加上秧歌运动的带动,全国舞蹈界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传统的舞蹈艺术,突出表现在向戏曲和民间舞蹈学习,发掘、整理、改造和创新,形成了一股舞蹈创作的热潮,也出现了诸如《红绸舞》、《荷花舞》、《跑驴》、《花鼓灯》等颇具代表性的舞蹈。

然而,由于创作水平和质量远远跟不上舞蹈事业发展的形势,出现了创作千篇1律的现象:“南京到北京,跑驴荷花灯”。创作的滞后,使得培养创作人员的间题亟待解决。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培养舞蹈编创人才的方法、体系和师资力量,因此,在50年代后期从苏联请来了两位著名的芭蕾舞编导家查普林和古雪夫,他们在成立不久的北京舞蹈学校开办了两届舞蹈编导培训班,共培训了32位编导。这些学员中的绝大部分是全国各舞蹈团体选派的在职编导,他们学习了芭蕾舞的编创方法并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中国舞蹈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创作实践,于是诞生了《宝莲灯》、《鱼美人》这样的大型舞剧作品。随后,又创作了古典舞剧《小刀会》、少数民族舞剧《蔓萝花》、《乌兰保》以及大量的中小型作品。一时间,舞蹈创作兴盛起来。而这32位编导和在他们带动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创作群体,在舞蹈创作上影响了30余年。

拨乱反正后,中国的舞蹈艺术如枯木逢春,再次进人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但是,那批驰骋舞坛几十年的宿将多已年届花甲,新的发展形势呼唤新一代创作群体的产生,可我们仍然没有建立起培养编导人才的机构。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级改制为北京舞蹈学院,大学部各个新学科的建设迫在眉睫,而编导专业更是首当其冲。

1981年,学院决定由副院长贾作光老师领军筹建编导专业。1982年,举办了第一期编导进修班(后转为大专班),以便从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寻找探索舞蹈编导的教学方法及教材,从而建立我们自己的舞蹈编导学科。当时,教研组的成员只有贾作光、章民新、孙天路以及外请的汪兆雄四位老师。大家形成了普遍的认识,那就是个别编导的创作经验固然宝贵,但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更不能简单的转化成为普遍的创作规律和教材。因为,编导是一个开发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创作素质的学科,既要有基础理论的指导,又要有在理论下进行的大量

实践;既要有在创作观念、创作思维上的引导,又要有系统、科学的基础练习用来促进学生的创作素质和创作能力的逐步提高,达到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创作全过程的基本要求。这种从无到有的学科创建的重任,只靠少数几个人闭门苦想是难以奏效的,于是,我们敞开大门,邀请社会上有创作和教学经验的老编导、老专家来院进行短期教学及专题教学,先后有李承祥、赵婉华、张毅、黄伯寿、蒋祖慧、夏静寒、孙红木等老师来院授课。除此之外,胡尔岩老师的《舞蹈创作心理学》为我们的理论教学做了重要的补充,并被指定为必修课;而肖苏华老师学习并引进了苏联的芭蕾舞交响编舞法,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而且用音乐的曲式及复调乐曲进行编舞练习也成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加,我们抓住大好机遇先后邀请了史蒂文森、西蒙·米谢尔、诺曼等20余位各国芭蕾舞、现代舞编导专家为学生授课。 中外专家的教学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使我们受益匪浅。

教研组对不同派别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复的对照研究,于1985年编写出大学本科中国舞编导教学大纲的第一稿,这是以教师们的创作、教学经验为基础,参 考、吸收了50年代苏联专家的教材、教法并研究汲取了当代芭蕾舞、现代舞的教材、教法中的精华部分编写而成的。1990年首届本科班毕业之后,我们又根据教 学的实践经验及实际存在的问题做了更广泛的交流和总结,并对本科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在教学中,我们贯穿着两条线:其一是选材—构思—完成作品的结构计划,其二是编舞的训练,从即兴舞练习开始到捕捉形象、动作变化,以及语言练习(舞句和舞段练习)和舞台调度的练习。前一条线注重想像力和舞蹈思维的训练,而后一条线则侧重于编舞的技术技巧的训练。在前期的基础课中,这两条线分别贯穿其中,到了中期小品课(创作实习)时,两条线合二为一,但这两方面仍然是教师评课的两个基本内容。另外,我们还开设了两门辅助课:胡尔岩老师的《舞蹈创作心理学》用于补充进人创作阶段后的理论;《剧目分析》课(包括更为广泛的作品观摩学习)则起到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作用,它配合各教学阶段的要求选择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一直延续至后期的中大型作品创作实习。

从开创舞蹈编导专业教学到1998年,经过了17年的教学实践,中国舞编导专业已为社会输送了三个本科班、四个大专班约一百二十名毕业生,为舞蹈界培养了一代新的创作群体。除此之外,教师们还举办了十余个短训班、强化班,

并为各省、市院校开办了数十个导训班(包括专业的、群艺的、少儿的),讲授编导课。大致统计下来,或多或少的接受过我们培训的不下千余人。总的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是有实际成效的,毕业生们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为国家创造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优秀舞蹈作品。

至今20余年的教学实践,教材还在不断地丰富、改进和创新。例如年轻教师在双人舞、三人舞教学中的创新,使我们的教学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一部文字的、规范化的教材,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还分散在各位老师的备课本、教学计划和教学总结中。

文化部教科司动员各院校编写艺术教育教材大系,这是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我们教学的监督和促进。本教材的编写组,几乎包括了编导系全体中国舞编导的教师,在老少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舞蹈编导教程》的编写工作。这部教材包含了数十位编导的创作方法、经验和体会,而我们只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取舍、梳理,因此难免会受到教研室讨论、认识、研究的局限。当然,这也只是我们17年教学实践的一个总结性的整理。毕竟,舞蹈事业在不断发展,创作方法、编舞方法、教学方法正逐步完善,舞蹈教材也正在丰富、改进、修订甚至改编,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完成这个专业初创阶段的历史任务。

此次趁五十年院庆之机,我们将现有的材料再次修订完善,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感谢各位编委及社会上中外专家对中国的舞蹈编导教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doc》
前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