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

2020-03-02 15:54: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带着兴趣读完了这本书,虽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它所涵盖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却很广很深,读完之后,在心里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于是又把书从头到尾重新翻了一遍。当看中国哲学简史的时候,对道家中老子的思想不是很理解,如何做到“弃智”,说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种,但是没有智慧又该如何生活?没有智慧怎样才可以理解高深的自然规律,达到所谓的“道”呢?废除所有的制度就可以解决世上的祸源吗?怎样才可以达到“无为而治”,“为”与“不为”的定义及其界限又是什么呢?看简介的时候,感觉不能理解老子的思想,看完原著之后,虽然对原来的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但是对老子的思想可以有所感触了,同时让我了解到老子更多的思想内容。

书的内容感觉很多,很乱,有的章节会重复到之前的内容,不过不管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所说的都没有离开对“道“的解说。

开篇就告诉了我们自然之道,提醒我们认识事物要看本质。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思想中说“虚无”为源,“实有”为本,但“有”与“无”却是相通的,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说的很模糊,道家的思想就是这样的吧,其思维的本源是玄学思维,注重直观感受,追求以虚御实的思维境界。无为之道告诉了我,“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柔弱胜刚强”就是它在实际中的成功应用。在生活中,我时常有一种困惑,到底该顺应自己的心,顺其自然,还是有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问题得做出一些努力呢?不喜欢强求,但是有些时候,你不去做的时候,别人会去做,原本属于你的可能会变成别人的,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一切都顺其自然,在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压力,会活得更自我,更轻松吧!在客观之道中,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超脱与物我之外,以一种旁观者得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境界可能达到吗?每个人都处于社会之中,与周围的人事物都有一定的联系,如何才可以跳出去,来看待事物呢?现今社会我们都在崇尚一种思维模式,就是跳出事件本身,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是,好像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常规模式是“跳进”事件的本身啊,怎样才可以做到“无我”呢?如何才可以清除思想上的杂念,无欲无求呢?

我很喜欢老子主观利己客观利人的思想,这种思想看上去没有儒家思想的大公无私,舍己利人的思想崇高,但是我却觉得更真实,更贴近人性。“利己”看成是目的,而把“利人”看成是一种手段,这样才可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吧,单纯的“舍己利人”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奉献,这样很难持久,真正无私奉献的人有多少,我们都是平凡人,自私是一种本性吧,当付出没有回报时,无法鼓励我们一直继续做下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喜欢帮助别人,不仅仅是出于同情、爱心,也是为了内心的一种自我实现与满足吧,看到别人开心自己不也是会很开心吗?

“返朴归真”,减少各自内在多余的东西,减少对外界的依赖,达到思想单纯,精神自足的境界。人的一出生就开始了复杂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学到的越多,他人的思想占据了很多位置,慢慢地丧失了自我。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才有“弃智”的主张吗?我们知道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获取智慧,从而达到“道”的境界,但是可能在达到“道”的境界之后就抛开了所有的智慧吗?

思维之道中概括了道德本体形态:谨慎、敏锐、端庄、宽和、质朴、博大、包容万物。思维的基本模式:修智、修心、修行、不自满、自我更新。“归根”、“复命”、“知常”是老子对事物循环之道的三点强调说明。“归根”指出了事物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具有回归本源的特征;“复命”则强调了这种回归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说明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改变的命运;“知常”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循环之道的基础上,顺应道德这种变化过程,不要试图改变和破坏这种常态,否则会引发各种灾祸,遭受惩罚。知常,心态才会宽容,遇事才能从容,这样活着会更自在自得。 管理之道,“太上,下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皆谓:我自然”,这样的管理应该受到大家的赞同吧,下面的人不受到过分的限制和压抑,可以自由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作用,有更大的创造发展空间,这样的理想模式现今的一些公司已经早就开始实施了,并且创造了相应的好的结果。

“绝学、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样的主张很难让我们理解,在道家的思维看来,解决问题不单单是就事论事,而是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矫枉过正。虽然刚开始很不理解这样的思想,但是认真思考过后,不难发现,这是道家思想中“精勇猛进,逆向反动”的一面,它是为了拨乱发正,不是要把现有的一切打乱回到原始状态,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手段,绝弃一些畸形发展的东西。“溯本清源”是道家主要针对种种社会弊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反相成,静守虚无,逆常而动,物极必反,这些从反方向思考的思维模式,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受益,不要一条道走到黑,适时的时候从反面思考,问题可能会简单容易多了。

通常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首先想到如何去解决它,而是首先考虑能否通过自我的节制来回避问题,实在回避不了才会采取柔和的手段来解决。这样“节制用柔”的思想我们常人是很难赞同的,但是道家却就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很消极,但是道家所谓的这种退让也是有极限的,“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无可忍时无需再忍吧。

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我们的一生该如何去度过,最后想要达到怎样的追求,老子自己的理想人生是“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节制欲望,知足者常乐有所作为、有明确的人生目的、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最终归宿,这样的理想人生就是“道”在人生过程中的体现吗?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什么知识的学习是一天一天的增加,而智慧却是一天一天的减少呢?道家思想认为,智慧的修炼不同于知识的学习。知识的追求的是博学多才的智能,头脑里的东西是越多越好。智慧修炼追求的是明澈圆融的境界,头脑中的东西越少越好。道家并不反对对知识的学习,反而鼓励新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在消化知识,一归于道的“悟道”的过程。道家消化知识的最终目的是锻炼智慧,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是谁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得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老子超前的智慧在今天得到了验证,为大家所赞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清静为天下正”、“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以德报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些都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

“积厚”:厚积薄发、有备无患、布局造势。 “治大”:大动若静、大制不割、大道自然。 “守静”:以静御动、以一御万、以不变应万变。 “居下”:损此益彼、以虚应实、返朴归真。 “择时”:无时不动、不以强力、避实就虚。 “顺势”:不为大势、因时择势、借势成功。 “慎终”:以终为始、以终为重、以终为果。 “转化”:以圆为方、反向求成、化实为虚。 “不争”:不争之争、弃小争大、弃实争虚、、、、

道家思想中“德”与“柔”在说明体现道德过程中占到了一定的分量。“德”源于“道”,是“道”的应用与体现吧。而“柔”则是“道”的处人处事的方法,是“道”的表现,“上善若水,几与道”。水的柔性充分体现了“柔”的作用之大,同时在道家思想价值里“柔弱处上,坚强处下”,可见“柔”的思想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

书的内容有很多,感触也不是都可以具体一一写完的。老子从各个方面阐述了道的体现,其深度广度,也不是我们全能体会得到的。道家的“反向道理”,让我们深有体会,对于“正向道理”对于我们来说理解起来不算难,但对于“反向道理”的理解,用我们平常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感觉有一定的困难,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可以说是思维的一种锻炼,对思维的归本溯源。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事情的正面,很少去反思它的反面,或许当我们看到事情的正反两面的同时的时候,对于生活,对于人生,我们会过得更好,更自在。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doc》
《老子》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