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2020-03-02 21:05: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20160620

雷雨

课 时:

共3课时 课 型: 新 授

执 笔 人: 苏 洪 瑞 审 核 人: 葛 晓 磊 于 晓 授课时间: 2016年6月20日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国社会黑暗的现实。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家境贫寒,3岁丧母,后寄人篱下。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1891年在休斯顿创办了《反对传统者》等杂志,兼任编辑,还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钱被盗,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狱中就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是一位多产作家。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1904)、短篇小说《四万年》(1906)、《西部之声》(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印度的泰戈尔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四大家”。

【自学指导】

关于《警察和赞美诗》

1.故事梗概: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

《警察和赞美诗》是他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品写到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2..写作背景

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衰落的时候,美国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南北战争之后)引起文学的变化,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它出现在美国资本主义日趋腐朽的阶段,即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时代。当时社会贫富对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时期一些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从自身的阶层出发,一方面,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人民对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存有幻想,提出种种改良措施。可是当帝国主义的浊流来到时,他们又怀着悲观绝望的情绪探索个人的命运和归宿。然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也引起较大震动,使美国作家群体分化,一些来自下层而又倾向进步的作家,受到工人运动的影响,经历了思想探索的过程,为社会主义理想所吸引,参加了工

1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20160620

人运动,开始创作一些较先进的文学作品。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残酷的本性,控诉了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内容丰富,揭露深刻,手法多样,是美国文坛上不可少的一支生力军,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重难点探究】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书比为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事情。

第三部分: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准备到麦迪生广场露宿,在赞美诗感召下,幡然醒悟,却被逮捕。

【随堂训练】

见导学案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1.《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自学指导】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一)朗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段,思考:

1.“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的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说明了什么? 苏比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体味他当时的处境---衣服破烂、食不果腹、冻饿交加,无安身之所,在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在寒冬的风里蜷曲着身体靠报纸御寒流浪汉形象

2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思考:

1.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比喻:把“枯叶”比作“名片”;把“树叶的飘落比作“打招呼”;把“广场比作“露天公寓”;把“北风比作“门公”。

借代:以“杰可弗罗斯特”代称“霜冻”;以“老住户”、“房客们”代称“流浪汉们”。 拟人:“打招呼”,“递给”。 2.解释加点词语指代的对象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三)阅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思考: 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到布莱克威尔监狱过冬.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20160620

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不可取的。 3.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克威尔岛真的是天堂?

在苏比看来,这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纠缠不清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事实上我们仍可感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监狱的冷酷,严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这里用的是反语)

【重难点探究】

讲析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事情。 阅读这一段思考:苏比为进监狱过冬干了哪些违法的事情?结果如何? 苏比的行为 结果

想骗吃骗喝 被推出店外 砸玻璃 被认为非肇事者 饱餐一顿 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调戏女子 被女子缠住 大吵大闹 被认为是大学生 偷雨伞 被认为伞的主人

苏比在街上有意作出一连串的恶行,都没有实现其被捕、进监狱的目的,说明什么? 1.他作恶的对象也是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说明什么?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第二家:侍者认为不用惊动警察,两位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没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却都宽容了他,说明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4.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行为越来越恶劣说明什么?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5.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⑵苏比调戏女子的举动,你怎样理解?

在街头调戏妇女的行为,并非他品质恶劣,而是他自投罗网的一种能够无奈的办法,苏比不是“下流、讨厌的流氓”,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6.通过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结合苏比谈谈你看到了美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在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还认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果衣衫破烂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7.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钮扣直笑。 铜钮扣:指代警察。

⑵连个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的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起来,

3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20160620

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然乎又弹去衣服上的尘土,北部仿佛只是一个绯色的梦。 比喻

⑶“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用的什么修辞方法?

借代。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这是作者的诙谐说法,意思是美酒、华丽的衣服和上流人士。原生质,原泛指细胞内的物质,这里指人

⑷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拟人

【随堂训练】

见导学案

【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自学指导】

一、复习提问: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联系课文句子说明苏比的性格特征。

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幽静的地段、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光辉、静穆的明月„„„--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2.苏比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定“把自己拉出泥坑,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说明苏比是怎样的人?这样安排是否合乎情理?

苏比毕竟是一个能够自知的人,他早年有良好的品德和操行,他性格高傲,只是在被生存危机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只是后来沦为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的流浪汉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赞美诗的感化下,从善意识被唤醒,而决定自食其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作者这样刻画合情合理,符合人物发展逻辑的。

3.“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下决心甘心做一个好样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的把它实现。”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四个“他要”是排比,“泥坑”\'是比喻。

4..当苏比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逮捕了他,说明了什么?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5.小说结构上别出心裁,结尾完全出人意料,这样的构思是否符合逻辑?这样构思的好处是什么?

在这个是非颠倒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是符合社会生活逻辑的。这样写突出了苏比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

6.你对文题“警察与赞美诗”是如何理解的?

标题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警察”、“赞美诗”都是主人公苏比在小说中所追求的事务,然而两者又是矛盾的,因为他们各自代指的是“监狱”和“自新”。苏比在幡然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被判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往监狱。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重难点探究】

一、分析小说艺术风格:

(一)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1.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不是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苏比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2.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4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20160620

早年:良好的品德和操行--高傲:不愿意去慈善机构,付出精神和人格“屈辱”--生活所迫,沦为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流浪汉---为找冬居场所,干坏事--赞美诗乐音的感召,唤起心里难过深处从善的愿望,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

作者这样刻画他的心理状态合情合理。符合他的性格发展逻辑。

(二)细腻生动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集中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1.情节曲折,为塑造人物服务。

冬季来临 骗吃、砸橱窗 和谐氛围 无端被捕 制定计划 白吃、调戏妇女 听赞美诗

监狱度日 扰乱治安偷窃 重新开始生活 入狱三月 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社会现实: 是非混淆、善恶颠倒

2.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欧·亨利小说的结局常常出人意料之外,使人惊叹不已。

(四)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1)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不仅表现在一些细节描写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方面,有时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联系整篇作品,又会让人觉得这种夸张十分符合生活逻辑。

人物形象的诙谐、幽默:苏比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作者却以幽默的笔调写他。“在幽默讽刺中隐藏着无可奈何的悲哀、强颜欢笑下包含着辛酸的眼泪”。苏比明明处于无路可走的悲惨境地,作者却写因其他乐观、诙谐的性情而常常自我解嘲。如他动不动就称自己“大爷”等等。

(2)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欧·亨利常用出奇制胜的结尾使人惊叹不止,不得不佩服他的匠心独运。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实则合乎情理:苏比为非作歹六次,并没有进监狱,当他幡然醒悟时,却被抓,看似矛盾而实则顺理成章的结局,让人在忍俊不禁的笑声中体会出一种说不出的苦涩。

(3)含泪的笑。欧·亨利常以其辛辣俏皮的讽刺使读者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立即会让人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悲剧感,即“含泪的笑”。使读者的情绪在悲喜之间激荡,酸甜苦辣,感触至深。

这篇文章“含泪的笑”是指将下层人们的辛酸揉入逗趣的笑料,在苦笑中感受下层人民的苦难。 (4)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渲染出悲剧的喜剧情调。

例如:把麦迪生广场比喻成“露天公寓”。把霜冻拟人化,说它将名片(飘落的枯叶)由“门公”(老北风)交给露宿的流浪汉。

再如:把被侍者摔到人行道的苏比描写成“像木匠去打开一把折尺”,“一届一届的撑起来”。这些都是令人发笑,有催人落泪的。

【随堂训练】

见导学案

【课堂小结】

结合今天讲的课文,思考讨论:

1.怎样看待苏比这个人,他算不算一个坏人?

2.赞美诗能否净化人的灵魂,你是怎样理解赞美诗对苏比的感化作用的?

3.有人说:美国是自由的天堂,你能就小说中的某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doc》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