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训练

2020-03-03 08:34: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向就是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摘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欧洲商业革命产生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 答案

(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五大经贸区,长途贩运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形成地域性商人团体十大商帮;市镇兴盛,出现四大名镇;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 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总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

影响:政治上,封建制度日益腐朽,采用非常手段强化君主专制;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入带来货币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社会阶层方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思想文化方面/传统义利观发生变化,奢侈之风盛行,出现一批带有反封建色彩的进步思想家,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小说盛行等。

(2)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政治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原因: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对商业的压迫;买田置地等行为使商业资本未转化为产业资本,未发生资本的原始积累;安土重迁、重视科举仕途等传统观念对经济发展的束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文字“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经济上、社会阶层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文字“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立足明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国家政策、传统的思想观念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时期战役地理分布图(时限1931-1945年,以攻取县级以上单位的战役为准)

1.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抗日战争中战役分布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要求:所提取的信息可以是整个中国的,也可以是某个区域,分析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1.示例:

信息:中日间的战役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华北、华东地区。(3分)

分析:日本先侵入东北,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抗日联军就不断地进行抵抗活动。日本在东北站稳脚跟后,再进一步向华北、华东等地推进;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华东等正面战场陆续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大规模的会战;共产党组织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主要活动于华东、华北、华中地区。华北、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和交通最发达的地区,日本兵力有限,只有优先占领这些交通线,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才能达到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中日隔海相望,从东部进攻中国以及选择更近的东北为起点是必然选择,因此中日双方的战役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华北、华东地区。(9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根据图中所示战役的集中情况,可知战役主要爆发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由此围绕抗日战争中东北、华北、华东的具体抗战史实作答,但要避免单纯的史料堆砌,应做到史论结合,同时结合国民党军队、共产党军队与日军三方的关系变化进行作答即可。

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司法裁判因人而异,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等都不按法定程序与刑罚审判,有时还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古代司法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由此导致刑讯逼供。刑部等司法机构通常受制于中央行政中枢,地方司法权一般由地方行政官员掌握。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司审判的大理院,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袁世凯在天津府试办新式审判厅,后来各省城、商埠都设立各级新式审判机构。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员,须经历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试用期历练,才能成为正式的审判员。当时有洋商因为审判厅判决公正,不经领事直接到审判厅起诉立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等法律的通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了辩护与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所受指控进行辩护,并可随时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

(1)背景:中国古代司法存在礼法不分、司法特权、口供定案、刑讯逼供、行政干预司法等诸多弊端;西方列强借此获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西方思想观念与司法审判制度的影响;中国经济、政治、社会近代转型加强,需要与国际通行法律制度接轨。 (2)影响:推动了中国司法与社会的近代转型,为废除领事裁判权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行政、司法分立,确立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选拔任用专业的审判官员,提高审判效率,判决趋向公正;确立辩护与律师制度,保护被告人合法权利。 解析

了清末司法改革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第(1)问,根据“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可知中国古代礼法不分;根据“法裁判因人而异,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等都不按法定程序与刑罚审判,有时还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可知某些阶层和人物享有司法特权;根据“古代司法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由此导致刑讯逼供”可知存在重视口供、刑讯逼供的现象;根据“刑部等司法机构通常受制于中央行政中枢,地方司法权一般由地方行政官员掌握”可知存在干涉司法的现象。根据“借口中国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可知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根据“清廷设立专司审判的大理院,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末受到西方思想和司法理念的影响,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加快。

第(2)问,根据“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员,须经历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试用期历练,才能成为正式的审判员。当时有洋商因为审判厅判决公正,不经领事直接到审判厅起诉立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了辩护与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所受指控进行辩护,并可随时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末的司法审判制度改革有助于中国司法审判的近代化,推动中国司法和社会改革,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提高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同时在审判人员方面要求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和审判的公正性。辩护和律师制度则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45.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義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 《留书 》《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地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義。黄宗義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義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義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義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義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義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義对淸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80分) (2)“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義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20分) 答案

1.(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判,到不仕朝廷;由托病力辞、派子替之,再到认可、赞誉朝廷统治。(40分)

原因:朝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答出两点即可)(40分)

(2)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意思接近即可)(20分)

解析1.(1)变化:由材料可知,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还著书进行激烈批判,至康熙十七年拒绝在朝为官;康熙十九年徐文元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而黄宗羲借病力辞并派其子代替自己去明史馆修史,而从“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可知,至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认为能得到皇帝的召见是古今儒者最大的隆恩,说明其对朝廷统治的态度逐渐转变为认可和赞誉。

原因:康熙在位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开创了“康乾盛世”,使朝廷的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趋于缓和;康熙皇帝重用明代遗臣,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对他们给以优待。这些做法使黄宗羲对朝廷的态度发生改观,逐渐开始认可清朝的统治。 (2)从黄宗羲看来,朝代的更迭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认可清廷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训练工作总结

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

作文训练

拓展训练

训练事故

训练策划书

朗诵训练

作文训练

工程训练

《材料训练.doc》
材料训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