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娇_110017_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doc(版)

2020-03-02 06:45: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吴娇

中文转本一班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优秀的作品写作手法十分独特,与中国以往的散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中国引起了较大的关注。余秋雨所创作的散文不同于传统散文之处是,传统散文侧重的文学性方面比较多,而余秋雨创作的散文作品不仅有文学风格的部分还包括深刻的、丰富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他的散文较为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当代散文的发展方向。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说是新时期散文的成功代表之一,并且推动了新时期文化散文的兴起。其散文艺术主要表现在孤独的文化人格、无法释怀的文化情结、文化拯救、寻根以及散文的语言特色方面。

关键词:语言;余秋雨;文化底蕴;文化态度;文化人格

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思维敏捷、语境如诗

余秋雨散文文采性很丰富,并且带有诗歌特点的语言构建其散文的语言特色。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十分新颖、独特,其内容上很多方面表达的想法、观点不同于其他人所看到的,所思考的,而且善于在文字中循序渐进地把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角度,启发读者对文化重新、深刻地思考。余秋雨以整齐华丽的、诗一般的语言,在当代散文界很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余秋雨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非常仔细、慎重。散文作品中如诗一般的语言都得到了精心的强化和修饰,因此以达到了诗意的语言美的效果。余秋雨以较为感性的语言、诗一般的文笔,充分且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文化的认识与思考。如《白发苏州》:

“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此段落运用排比的写作手法,以诗一般的语言展现出了苏州文化独具特色的一面。再如余秋雨对莫高窟的赞叹也同样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将诗人的情感写满了作品的字里行间。如《莫高窟》:

“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余秋雨比较感性并且又善恶十分分明,他诗人的情怀由此可看到非常明显。余秋雨散文的思想感情,不同于一般的谈论古今,针砭时事,描写事物抒发志向情怀,也不同于山水游记类似的作品。其散文如诗人埋藏在心中深刻的情感得到自由的释放、抒发。就好像诗人站在历史的悬崖断臂前,看希望、心中的理想如瀑布一般风流直下,舒畅的看其溅起的层层水花。余秋雨把自己看做是一位现代的诗人,但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历史文化的经典与流传。余秋雨把理性融入到感性的情感中,再加上诗一般的语言,完美地体现了余秋雨散文创作的独特之处。

1

(二)语言恣肆雄浑、大气磅礴 《都江堰》、《五城记——南京》等作品语言风格十分大气磅礴。作品中描写了都江堰、南京等地理位置、形象鲜明生动。除了描写出动人心魄的优美环境之外,还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之情及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如《都江堰》: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此句把都江堰看做是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可见和一般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余秋雨从功能、和造福人类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热爱与尊重。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古老的长城,是历史见证的奇迹。中华民族所有的磨难与艰苦、成功与辉煌的时刻,古长城都历历在目。但中华大地还有没有比长城更值得骄傲与敬佩的工程呢?余秋雨十分坚定地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作品文章的开篇出人意料、思考的角度十分广阔且不狭隘,因此才有了下文中把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角度、多方面以及反复地对比描写。并且还写了都江堰千百年来的壮观景象。又如《五城记—南京》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人潮,还有近代的殷殷血火。”充分表达对南京的赞叹之情。“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特别崎岖,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历代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历代古都多得很,哪像南京,直到现代还一会儿被外寇血洗全城,一会儿在炮火中作历史性永诀,一次次搞得地覆天翻。”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过风雨地洗礼,饱受过艰苦的磨难与入侵,但也创造过灿烂的辉煌。余秋雨用精湛的语言描写,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描写历史作为第一节,因此使文章开头非常独特,气势非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情感,深刻地思考以及无限的想象。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刘禹锡的《石头城》已把怀古的情怀拓到如此的气派,加上一千年的历史岁月,把南京城浓郁的文化历史与变迁以及对南京的热爱之情通过独特的语言描写的淋漓尽致。

二、文化底蕴的深刻体现

(一)孤独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笔下描写的文人墨客、历史的文明、文化的追忆等多次地出现在作品中,其实就是他刻意营造的深层次的文化的一种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文人与作者或是读者与作品之间产生的思想碰撞、心灵的交汇。情感却无法做到的真正的交流。这就是余秋雨文化人格孤独的原因。[1]23如《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作品中蕴含着一种孤独的文化意识。余秋雨作为一名当代文化的学者,心中有着坚定的使命感。余秋雨把思想和写作转向传统文化的领域,对自然景物和文化现象、历史情形与现实状况进行深刻的思考与对比,就如同一位孤独的旅行家,在文明的历史中寻找历史经典的碎片,然后仔细地耐心地拼接、重现,以实现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重新认识、反思和评价,并且努力重新建立一种比较健全的文化人格和信仰。余秋雨对传统文化深深地眷恋为主要的思想感情,并且带着深刻的反思眼光回顾历史,在孤独的状况下试图寻找到内心的支撑点,从而全面地抒发内心真实的想法与观点。余秋雨将自己的精神与思想游历在历史的角落、历代皇帝、宰相,才子

2

佳人,大好山川和美好的风光景物之中……余秋雨把自己对文化真实的想法融入作品中,但这个具体的文化思考又是与深刻的现实状况的矛盾中而产成的。余秋雨在孤独中实现对文化的理解与反思。下面,分别从三方面解释余秋雨孤独文化情结的由来。

1.从宇宙和故乡产生的孤独感。《乡关何处》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起笔,指出崔颢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被遗弃的情感,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所遗弃。因此,就能使读者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空荡荡的感觉。

2.与世俗艰难地抗争产生的孤独。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中为我们集中展现了几位怪才画家的精神天地。他们招引的郑板桥、齐白石等“于门之外饿而不去”宁做“青藤门下走狗”,唤起了后代孤独人士心中强烈的人格呼唤,他们的孤独不是文人有几分才气就显示出的孤傲感觉、也不是自认为的清高、而是要与世俗的刁难与不公平、与难以忍受的孤独与艰苦相对抗。他们没有为了蝇头微利的你争我抢,也不是争着去过归隐的生活,他们所追求的不是世俗层面所能相比较的。因此这种孤独来的特别豪放不羁,痛快淋漓。

3.由于成熟产生的孤独。《苏东坡突围》就体现了这种孤独的情感。余秋雨一直把苏东坡看做是自己的精神偶像,余秋雨的很多经历与苏东坡十分相似。余秋雨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时受到外界的一些批评和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得不到认可。在这种情景下,余秋雨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孤独感。《苏东坡突围》其实就是余秋雨的想表达的情感。[2]17文章最后一小节表达了余秋雨对成熟的看。他认为,成熟是圆满、圆润但不是刺眼,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情感,而是一种不再需要看别人的眼色、顺从别人想法的一种独立的人格。在余秋雨看来,成熟、不同于一般人、思想较为崇高会产生一种孤独的情感。显然这种由于成熟产生的孤独主要是精神上、品格上的。余秋雨在长时间独孤的内心世界里产生了自己对各种文化及其内涵的深刻感悟,表达自己对丰富博大的人生奥秘的感想,完成自我的超越,坚定地达到独立人格品质。

(二)无法释怀的文化情结

余秋雨创作散文的目的在于想重新把生命意识、对历史的担忧和民族的意识注入人们的脑海里。唐朝有闭门造车的一段历史过程,这段历史使中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唐朝当之无愧为鼎盛时期。唐朝文明在当时可算是其他国家学习、模仿的代表。唐朝文化鼎盛的原因在于它广泛接受一切,并包容其他国家的文化,例如,唐朝曾经吸收波斯文化,并在自己文化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等。唐朝时期,几乎所有人,不分贵族贫民都喜欢作诗,作诗成了生活的一个部分。许多人把对诗歌的感情融进自己的生活里,老百姓都乐于作诗,因此皇宫里的帝王将相也是历代王朝里最轻松愉快的,曲江池的百姓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积极向上有朝气的。王国维说过,每一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楚时的离骚、汉时的赋、六代的骈语、唐朝的诗歌。宋代的词以及元代的曲……由于唐朝开放活跃的社会风气与文化制度给诗歌很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当时世界文化方面发展很快的地方是长安,全世界都很羡慕长安的文化发展。余秋雨认为正因为唐朝是在当时是非常开放的年代,因此唐朝的经济方面、文化方面自然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唐朝之后,中国也许自认为之前的发展非常成功,因此开始了走向衰退的闭门造车的时代,不再开放、不再乐于向外界学习,同时,外国发展新的文化也融入不了中国。因此,中国的文化,经济自然开始走向衰退。1773-1782年9年的时间里,乾隆皇帝编写四库全书,可以说是文化方面的长城,但在我国忙于编书的时候,西方国家有了很多先进的发明。例如蒸汽机、德国铁路开通等等,这些发明对于社会发展、人类的进步有很大的作用。余秋雨认为相比之下,别人不断发明改造,有了质的进步而中国只是在整理历史,没有较大影响性的发展。这也许就是过于保守的结果。使得我们走不出去,别人也无法接近。然而,历史的这段致命性的衰退并没有真正引起我国国民真正的觉醒。 目前,我国仍然没有让其他国家真正了解我国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了解中

3

国的文化历史。中国没有被别人深入了解因为我们宣传不到位,甚至没有保护好自己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前段时间,韩国要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应是每个国民认真反思的问题。余秋雨作为一位文化散文作家,对文化的拯救与修复他认为迫在眉梢。并且他体会到文明古迹、文化遗址应与文明素质同时进步。余秋雨很看中且尊重唐朝的历史,他心中永远记得我们中华民族最辉煌的过去。但目前,余秋雨对中国现在的文化状态和重视程度还是很担忧。因此,文化情结仍在余秋雨的心中。

(三)耳目一新的文化拯救

余秋雨曾经从事教师职业,但他对文化的敏感以及对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变很快,《千年庭院》曾揭示: “我到很晚才知道,教育固然不无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英雄主义的事业,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从那以后,余秋雨写出一篇篇带有文化意识与思考的散文作品,吸进很多读者的关注和思考。余秋雨认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正在慢慢消失,现在社会上充斥着的是官场的喧嚣、市民的不满、小人的哄闹 [3]45余秋雨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他毕生主要任务要与文化有关,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接受文化和传递优秀的文化。可见,通过散文这个载体来实现传递优秀文化才是余秋雨的目标。

1.哀悼日渐衰退的文明。人类的文化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文明遭到毁灭大致有两种可能,那就是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发生。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经历蒙昧——野蛮——文明这三个阶段。但他没有说明文明的下一个阶段是什么?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如果没有自觉意识和自律的意识,通常就会面临蒙昧的状态,就会出现对他国进行侵略的战争。战争一旦爆发,文明就很危险了,甚至会面临消亡,最终文明就要重新建立一遍。因此,文明的下一个阶段也许就是毁灭。庞贝古城优秀文明的毁灭就是因为战争。哀悼应该是过程和拯救文明的方法。余秋雨通过散文载体揭示这种普遍存在的历史理性意识。

2.重新建立我们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有经典的学术性的阐释,有世俗民间的阐释,有现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阐释,而我们目前的任务应该是让祖先创造的优秀辉煌的文化通过我们传递下去,去感动影响我们的后代,让他们继续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文化。在方法上,余秋雨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明:“历史是一堆灰烬,我们要把手伸进这堆灰烬里面,这里面说不定还有余温,我们要捕捉的是这个余温。把这个余温和我们的体温连接起来,然后有可能点燃更多读者心头的文化之火。”在重、轻工业迅速发展的社会里,加之影视、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等方便的信息工具的融入,人们获取信息非常便捷迅速,但对真正的阅读和思考却在日益退步。人们渐渐失去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对经典也是知之甚少。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传统文化与经典文化束之高阁。而余秋雨正是想把他对文化意识的担忧与批判的想法表达出来,力图重新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尤其是凝集整个中华文明精髓的儒家经典的关注。年轻人有时间关注时尚、花边新闻却对文化的责任不做过多的关注。目前,还有欧美及日韩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享受的生活方式的引进,以读书为精神消遣的传统主流生活方式日趋边缘化。人们对人文山水、文化遗产这些概念更是很少真正的关心与思考。关注历史文化、重建文明、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应该是非常紧迫的事情。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表明这位文化的传播者将努力改变我们对文化没有认真关心的态度。

3.担任文明的大使。文化在在余秋雨手上如一个小姑娘。余秋雨要努力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余秋雨担任多个地方政府文化和许多商业组织的文化顾问,还到各地进行演说。他的文化形象,我们已经深深地记在心里。在余秋雨看来雅与俗如同硬币的两面,想要哪一面,都是取决于自身的想法。所以,余秋雨尽最大的努力利用身边能接触到的工具,散文也好、媒体也好、作为教育的传播者也好。他以文明使者的身份,逐渐把文化的意识传播到许多学子、普通百姓的头脑中。在文明的社会,用力图文明的工具来更好传递文化,这是一个很创

4

新的想法并且余秋雨身体力行,用行动来证明他的想法、观点和愿望。同时给那些过多的只是纸上谈兵的专家们形成鲜明的对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在余秋雨的融合下,在现代社会里有机的整合起来了。

(四)文化寻根的征途 余秋雨创作的散文,其内容很多是对文化的寻根和对于人性的溯源追求。他对历史的认识是清晰的,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态度也十分坚定的。但是,对于余秋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问题上,余秋雨并没有做过多的回答。作为一名现身考察的学者,余秋雨曾多次出现在媒体面前,以文化的名义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但也有很多其他的学者和他的意见相反。有头脑的人会有很多考虑,也许会有一失。余秋雨将自己的想法真切的表达出来,也许会失去他人对学者的严谨态度的看法,让别人产生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余秋雨文化之旅因此变成了作了文化的“苦”旅,对文化意识的探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广泛受到读者们的喜爱表明着社会还是对某一文化态度表示肯定和需要的,而他恰巧碰到、迎合了这种需要。[4]67余秋雨把散文作为载体表达了他文化态度,他说:“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特别需要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以人类历史作为价值坐标去分析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5]35中华文明中有很多带有价值的、可以进行衡量的系统发展的时间很久了,可对比的角度、范围也有限,使得我国文化要想走进世界的面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正因此,余秋雨对文化态度的体现和他对文化评判的观点,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用文化的衡量标准,认真的反思了以姓氏为重的观点和名族贵贱之分的观点。中国以往比较重视一个家族的姓氏的重要性,并且规定必须同族同姓继承王位,即使同族同姓的人是个昏君、色鬼甚至是个精神失常的人都是合法的继承者。余秋雨理性思考后对这种做法表示怀疑。这也是他与传统散文最大的不同点,即用理性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余秋雨不仅关注民族的人格特征,还关注中国大多数人的人格意识形态,他对现实的人格和结构并不满意,他希望在绝大多数人格慢慢改变的过程中,可以接受他的一些思想、一些建议,并通过散文这个载体,来体现他对中国群体人格的关注和思考。表达他对高贵并且心中苦闷的人格的赞扬与推崇,对历史上的卑鄙小人的痛恨。人与人的人格意识是不同的,余秋雨关注这些群体间的差异,对调整民族人格结构、塑造健全的民族形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余秋雨还关注细微甚至比较隐藏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虽不明显却不容忽视。这些不太明显的文化过去曾是社会的主要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些文化慢慢走向边缘的、次要的、甚至快要消失的地步。可一旦有机会发现它们并仔细研究,会惊讶的发现这些文化与历史的过往和人们的思想演变的关系仍是必不可分的。余秋雨正是清醒地发现这一点,才不畏辛苦的努力考察那些过去曾经辉煌一时而今天已成为废墟的文化遗址,他十年的文化苦旅由此展开。例如,余秋雨对傩戏进行考察,发现犹如化石的傩文化,后来写出了散文《贵池傩》。傩的普通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仪。[6]123而今傩戏几乎消失了,余秋雨对傩文化的关注是因为傩祭傩戏中很多文化与我们古老的文化有直接联系。此外,余秋雨在关注渐渐消失的隐秘文化的同时,还难能可贵的关注亚洲其他地方的隐秘文化。《这里真安静》[7]68聚集的是日本人的一个隐秘的墓地,它在新加坡一个很偏远的地方,侵略东南亚的日本皇军和军妓的埋葬地。日本一度把亚洲各国甚至世界搅得不得安宁,却悄悄地把自己的残暴隐藏在如此遥远的地方。除了对隐秘文化的关注,余秋雨文化苦旅的重心也向世界古文明的探寻而发展。《千年一叹》散文集,记录了从希腊、以色列、等国直到印度、尼泊尔的考察全过程。这些国家的文化不比我们中华民族的差,但今天都已衰落。此外,《行者无疆》则是专门对欧洲古文明遗址的探索,余秋雨每到一个地方,不是去繁华的地区,而是对古堡、陋巷、陵墓这些文化废墟进行仔细的考察并来发现文明兴衰的原因,从而产生

5

对人类命运演变的反思。在理性思考的过程中,余秋雨对中西文化的密切关注是很难得的,而亲自实地考察更是难能可贵。余秋雨走向社会,走向民间,这不仅是口头说说而已,而且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值得鼓励与发扬。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可怜的正本》.[M].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2001.[2]余秋雨.《苏东坡突围》.[M]山居笔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谢艳红.《表演的散文》.新余高专学报,2004.[4]朱大可.《抹着口红游荡文坛》.[M]十作家批判,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5]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M]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2001

[6]戴锦华.《大众文化包围中的文学》.中国大学人文讲演录,柯文出版社,2001

[7]余秋雨.《废墟》.[M]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2003

指导老师:丰竞

6

吴娇_110017_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doc(版)

余秋雨散文

余秋雨散文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哲理性散文

余秋雨散文摘录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吴娇_110017_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doc(版).doc》
吴娇_110017_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doc(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