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1卷(印刷版)

2020-03-01 18:44: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1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B.夏至日P=1C.全年P<1D.冬至日P>1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读图2,完成4~6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

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B.聚落C.耕地 D.地形

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

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

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②④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0~11题。

图3 图

410.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图6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请考生在第

42、

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

近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图8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196米),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答案及评分参考

评分说明:

1.非选择题总分,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题所分配的分数。

2.考生答案中,中国地名出现错别字一般不给分;外国地名应以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为依据评分,若出现同音字可酌情给分。

第Ⅰ卷

1.A 2.C3.D 4.D 5.B 6.B 7.A8.D 9.D 10.A 11.C

第Ⅱ卷

36.(24分)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37.(22分)

(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42.(10分)

海拔较高(3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等;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备防寒衣物;此时该区域多大风,需备防风帐篷等。 43.(10分)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全国新课标1卷

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

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

最新.政治新课标1卷38题

全国新课标1卷最后一模政治试题

《钳工》1卷

历史1卷

新课标1卷高考语文试题反映社会热点试题

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作文题审题立意评析

业务知识竞赛(印刷版)

《新课标1卷(印刷版).doc》
新课标1卷(印刷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