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2020-03-02 23:05: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伊宁市第十五小学成世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片段来。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图片,爬山虎爬上了墙,爬上了山,爬上了一切可以攀爬的物体。绿得沉郁,一片浓浓的湖水。

2.师生配合读《经典诵读》:《爬上虎写诗》,分四组。 3.爬山虎就是一位天然的诗人,一年四季吟诵着不同的歌谣,春的枝头,夏的矮墙,秋的窗台,冬的庭院。叶老先生也特别喜欢爬山虎,所以认真观察过它们,写了《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生回答,板书叶。昨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研读脚,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语言的准确和具体的描写。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5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爬山虎的脚?把关键句画出来。

2.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 位置、样子、颜色;怎样爬的?脚的变化 3.从哪些句子知道的?生汇报 (1)爬山虎脚的特点

●生读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 ●师生配合读爬山虎的脚长在__,样子__,颜色__。

●图片出示脚长的位置和脚的样子,位置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写得很具体;样子像蜗牛的触角,这里把细丝比作__,运用了__修辞手法,这样就生动形象的描述了爬山虎的样子,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与众相同吗?这就是特点,板书。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板书注意 (2)爬山虎怎么爬行的: 师生接力读 师:爬山虎的脚 生:触着墙的时候, 师: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生: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师:细丝原先是直的, 生:现在弯曲了, 师:为什么弯曲了?

生: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变换句式读

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

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师:它爬行需要几个动作?请用圆圈圈出来。

●叶老先生不仅观察的仔细,而且用词__,用词这么精准、妥帖,他到底是怎么观察的?叶老也用一个词告诉了我们,板书:仔细 拓展想象读

师: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 生: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师:这些细小的脚,好像—— 生: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把爬山虎的脚比作__,使句子生动形象。 ●出示爬山虎爬墙的动画,生对照文本读。 (3)最后一段主要讲什么? 创设情境读

师: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但并不是每一只脚都是那么幸运的。

生: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师:哪怕幸运地触着了墙,他们把绿叶拉上墙之后,也会变的。 生: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师:多么无私的脚,爬山虎就是靠着这些细小的脚

生:一脚一脚地爬山墙,爬上山,爬上一切可以攀爬的物体。 师生接力读

师: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因为——

生:这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脚的变化,一天就观察出来了吗?从文中的那几个词看出来的?这说明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板书:长时间 交流拓展读

师:爬山虎的脚是那么细小,柔弱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

师:可是它又是那么坚强有力 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师:哪怕他们完成了使命,依然充满着力量

生:这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师:大自然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三、师总结:

爬山虎的脚就是从脚的特点,这样爬,脚的变化这三方面来介绍作者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与平时留心观察密不可分,我们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四、片段习作

●生活中你留心观察过哪些植物?出示图片。

●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在具体写下来。

●汇报、交流、点评。 五.自主阅读《爬山虎的精神》

1.看一看通过这篇文章,你又对爬山虎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受到了哪些新的启发?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

板书: 爬山虎的脚 叶

脚 脚的特点

怎样爬? 脚的变化

位置 样子

颜色 注意

仔细

长时间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伊宁市第十五小学 成世萍

《爬山虎的脚》是叶老先生为我们小朋友写的一篇观察范文。 这篇精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触墙脚的变化。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重点是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那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脚?让学生读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那么叶老先生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呢?自由读,把关键的语句画出来。给孩子充分读书的时间自主学习理解。学生对脚的样子、颜色都能说正确,对位置有争议,引导学生多读并借助图片辅助教学使学生理解了。此时,适时引出作者为什么把脚的特点写的如此具体?是与作者平时的留心观察密不可分的。把枝状的细丝比作蜗牛把脚的形状写得更形象、生动。我们平时习作时也可以恰当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那脚又是如何爬上墙的呢?采用不同形式地读,师生接力读,变换句式读,拓展想象读,创设情境读,交流拓展读。学生一边读一边就感悟了,效果很好,借助动画演示爬山虎爬墙需要几个动作词语,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叶老先生不仅描写具体,用词还妥帖、精准。到底是怎样观察的?仔细。通过读学生自己就读懂了脚触墙的变化,并且明白这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叶老就是从这三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这是一篇观察范文,引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植物,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在具体写下来。这很重要。

巧妙结合两翼教材,以《爬山虎的诗》导入,激发情感,积累语言,最后自主阅读《爬山虎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脚的特点学生读书时间不够,提的问题不够精简,交流拓展读可以不要。初次尝试主题阅读教学,感受颇深,学生受益了,而我们老师的专业水平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doc》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