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孝道

2020-03-02 11:25: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学生与孝道

思政三班 张旭阳 学号 2012414567 摘要:

孝作为伦理规范,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孝道强调的是孝的理论层面,孝行侧重的是孝的实践层面,然而有时二者是合二为一的,孝道即孝行,孝行也即孝道。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均由孝道与孝行引申而来,亦是对孝道与孝行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同时也是将孝道、孝行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扩展、泛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孝观念,现状,践行

正文:

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乃立德之本,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北宋诗人苏轼曾曰:“治身莫先于孝”。《吕氏春秋》中也曾提到:“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先本后末,先近后远。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也就是说,了解一个人,首先要观察他是如何对待父母至亲的,从而推及他又会如何对待别人。孝不但是调谐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调谐人与人之间伦理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五伦”是我国社会最基本的物种人伦关系,具体是指: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而其中父子关系则居于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只有孝观念的深入传递,才能使得其它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孝观念的现状及其道德践行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对于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其道德践行研究从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四个方面来看,意义深远。首先,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环境的和谐风尚;其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同时,有益于减少家庭代沟,构建幸福和谐家庭环境;最后,有助于校园文化教育的构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有鉴于此,笔者力图从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的现状入手,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找到现状的形成原因,从而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孝观念践行的对策,希望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当代大学生孝道面临的挑战

(一)孝与顺出现分离

传统孝道强调“孝顺”,认为“孝”即是“顺”。虽然大多数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向父母行孝“仍然十分必要”。但在大学生的孝道思想中,“顺”的地位正日趋降低。我们通过样本调查发现,广州市大学城的大学生中,约 10% 认为应该在自己经济独立后再孝顺父母,还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是否对父母孝顺要视乎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定。在情境题“如果将来父母求情安排朋友的孩子进你的企业,而你又觉得这样做不好”的两难问题时,60% 的大学生选择了将晓之以理劝说父母打消这种想法。而对于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约 80% 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一定都对,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正确的。这一结果与其他调查研究的结果一致。已有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家长的权威性降低、更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从偏重盲目遵循来自外在的道德规定,机械而呆板地“扮演”道德行为的他律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偏重以设身处地的方式,根据自己理解的道德原则来抉择的自律的道德原则。

之所以出现孝与顺的分离,可能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关。随着社会进步、制度转换,以个人为主体的自由意志逐渐加强,这使得大学生的孝道观念更自我,也更理性。一方面“愚顺”、“愚孝”的做法正逐渐被大学生所摒弃。但另一方面,在摒弃“愚顺”、“愚孝”的同时,一些大学生又过于反叛,表现为极端的自我,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甚至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照顾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在日常行为中,存在一定的孝道缺失的现象,表现为,不懂得照顾父母、尊重父母,不能满足父母的成 就期待等。对于这些现象,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

(二)养亲观发生变化

传统孝道中,子女对父母赡养的方式是子女与父母同住,由子女照顾父母,以此来尽孝道。而我们的调查却发现,传统的“养亲”观正悄然发生变化。只有42%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今后愿意与父母同住,46% 的大学生则更愿意一周或一月与父母见一次面。当父母行动不便,需要人来照顾时,74%的大学生表示愿将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而 21% 的大学生选择雇佣保姆照顾,还有少部分大学生选择托付给亲戚照顾或将父母送往养老院,有时间就去探望。另外,对于“啃老”现象,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并不完全排斥,而是选择“尽量自力更生,实在没办法才稍稍借助父母的帮助”。对于这些现象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是源于当代大学生传统孝道的沦落。

在我们的调查中,的确少数大学生认为父母跟自己有代沟,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一般都可以不听,两成多的调查对象未填或想不起曾经为父母做过些什么,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这应当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另一种观点是否认孝道的沦落,认为大学生社会压力增大,未来生活成本增加是“啃老”现象出现的原因。随着学业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未来生活成本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日趋增大。不少学生开始认识到,完全不依靠父母的力量很难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有人指出,“啃老”并非意味着道德的丧失,而是无奈之举。至于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不愿意与父母共同生活,也并不能证明大学生孝道的沦落。事实上,当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时,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愿意将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这表明了大学生养亲观的复杂性,一方面他们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当父母生病时能够照顾他们,另一方面又不想每天面对父母而缺少自由。这种表面的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古今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古代社会 , 由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和封闭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 出游有诸多不便,子女远游必然难以照料父母,且让父母担忧,因而被视为不孝。但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便捷的交通使人的流动变得必要和现实,子女出门在外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孝行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但物质条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也是当前大学生的孝道观变化的重要促因。如何应对当前大学生养亲观的新变化已成为新时代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三)群体差异显现

封建时期的传统孝道强调子对父的绝对服从、剥夺子女独立的人格,强调孝道的共性,倡导孝道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及强制性。在对传统孝道批判吸收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认识到,纯粹的“愚孝”、“愚顺”不可取,因此,孝道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群体对传统孝道的态度有所不同,表现出男、女差异,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的差异等。

我们的调查也发现,男女大学生的孝道存在差异。女生更多认为应当从小孝顺父母。女生更多选择“尽量自力更生,实在没办法才能稍稍借助父母的帮助”,但男生则更多选择“即使自己活不下去也不能做啃老族”。在实际践行中,女生表现得更好,她们更多地帮助父母做家务,更多记得父母的生日,更清楚父母的饮食习惯。她们也更愿意多与父母见面。这与张坤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对青少年孝道态度的调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抑己顺亲 ,表现出对“父母之命”的遵从。这可能与社会期望效应、家庭教养方式与男女人格特质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重男轻女”的刻板意识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农村 ,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父母教养方式,即对男孩更为纵容偏爱,而对女孩则更为严厉苛刻 , 这都会造成女生更易持“抑己顺亲”的观点。

农村与城镇学生也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学生较少与家长聊天;较少向父母发脾气;较少送礼物给父母;他们更多选择与父母住在一起,或者是一月一次、有需要再见面。而城市或城镇学生则更多选择一周与父母见一次面。这可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张文新等的调查发现,来自农村的青少年,他们的生存条件和教养环境较差,父母给予他们的教养方式与城市青少年也存在差异。因此,农村青少年更能目睹并体会到父母供养他们的艰辛,他们对父母表现出更多的顺从,更重视未来对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对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孝道观的发展是否存在差异性或者“特异性”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在我们的调查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更常与父母聊天,他们更清楚父母的饮食习惯,但也更多向父母发脾气。虽然在是否记得父母生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独生子女更多给父母送礼物、或打电话问候;而非独生子女则更愿将行动不便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他们也更多愿意将来与父母住在一起。这些结果支持了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发展存在特异性的观点,分析原因,可能与两者成长环境,父母的关注程度,与父母接触时间存在差异有关。

二.应对挑战的措施

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引领作用

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要求高校的领导机构对孝道教育的思考与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孝道教育则是中国一切教育的核心来源,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在教育史上发挥着教育导向作用居于领导地位。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故孝是道德的起点。孟子说:“仁的本质内容,就是侍奉父母至亲”。当前我们国家应力求通过制定和完善孝道方面的法规政策来指引人们的孝道观念及行为践行,同时对于那些具有不孝行为并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将做出相应的惩处。 2 .发挥大众传媒正面效应

当代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兴趣多样、积极向上、好奇心强、富有冒险精神、模仿能力强。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历不足,导致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力不足,同时价值观也未最终定型。这些特点促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尤其是大众传媒传播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由计划经济的政治主导取向转向经济主导取向,为保证经济效益,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大众传媒走上了一条“世俗化”的道路当前大众传媒应增加社会责任感,做好道德舆论导向作用。在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 优化社会环境《荀子•劝学》中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此,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孝观念的形成。没有社会的倡导、鼓励和规范,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和风尚是很难的。所以,社会各个部门要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出和谐、美好、纯净的道德环境,加强全社会的孝道教育与践行。

3 .营造校园孝道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高校这一特定文化氛围里,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以及这些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创造形成过程。校园文化属于隐性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其优点在于其感染力、渗透力、示范力,增强了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孝道践行的前提是积淀与营造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在第三章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分析得出,当前大学生的孝观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冷漠、自私、不孝观念的存在,这样的状况令人担忧。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进行大学生孝道教育和践行是当前高校所共同面对的一个新的难题。在思考如何开展此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可以尝试从多方面去营造校园孝文化的和谐氛围,以期有所成效。 4.重在自我践行

孝道践行要取得成效,除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外因影响之外,更要落实到自我实践当中。大学生应具有自我提高和发展的修养意识,积极主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加强和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从而更好的去践行孝道。 4.1 勤于学习,提高孝道意识

认识是行为的导向,提高孝道意识是孝道践行的基础保障。一个人若想获得真知灼见,则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认真的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可以具备辨别是非、分清善恶、懂得孝道的能力。首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这是提高孝道意识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方法。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理论越科学,认识越正确,进行道德修养的盲目性越少,自觉性则越高。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认真学习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学会自我修养。理论基础扎实才能更加坚定行动的步伐,才能实现孝道的传承。其次,自觉了解优秀的传统孝道文化。崇尚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劝世规人的主旋律。

4.2树立感恩意识,做到及时行孝

比尔•盖茨曾说过:“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孝顺不能等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这是古人对父母过世后的悔恨、哀痛之叹。在当代社会,这样的悲叹也处处可见。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子女不孝,而是总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有些人想着多赚点钱然后再好好的陪陪父母,而岁月是不等人的。父母在我们的“拖”和“等”中渐渐老去,也许当有一天你的生活变好了,工作也不忙了才想到家里的父母,此时也许老人已经离开了我们,最好留下的只有悔恨而已。

总而言之,孝道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厚重的。在传承传统孝道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和扬弃并存,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孝道。希望通过众多学者、专家以及社会的关注,为大学生孝观念的增强和践行能力的提高做出更多的努力。

2014.6.20

孝道观念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我与孝道

孝道与舍得

孝道与人生

清明与孝道

亲情与孝道

孝道与感恩

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

大学生孝道调查 2

新视野下孝道与当代大学生(伦理学作业)

《大学生与孝道.doc》
大学生与孝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