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基层党建观摩手册设计1

2020-03-02 09:04: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肃南县基本情况

肃南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直面河西五市,同甘青两省15个县区接壤,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总面积23887平方公里。全县辖6乡2镇、101个农牧村和3个社区。有裕固、藏、蒙古、汉等11个民族,总人口3.5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6万,裕固族近1万人。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75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48元。

全县现有基层党(工)委10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250个(其中农牧村党支部100个),党员3605人,其中女党员792人,少数民族党员2068人,农牧民党员1394人。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畜牧富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生态立县”五大战略和建设和谐新牧区,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以农牧村党支部“三队三强”活动和社区“五项工程”为载体,立足实际求创新,突出特色抓创建,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加强改进,为自治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1— 强基固本抓党建

提升水平促和谐

——隆畅社区

隆畅社区现有裕固、藏、汉、回、蒙古、土、朝鲜、东乡、保安等9种民族,居民731户1893人。党员65名,其中下岗职工党员10名,企业离退休党员13名,复退军人党员5名,纯居民党员19名,流动党员15名,预备党员3名。

近年来,社区党支部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为工作目标,在工作范围上,由重点抓社区自身建设,向驻区单位延伸;在工作对象上,由重点抓党员干部向各层面党员延伸;在工作内容上,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向解决实际问题延伸;在活动开展上,由重点抓支部活动向整合辖区资源共同开展活动延伸。按照地域分布情况划分了5个党小组,将驻区党员和流动党员纳入到党组织的管理和活动之中,采取居民党员“直”管,企业党员“协”管,离退休党员“共”管,流动党员“证”管,老弱病残党员“访”管,外出务工党员“函”管,驻区在职党员“双”管,实现了社区党员管理工作的全面覆盖。

—2— 同时,积极探索和构建社区共驻共建机制,不断扩大与驻区单位结对共建规模,由原来的一对一结对共建,发展到多方联建,积极开展党群共建、单位共建和区域共建活动,从以前简单的物质资助,发展到经济共振、环境共治、稳定共护、服务共兴、文明共建,达到了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实事共做、社区共管。通过党建协调会,开展共驻共建、支部联建、结对帮扶活动,不断增强了辖区内、外单位之间的横向与纵向交流与沟通,赢得了辖区单位及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形成了社区党支部与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协调发展”的社区党建新格局。

为了使每个党员“亮”起来,在党员中开展了“让党徽在社区闪光”主题实践活动,划分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奉献日等活动,先后组建了“献爱心”、“创平安”、“保家园”三支党员志愿者队伍,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培育了党员参与意识、奉献意识,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红湾社区

—3— 红湾社区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区内分布着县直部门单位62个,现有裕固、藏、汉等8种民族的居民664户1796人,社区党支部下辖6个党小组,党员41名。

近年来,社区党支部坚持“抓好党建兴社区,互动双赢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为中心,着力实施“以基层组织为核心的党员先锋工程,以维护稳定为基础的平安社区工程,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提高素质工程,以服务居民为宗旨的便民服务工程,以居民参与为重点的共驻共建工程”的“五项工程”,走上了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不断发展的轨道。

社区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对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实行分类管理,与社区在职党员建立双重管理关系,294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发挥党员先进性;与流动党员建立过渡管理关系,对流入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到组织关系早接转,党的活动早开展,党员作用早发挥,对流出党员的教育实行党委、支部、党员“三级管理责任制度”;与离退休党员和企业下岗职工党员建立委托管理关系,同36名离退休、下岗职工 —4— 党员签订了委托管理协议。

同时,让所有社区党员在社区亮姓名、亮岗位、亮形象,深入开展做一件好事,献一片爱心,帮一户贫困户,包一片环境卫生,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党性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了驻区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提高了社区党组织在居民中的威信,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阵地建设方面,在去年解决了237平方米的活动场所的基础上,今年,县委组织部又协调解决资金10万元,对社区的办公设施和电教设备进行了更新,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搭建了平台。

真情服务 共处和谐

——老年公寓

社区老年公寓建于2006年,总面积1678平方米,内有宿舍28套,是一个集餐饮住宿、医疗保健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老年寓所。现已入住27人,其中党员13人。公寓本着以人为本、自愿互 —5— 利、社会赞助、集体供养、经济实用、方便舒适的原则,低偿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老年公寓建成以来,社区党支部将其作为一项“利民、安民、兴民”工程,以“送爱心、献真情、共铸夕阳红”为主题,把老党员的学习和发挥老党员作用纳入到公寓管理服务的整体工作中,从老党员实际出发,以“送、陪、领”为主要手段进行学习教育。“送”即社区党支部每月定期组织老党员观看电教片、上党课、读书看报,把党的政策送给他们;“陪”即对一些体弱多病不能参加集体活动的老党员,由社区支委陪伴,一边照料生活一边辅导学习;“领”即发挥退休老党员作用,组织他们引领其他党员学习,做到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县委政府决策及时通报,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沟通。与此同时,社区党支部开展了“一对一”帮扶老党员活动,让入住公寓的老党员能够和社区党员共同学习,共同开展党的活动。组织社区青年党员服务队,不定期到老年公寓为老人开展谈一次心、梳一次头、修一次脚、洗一次被褥、打扫一次卫生的“五个一”敬老活动,并和老人们共同开展一些益于身心健康的服饰表演、棋牌竞赛、锅庄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文娱 —6— 活动,让他们在健康向上的生活中颐养天年,安度晚年。

社区老年公寓,使老年人有了一个温馨的家,既解决了孤寡老人的生活困难问题和入住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又使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用,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挥党员先进性 促进企业增效益

——祁连山生物公司

生物公司成立于2002年5月,是一个以祁连山最大的马鹿养殖繁育基地和中药材资源为原料,依托清华大学生命科技高新前沿技术进行动植物有效成份研究、提取、开发、生产和销售的现代企业,公司生产的“祁尔康”牌系列产品销往全国12个省市,年销售收入450万元,已成为肃南鹿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现有员工27人,党员14人。

公司于2003年成立党支部,并先后建立完善了党建与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党员联系职工群众和党员月汇报等有关制度,有力促进了企业党建 —7— 规范化建设。近年来,公司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致力于企业发展,审时度势,调整思路,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凝众人之心,聚群体之力,取得了党建与效益“双丰收”。

科技支撑企业发展。生物公司企业科技含量高,为此,公司每年都吸纳3-5名大学生志愿者,清华大学也不定期为公司选派实习生,公司党员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为加强在党员教育管理,党支部结合公司实际,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知识先锋作用,推动公司发展。大学生一上岗,公司党支部就从学习、思想、生产、生活方面给予他们关心帮助,加强教育管理,让大学生在学校有理想,在社会有舞台,在岗位有发展。为发挥好职工党员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通过组织党员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使一大批优秀党员职工脱颖而出,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分子和骨干力量。通过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地位和岗位待遇,有效调动了党员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目前,公司16名党员中,有12名党员已成为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占党员总数的80%。对在外营销的流动党员实行“放风筝” —8— 式管理,党支部应用互联网定期与流动党员交流谈心,传送学习资料,并要求每个党员职工在上报销售月报表时上报一份工作学习和思想汇报,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做到党员在外不离组织,支部心中常挂党员。通过多种形式的党员教育管理活动,党员的党性意识明显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9—

同架党群致富链 共建和谐新农村

——大河乡营盘村

大河乡营盘村是一个半农半牧村。有农牧民67户206人,党员14人;全村有耕地255亩,经营各类牲畜2450头(只)。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6.8万元。近年来,营盘村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开展“三队三强”活动,带领群众发展重点产业,推动了全村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共同致富,党员带头发展生产的目标,该村深入开展了“三队三强”活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服务队,依托产业类型组建党群致富小组,实行优势互补,在实践中强化了堡垒作用,把70%以上的农牧民吸纳聚集在了致富产业链条上,使家庭生产经营与外部市场实现接轨;党员帮扶队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党员致富能人、科技骨干参加,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经济互助、精神互勉、信息互传、生产互帮中,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致 —10— 富能人示范队由党员负责组织,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养殖模范、种植能手、经营能手参加,在加强示范引导作用中,促进了贩销、运输、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全村共结成党员与富户、贫困户致富链14条,党员富裕户与5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组建规模屠宰贩销、运输业、加工业等党群共富组9个,共富组成员40多人,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的。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656元。

为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夯实党在农牧村的执政基础,2006年,多方筹资23万多元新修了210平方米的高标准村级办公场所,建立现代远程教育活动室1处,并购置卫星接收器、电脑,接通宽带网,建成了“天地网合一”的农牧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点,成为农牧民开展农牧科技学习、科普信息发布、党员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村党支部建立了有关党组织建设、党员定期教育培训、流动党员管理、社会管理等2O余项制度,建立了便民服务代理室,大力开展以“便民、利民、为民”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服务,为农牧民群众就近办理各类事务11O多件,调处矛盾纠纷20多起,为群众节约办事花费1万多元。

—11— 支部引领,党员参与,真情服务,党群同心共致富,抓好民生促和谐,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服务群众中得到彰显。

抓党建促经济 兴产业促民富

――康乐乡墩台子村

康乐乡墩台子村现有农牧民112户429人,党员9名,草场面积10.5万亩,耕地面积451亩。近年来,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确立了“抓党建促经济,兴产业促民富”的工作思路,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为载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在工程实施中,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示范”的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广 —12— 大党员群众积极发展舍饲养殖、规模种植和劳务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脱毒洋芋,并借助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引导农牧民大面积种植苜蓿、豌豆等饲草料,积极发展舍饲喂养业,脱毒洋芋和饲草的种植面积达320亩,种植业结构逐步趋向优化合理;积极引导农牧民加大绵改力度,稳步提高绵羊的个体生产性能,使绵羊只均产毛量提高了1公斤,仅此一项就使全村农牧民人均增收240元;引导农牧民发展舍饲喂养和畜产品贩销,缩短了牲畜的生产周期,缓解了草场压力,提高了畜产品附加值,墩台子村逐步成为县城的畜产品供应基地。针对本村人多地少,富余劳力较多的实际,村党支部广泛动员,组织并输出了有一定特长的剩余劳动力50余人,年收入达25万元,人均增收580元。

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责任目标明确到了党员和致富带头人身上,有效地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达到了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的目的。目前,全村建立了舍饲喂养和畜产品贩销2个党群共富示范点,在舍饲养殖、畜产品贩销、劳务 —13— 输出三项主要产业方面培养致富带头人36名,在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2名,并有3名致富带头人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党员致富带头人与6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200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890元。

农牧民鼓起了钱袋子,村党支部又瞄上了新路子。2006年村党支部把改善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工作重点,自筹7.6万元铺设了3200米的村道,今年,又多方筹资3.8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高标准维修扩建,硬化了院落,购置了电脑和其它办公设施,为农牧民党员学习提供了场所,搭建了党员教育的新平台。

—14—

支部加协会 党群共致富 ——康乐乡榆木庄村

康乐乡榆木庄村现有村民53户197人,党员11人,其中女党员2人。全村经济以种植业和运输业为主,2006年,村级集体经济达到35.2万元,农牧民群众年均纯收入达到4782元。村党支部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2004年,被省委授予“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党组织”荣誉称号。

近年来,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利用肃南矿业大开发这一机遇,积极引导和组织村上有运输车辆的群众成立运输协会,建立了“支部加协会”的新型发展模式,党员带头大力发展运输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想致富没门路,有了门路怎么办?在党支部的积极倡导下,有5名党员共同为群众担保贷款30万元,购买汽车、拖拉机10辆。工作中运输协会采用共同承担经营风险的方式运作,由党支部和协会负责联系货源和 —15— 销路,为会员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尽量保证运输车辆货源不断。凭着优质服务和诚信经营,榆木庄村运输协会已成为一个重信誉、服务好的经济实体,在康乐煤炭和肃南矿石运输行业里有着较好的口碑。目前,村运输协会共有会员40人,拥有汽车23辆,农用拖拉机15台,年收入达64万元,初步形成了运输专业村格局。

发展运输业,带动村上一部分群众率先走上了致富路,但如何使那些一无资金,二无专长的群众也能过上富裕生活,又成了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一个难题。针对本村实际,村党支部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条村民致富的新路子。从技能培训入手,在聘请有关技术人员举办集中培训班的基础上,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和无技术人员开展了“一对一”帮带活动,使他们都能够掌握技术,提高技能素质,在建设工地、施工现场施展才能。全村每年有60多人在集镇建筑工地打工,占到了全村劳动力的75%,年人均劳务收入在3000元以上。

支部带领,协会运作,党员垂范,群众参与,全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输和劳务两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群 —16— 众收入大幅度增长,实现了支部与协会互动,党员与群众共建,党建与经济双赢的目标,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支部核心引领 党群共促发展 ——白银蒙古族乡西牛毛村

白银蒙古族乡西牛毛村是一个纯牧业村,有蒙古、藏、汉三种民族53户198人,党员9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5万元,牧民人均纯 —17— 收入4820元。

近年来,针对草原植被严重退化,传统畜牧业生产下滑,群众生活步步后退的实际,村党支部坚持以“双培双带”和“三队三强”活动为载体,积极响应国家退牧还草的号召,动员、引导牧民群众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观念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了恢复和保护祁连山生态易地搬迁工程。全村46户牧民整体搬迁到乡政府驻地大肋巴台子定居,新建了高标准住房,每户住宅总投资2.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0.8万元)。同时,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水、电、路等配套工程建设,并在项目区为每户搬迁户投资6500元(其中国家投资2000元)新建面积100平方米的标准化暖棚1座。由党支部引领,党员和致富能人率先发展科技含量高的舍饲喂养、暖棚育肥。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让党员人人掌握相关科技知识和管理技术,提升经济效益。由此带动大部分牧民走上了集中定居发展舍饲喂养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目前,全村年育肥出栏牲畜达3000头(只),实现经济收入70余万元,有效地推动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今年,乡村多方筹资投入12万元新建了148平方米的村级 —18— 活动场所,建起了篮球场,硬化道路1200平方米,架设路灯25个,制作200多米的文化长廊,美化了居民生活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易地搬迁、退牧还草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的实施,西牛毛村牧民实现了集中定居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牧民群众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喂养,传统畜牧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低矮的土房,游动的帐篷,雨天一路泥,雪天满屋风;山里挣钱,山外消费,钱包鼓起来了但生活质量不提高”的落后状况,形成了支部引路、党员带头、农牧互补、规模养殖、集约化经营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从而达到了集中定居、牛羊下山、生态恢复、增收致富的目的。

—19—

牧区党员心中的“家” ——康乐乡“流动党校”

蓝天白云,青松绿草,成群的牛羊悠然自得,深情回味;大山深处,帐篷内外,牧民党员席地而坐,认真学习,热烈讨论。不用渲染,不用勾勒,使裕固草原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肃南县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深入开展了“双流动”活动,走出了一条适合牧区实际的党员教育和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的路子。广大党员由衷感慨:“流动党校真好!”

康乐乡有13个农牧村,农牧民3268人,党员185人。这里地域辽阔,大多数村零散分布在康乐草原的沟沟岔岔,党员群众居住分散,随季 —20— 节流动性大。为了解决牧区党员参加集中教育培训难的问题,乡党委以乡镇“流动党校”和农牧村“党员流动活动室”为主要形式开展牧区党员“双流动”教育活动。

去年以来,乡党委致力于“流动党校”管理规范化和党员学习教育经常化,充分发挥“流动党校”的功能作用,狠抓农牧民党员教育培训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利用农牧村党员集中学习日,定期组织人员到各放牧点开展教育培训。在师资建设上,整合党校以及卫生、畜牧、科技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发挥他们政策理论、生产技术、疫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以党课、专题讲座、现场辅导等形式为农牧民党员和群众传授畜牧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在活动形式上,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教育培训。在牧民党员相对集中的冬春季节,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在牧民党员流动性大的夏秋季节,按照“相邻、就近、方便、实效”的原则,以片定点,组织农牧民党员参加党的活动,把“流动党校”搬到牧民帐篷,把政策理论和科技信息送进党员家中。通过简明易懂、灵活便捷的培训方式, —21— 使广大党员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农牧业实用技术,提高增收致富能力。在活动内容上,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要求,深入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思路、送科技、送文化、送信息、送服务等活动,从而使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牧民帐篷搬到哪里,党的富民政策就宣传到哪里;“流动党校”课堂建到哪里,科技知识和农牧业生产技术就带到哪里。今年以来,乡“流动党校”共培训党员致富带头人、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人等680人(次)。“流动党校”已将乡党委、村党支部和农牧民党员群众紧紧连在一起,成为党组织联系党员群众的桥梁纽带。

—22—

党建观摩典型手册

基层党建观摩材料

演练观摩手册

基层党建知识学习手册(全文)

服务基层党建1

基层党建自查报告1

党建手册

基层党建工作总结1[推荐]

基层党建联系点工作总结1

基层党建工作计划表格[1]

《全县基层党建观摩手册设计1.doc》
全县基层党建观摩手册设计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