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

2020-03-01 18:10: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制造2025 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工业4.0五大特点:

互联:互联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工业4.0连接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工业4.0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液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从2.0、3.0的工厂转型到4.0的工厂,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这是工业4.0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智能制造是工业4.0的核心:

产品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生产方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

我国为什么选择工业4.0:

第一,中国政府认为,德国路径比美国路径更容易实现;第二,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严重。IT公司出现工业4.0挑战大,缺少基础设施的落地,德国工业技术雄厚,是生产制造基地,生产设备供应商加IT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上,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紧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潮流,选择工业4.0,推出中国版的中国制造2025,寻找机会弯道超车,后发先制。

2014年3月28日《法兰克福汇报》: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世界各国要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

习近平: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 李克强:“工业4.0”开启中德合作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工业4.0带来什么?发展方向?

工业4.0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走向互联网和物联网,信息流和数据流还将进一步融合,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直到完全实现远程控制。

有人认为工业4.0的含义就是要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工厂,那到底什么叫世界级的工厂?我认为能够整合最好的传感器、软件和技术,把一个集团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工厂都汇集到一个网络里,总部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地看到每个工厂运行的情况,并通过高度的可视化、自动化来实现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这就是世界级的工厂,也是工业4.0的本质。”赵康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工业4.0与大学生、大学教育的相关联系:

高等教育学研究必须积极响应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着眼于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基本实现工业化。

所有这些的规划或工程都涉及到了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新型工业文明将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是对所有人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在这些方面,教育学包括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是缺失的。高等教育学研究应当且必须进行反省与改革,不应在新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来临之时缺位。 新型工业文明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一批工程教育研究人才

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最重要的组成。

但是,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质量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2013-2014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48个经济体中我国GDP居第2位,而反映与工程教育、创新等相关的指标排名则较为靠后,如合格科学技术人员排名第44;最新技术有效性排名第105。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2013》,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得数量在60个参评对象中列第40位。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高速的科技发展、加快的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亟需进一步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时候都不能不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在提高科学技术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上。我们需要强调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但是丝毫不能放松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在这些方面,尤其是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我国也没有什么可以说做得“过头”的东西,依然在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是落后的。

至今,工程教育研究缺乏明确的学科归属与学科支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高等教育学不培养工程教育研究的硕士与博士。 开放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势在必行

工程教育研究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对于研究人才的知识与经历的复合性、综合性、团体性要求都很高,沿用传统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模式难以适应。

高等教育学要进一步审视自身学科发展,面对新型工业文明的发展,站在更高层面上来研究当代教育,主动自觉地将工程教育纳入进去。 工业4.0对当今大学生发展的要求

1.当代大学生应当认识到; 坚持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人才是具有一 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 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制造强国一定是 人才强国。

2.人才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

3.坚持人才为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我们人才资源,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发挥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 造的跨越;要通过教育、培育等各种途径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依靠 科技创新、依靠精良品质,推动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4.在《中国制造 2025》 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 人才,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工业4.0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不要盲目。如何去应对还要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中国制造2025更需要我们去大胆的实践和尝试。(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社会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即提出新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会成为一种巨大力量。把认识推向前进,社会实践不仅提出新的课题和需要,而且给解决课题,满足需要积累了经验和提供手段。凭借实践提供的经验和手段,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和知识便得到了发展。即把认识引向了深入和产生了新的知识,实践还推动着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是说,实践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大学生是中国制造2025的后备军,时间对大学生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要的问题是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大学生必须努力学好书本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能动的改造世界。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浅谈中国制造2025

浅析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复习题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doc》
中国制造202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