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2020-03-03 03:48: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信息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概念: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学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由信息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边缘科学。

开此门课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初步训练、为将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研究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研究意义:1.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是信息技术科学迅猛发展的需要; 2.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是把所学到的一切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于IT教学的需要;3.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是本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 信息技术的目的和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1基础性

2 综合性: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信息技术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人文性:课程为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

高中信息课程的主要目的: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解决问题,倡导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课程的任务: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信息的基本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 能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的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管理。

4> 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5>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地,合理地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完成信息作品等。

6>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1

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维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能力。

2>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教材编选原则: 1.教材编写建议: 1> 要强调适应性;

2> 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3> 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突出特色,强调创新,渗透人文精神,贯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编排教材内容是应遵循的原则: 1> 有利用学生尽早上机操作实习;

2> 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编写教材内容,使知识与心理相结合; 3>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4> 根据现有的师资条件来编排教材; 5> 根据目前的教学形式编排教材; 6> 参考计算机科学的体系编排教材。

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道德素质: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

科学文化素质: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身体心理素质:心理、感知能力、情商;

劳动技能素质:1.劳动观点: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果实、尊重劳动人民;2。劳动习惯;3.劳动知识;

4、劳动专长;

教学过程:教师依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共产主义品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性质: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学过程的特点:1.学生认识活动是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2.学生学习的知识是间接知识3.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过程是教育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1.应以实践为基础;2形成概念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

信息

3.必须与数学、物理和相关学科相结合;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阶段:

1、感知教材;

2、理解教材;

3、巩固教材;

4、应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怎样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社会舆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给予学生好的期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发挥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作用;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提供的基本材料;组织实际观察;

3.理解教材,形成知识;4.巩固教材,形成技能;

5、应用知识,形成能力;

6、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信息教学的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及教学规律性儿制定的指导学生学习工作的基本要求。 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想统一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意问题: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必须阐明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必须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江青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世界问题的基本技能、达到有知能用。

注意问题:必须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进行教学;要明确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重视必要的实践活动。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教材充分感知,比较对照,判断推理、为掌握科学概念打好基础。

注意问题:要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要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知识;要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哲学工具的作用。

4.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辩证地统一起来。

注意问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5.理解与巩固相结合的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注意问题:教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引导学生坚持连词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6.统一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在教学中腰面向全体学生及时抓好两头,承认差别,区别

3

信息

对待,使各类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共同提高。

注意问题:要把集中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正确对待个别差异。 7.启发性原则

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注意问题:培养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严肃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

怎样综合运用各项教学原则?

1、上述教学原则对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运用各项教学原则有助于我们自觉地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意各项原则之间是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各项原则相互作用和统一实施的结果。其中某个原则起主要作用、其他原则起辅助作用。

3、教学原则必须贯彻于全部教学活动中,即贯彻于确定课程标准,边学教材,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及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

4、必须全部地、辩证地贯彻各项原则、防止绝对化和片面化。

第四章 信息技术教学组织形式

什么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组织联系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常用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1.课堂教学:就是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对固定的班级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2.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个别学生或活动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现场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的任务,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如机房、计算机中心等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作用: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要担当起领导的工作,组织和管理小组事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制定活动工作计划,活动工作计划要包括小组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时间安排及活动的内容安排。

小组的组织:首先要做好动员工作,要向学生讲清小组成立的目的、意义及活动的大致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报名,最后由自己和班主任共同确定小组成员。

确定小组活动成员的原则:1.确定小组成员对活动小组有浓厚的兴趣2.智力较好,其它课程成绩优异

3、小组人数的问题4.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1.搞专题讲座2.软件制作

3、定期对出编程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出有兴趣、有意义、有难度的题4.适当的开展游戏比赛

4

信息

信息技术课的类型:

按照教学任务划分:1.传授知识课(新课)2.复习巩固知识课(复习课)3.培养技能技巧课(习题课)4.测验课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实践的大致分配。

课的基本部分(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2.复习提问引出课题3.讲授新课4.巩固5.联系7.总结(小结)7.布置作业。

第五章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步骤,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有序的多种活动方式,是教师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讲授法:

内容: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适当利用实物、挂图、演示、试验。等直观手段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类: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讲述:偏重于叙述事实和描绘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讲读: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还要加入练习活动;

讲演:对一个完整的题目连贯的进行分析、论证、和说明、并给出科学的结论的一种方法;

运用讲授法注意的问题:

1.要事先准备好讲授提纲,按照讲授提纲系统地叙述教材,做到以事叙述、所

举例证都要紧紧导向结论,切忌离开主题,任意发挥。

2.要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做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3.教师说话要通俗、要明白、要有趣味、要以姿势助说话,要善于举例子、作比喻、使讲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重点适当重复、难点反复解释。

4.教师讲授的速度要与学生思维的速度相适应。

5.讲授时仍需恰当的利用板书、挂图、演示、试验等直观手段嘉庆教学的直观性。

谈话法(问答法)

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用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分类:启发性谈话,检查和复习型谈话,指导性和总结性谈话

启发性谈话:主要用来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通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类引出新的知识、内容。

注意问题:

1、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切忌二义性。

5

信息

2、教师必须考虑对全部统一要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鼓励学生学习上先进的学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又要鼓励后进生树立学习信心。

3、课堂提问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思考片刻。

4、与一个学生的谈话兑换也要兼顾全班、用眼神、手势、旁边等将全班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人的对话中,形成全体师生共同活动,切忌进行将大多数学生冷落在一边的谈话方式教育。

讨论法

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值得一种教学方法。 注意问题:

1.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讨论的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参考资料或进行调查访问,认真准备讨论意见,确定恰当的讨论时间。

2.讨论中要善于启发引导,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因向深入。

3.讨论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进行辨证地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

读书指导法

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和参考书来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注意问题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水平,把握教材,特别使其难点,以便有效地指导。 2.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课题和要求,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3.教材不能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则不可采用这种方法。

演示法

内容:直观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将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是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向学生做示范性表演,使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理解教材,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注意问题:

1.演示符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用演示法取代学生的具体操作实习。

2.演示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清晰地看到演示的对象和内容。

3.演示时,教师应对演示的对象加以必要的说明,告诉学生应观察什么,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4.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观察被演示对象的变化,使学生获得深刻完整的印象。 5.演示过程要适时,为了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感到比较新颖的教具或者是设备应在使用才展示,用完后要及时地收起来。 6.演示之后,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的结论。

参观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计算中心。软件公司和应用计算机的其他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6

信息

注意问题

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3.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练习法:是指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元器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或研究或独立操作中获取知识,形象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实习法: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到机房上机,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验证信息技术某些功能和结论,调试程序,培养信息技术技能技巧,发展学生能力。 注意问题:

1.制定好实习计划。

2.充分做好实习准备(实习内容,设备、材料的准备)。 3.激发学生对实习的兴趣。

4.精心辅导实习(入门、总结、巡回辅导)。

5.要教育学生爱护设备,强调操作使用时注意的事项。

发现法(探索或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使用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

2学生利用有关的材料对提出的问题给出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3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查假设,如果学生中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争辩 4 对结论进行补充,修改和总结 注意问题:

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和过程。 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环境。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要依据全部教学原则综合,以保证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中的基本要素。 2.要深刻而全面地认识每种教学方法的性能,要充分考虑教学得以进行的条件,防止选择过程中的片面性。 3.必须考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4.必须考虑教学的内容。 5.必须考虑课型。

6.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7.必须考虑教师的自身情况。

7

信息

第六章

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即指教师用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切材料、器具和设备。

一、教学语言:语言是有语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即建立在基本符号集上的 语法规则的集合。教学语言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

教学语言的作用: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传递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工具。 组织教学语言的原则和要求: 1.教学语言要有目的性。 2.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 3.教学语言要有直观性。 4.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标:是以纲要形式编订,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包含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及案例等教学上的基本要求。

课标的作用:

1.体现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针。 2.提供编写教材的依据。

3.指明教学的方向和途径是教师教学的法规。 注意问题:

1.应全面透彻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体系,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准。 2.为了保证各学科间的密切联系,和学生学习的前后衔接,教师还应了解相邻学科的课程标准。

3.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可不限于课程标准的规定,但全面实现课程标准则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信息技术教材:是按照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编写的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

教材的作用:

1.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根本凭借。 2.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是学生获得细心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来源。 使用教材注意点:

1.以任务驱动突出信息技术的信息性。

2.以信息处理为主线,强调信心技术的实践性。 3.与其它学科整合,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4.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板书: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写出来的文字或者是画出来的画或表格。

作用:板书不仅可以概括教师上课进行讲解或讲述的教学内容,补充教师上课时口头语言的不足,而且板书要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正确、美观、整洁、规范的板书陶冶学生爱美、欣赏美得情操、培养学生良

8

信息

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实现学生信息技术书写的规范化要求。

注意问题:

1.板书要有计划性。板书设计包括整体设计、局部设计和技术设计。整体设计是指板面使用分块的设计,一般应包括整个板面分成几块,使用每一具体板块些那一部分内容,各板块之间什么关系;局部设计是指每一板块具体写什么东西,哪些内容必须写,哪些内容详细写,哪些内容概要地写;技术设计是指板书内容怎样写,是用自然语言,还是数学语言、逻辑语言或用图形说明。

2.板书要有直观性,板书的字迹要端正,工整、大小紧密得当,做到横成行 3.板书要有示范性。 4.板书要有启发性。

5.板书要与教授、演示、操作相配合。

五.挂图:具有直观性,比板书、版画更有真实感,它可以表明机器设备和器件的外貌和内部结构,可以描述内部装置,结构原理,可以描述设备的工作过程。

适合使用的情况:

1.某些小实物。

2.某些内部结构复杂的事物。

3.某些设备、器件无法参观或参观时无法一目了然。

第七章

信息技术教学日常工作

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方法:

1、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入手;

2、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

3、把知识分析及能力分析结合起来;

4、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备课:备课时教师在上课前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日历)

1、学年或学期的教学目的;

2、教学进度;

3、需要的教具;

4、安排好复习、考试的次数和时间。

信息技术课时计划(教案):

1.教学题目:如第几章第几节….2.教学目的:就是我们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学目的包括教学的基本目的,教育目的,和发展目的。三维度(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培养)

3.教学重点:就是通过本节教学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 4.难点:就是教学中应该达到但是有一定困难的目的 5.课型

6.教学方法:主要用何种方法:如讲授法与直观法相结合 7.教学手段(教具) 8.教学过程 9.板书设计 10.教学后记

9

信息

课前准备:1.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

2、精心备课;3.教具(多媒体课件); 尽量想办法打包,网络存贮、刻光盘

4、精神;5.仪表(整洁、朴素、大方、仪表朴实、自然)6.课前侯课(提醒学生上课,起到调节教师情绪,会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上课

1.尽快的进入正常的教学状态;2.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打比方;3.讲授知识要循序渐进;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5.要渗透思想教育;6.体现教师的主导性;7.执行教案要灵活;8.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9.要处理偶发事件

教学过程最优化:用尽可能短的时间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

第八章

教学测量评价

教学测量即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给出量上的反映;

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测量的结果(数量或程度)做出价值判断;

常用的测量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某种行为表现如实的作好记录,由此判断学生某种等级水平的方法;

2.问卷法:通过书面提出问题,调查所要了解的情况,从而取得资料和数据,判断某种行为、登记水平的方法。

3.测验法: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组试题,对学生施测,根据解答或操作结果评定分数,并确定等级水平的方法;

标准化测验:由专门的测验机构编制,主要用于测验能力。成就水平。或诊断。预测监控标准;

教师自编测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自行设计和编制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来说明某一学生在这一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等级排队。 标准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的标准作业为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及达标的程度如何,而不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

测验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1.效度:指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预定要测量的内容。

提高效度的方法:测验的内容和范围要包含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测验试题中要尽量把跟测试无关的成分去掉;测验试题的难度要适当;评定和计分的标准要客观统一。

2.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提高信度的方法:测验的方法和时间必须严格统一,测验的评定和计分必须有客观统一的标准;测验的试题的覆盖面宽;测验试题的难度要适当,指导法要明确,

10

信息

清晰;消除受试者的紧张心理,增强他们对考试的环境的适应性。

3.难度:是测试题目的难以程度,是测试工具对受试者知识与能力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4.区分度:表示测验项目对受试者的水平的鉴别能力的指标。

第四节 编制试卷

一、命题原则

编制测验的核心是命题。概括起来,不论哪种题型,均应遵循以下原则。(1) 试题要符合测验目的,不可随意提高或降低水准; (2) 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测试点分布要合理;

(3) 试题的文字表述应浅显简洁,但不可遗漏必要的条件;

(4) 各个试题应严格彼此独立,不得含有暗示本题或其它试题的线索; (5) 试题的正确答案应是没有争议的; (6) 便于施测和评定,节约经费、省时高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调查报告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完美结合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doc》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