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2020-03-03 02:27: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能激情朗诵课文,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判、速、再”等词语的意义。

2、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并了解使动用法。

3、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判、速、再”等词语的意义,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

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 [教学难点] 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作者为什么还提出两个分论点?其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作者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展开一系列逻辑推理过程是比较难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简介作者及其背景

1、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洵27岁时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携子至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他的文章,认为可以和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援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 一百卷,写成不就即去世。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2、背景介绍

作者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家,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追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苏淘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赔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二、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1、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2、通假字:厌、当

3、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却、礼、不得下咽也、日削月割

4、古今异义:其实、祖父、然后、至于、颠覆、再、智力、可以、故事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

(3)判断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4)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5)一词多义: 与、犹、亡、始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路秦” ②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

③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 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④“率皆路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末路秦。 ⑤“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 (2)诵读练习及检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钟(包括检查),因为前面正对此段的理路作过分析。 (3)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路秦”。

2、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补充注释: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于”(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中的“以”)。以,当释为“在”;课文注为“用、凭着”;误。 ②“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所得”,指受赂得地。“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全句意即秦受路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国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则——承上发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当。 ⑥判——形声兼会意。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说,本当如此,即俗语“理所当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苏代。这话是对魏安法王说的,当时魏安留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赔秦,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论断。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问:哪一个是主要的?(后一个。)说明理由。(照应开头“赔秦而力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推论。)问: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旁证。) (3)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 ①开头至“固不在战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则”,相当于“可见”。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议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对比“先人”与“子孙”,包含着对赔秦政策的严厉批评。“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未。提示:注意对偶句式、比喻写法。

(4)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指出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

3、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补充注释:

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本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赔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借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缨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额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地”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

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丧”。)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赢”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有赞扬,有批评。)赞扬什么?(以武力对抗的政策。)批评什么?(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三国各爱其他„„良将犹在”。)为什么在此前要加“问使”二号?(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小则能办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作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 (3)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如:

“齐人未尝路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换“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也”不能删。

“齐亦不免矣”中,“矣”有讽刺意。

“借其用武而不终也”中,“也”有感叹意。

“且燕赵处秦”中,“且”表推进一层之意。

“向使„„,则„„”,要读得语意连贯。

(4)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贿者丧”。

4、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句意辨析:

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

(A以“之”为代词,代六国,用比喻写法;B以“之”为结构助词,无义,全句写实。) 小结:B正确,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说“并力西向”,对秦造成极大威胁。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从《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贿秦„„澳国入朝。) (2)层次分析。 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思。)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上段句求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3)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指导:注意读出文势,抑扬分明(教师可以作示范诵读)。

5、诵读第5段。

(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2)诵读练习。(快速练习)

6、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谁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路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路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赔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路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教案设计

六国论 资料

六国论 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doc》
六国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