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2020-03-01 16:13: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072021006阮晓雷通过《儒林外史》看当今高考制度

“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对于这部清代封建小说,鲁迅曾有过如此的评价。对于此,我也深有同感。对于这部中国文学史上广为流传的封建小说,我是赞赏多于批判,感叹多于叹息的。

“范进中举”是本书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段轶事,而我也是因它而“结识”了《儒林外史》和作者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讲述的是,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 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如此故事让人看后不禁发笑,笑那童生被压抑的畸形人格,更叹息那腐朽的封建八股取士。

同时,科举取士不仅成了儒林人士的一条歧路,同时也使社会道德败坏。多少名人贤士,纵有李白,杜甫之才,颜源曾参之品,也没世人讥笑为愚昧,无才.而些许科举风云人物,却才薄德浅,不精为官治事之道.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高要县知县汤

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一卷《儒林外史》,将封建社会的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取士的弊端和处于它浸润下的士林们的厄运揭露得淋漓尽致。

读罢《儒林外史》,又让我不仅联想起当今的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高考制度。

相比较于科举制度,当今的高考制度可谓是“旧日换新颜”,虽然高考制度目前还在改革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应该看到高考制度确立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

近几年来,不时出现诟病和否定现行高考制度的言论,称其加剧了所谓的“应试教育”。他们的理由和论调是:当今高考制度下,由于价值观劣变导致道德程度普遍地急剧下降、形成全社会型的严重诚信危机,以及荣辱颠倒是非混淆、考生花样百出作弊盛行。这些不应是全部怪罪于高考制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种过程,且难免会出现曲折。这个道理于高考制度也一样。

高考制度,现在确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实属“万般无奈”。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通过高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很多农家子弟通过这一制度设计,得以打破城乡藩篱,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无可置疑的事实表明,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历史迄今相对而言最合理、最公正、最规范、最少弊端的,能够胜任多至数百万人的大规模选拔淘汰功能的一种衡量判定制度。即使在将来的相当长历史时期内,也不可能有优于其并足以替代的遴选机制产生。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doc》
儒林外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